书城管理赢在中国式管理
2084200000022

第22章 有效的考核要领(3)

自律才能自主,律己越严,越能够从别人的尊重中获得高度的自主。养成自律的习惯,每天以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替人计议事情,有没有尽心?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不是够纯熟?这三件事分别反省检讨,以求日有进步,日新又新。

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认为一个人不能够像器具一样,随人使用。盲目顺从上级的指使,随时接受他人的摆布,和器物有什么两样?所以中国人认为完全听从命令的人,是“奴才”

:对上级唯唯诺诺,人家就会嘲笑为“谄媚”。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可见中国人逢迎、巴结、讨好上级,并不是正当的行为。反而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上司看得起部属,部属对得起上司,才是正道。

自律的人,必须做到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比自己表现得好的人,要用心向他学习;见到比自己表现得差的人,不必嘲笑他,反过来看看自己有没有坏处,以免有一天表现得跟他一样差。孔子说这种话的时候,贤和不贤有一定的标准,大家才有办法比较,现在贤和不贤的标准乱掉了,缺乏一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好像更加困难。

现代化的见贤思齐,逐渐变成“见到西洋人的所作所为,务须尽力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形成“见到中国人的行为,赶快从丑陋面来加以解说,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不是普通的中国人”。缺乏自信的人,实在没有资格说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他山、自山的来龙去脉,没有一样弄得清楚,何以攻玉呢?

孔子当年十分感慨地说:“算了吧,我看了那么多年,还没见到一个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又能够自责的人。”大多数中国人,不检讨则已,一检讨便是别人的错;自己绝不丑陋,而别人却丑陋不堪,可能吗?

自己检讨自己,一旦发现错误,岂非没有面子?所以借口诿过,就成为保全面子的常用计策。不料死不认错,已经成为“不要脸”和“没有面子”变得脱离关系了。不要脸是不讲理的代名词,死不认错当然是不讲理,中国人最不喜欢这种人。

要保持爱面子而不至于不要脸,最好记取孔子“不二过”的教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切实检讨,记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没有什么面子问题了。

遇到缺失,先承认这是我的错,大家比较不紧张,面子问题比较不那么要紧,也就各自认错。在大家各自检讨声中,寻求错误的重点,应该比较方便。

过失是争出来的,不是推出来的。大家争责任,责任自然分明;彼此推责任,就会归咎于权责不清。大家争着承认过失,大大小小的缺失都会说出来,很容易认清过失的真相,下次比较容易避免;大家互踢皮球,把缺失推给对方,推来踢去,始终抓不住要点,不久便会重蹈覆辙,一犯再犯。

率先指责别人的错误,无非在以其他人的面子问题,逼迫其防卫自己,找借口规避责任,甚至反过来咬自己一口,把责任完全推过来。

中国人“二合一”重于“二选一”,总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缺失,似乎都不是某一个人独力造成的。认真检讨起来,好像大家都有错,只不过或多或少,程度上有一些差异而已。

只要有人勇敢地承认错误,其他的人比较容易受到感应,也勇敢地跟着承认起来,反正大家都有错,后果比较容易承担,怕什么?认了。

孟子提出“居上先施”的定律,认为某些事情,由上级先做,部属自然放心地追随。上司率先承认自己的缺失,部属当然接二连三地坦承自己的过错。

孔子最担心的是“不善不能改”,发觉自己不对,还不能革除。要改变自己的不对,必须有面子地承认不对的地方,才会下决心加以革除。

上司先认错,部属自然不好意思,这时候面子问题变得很奇特,忽然间觉得不承认错误反而没有面子,跟着上司坦承自己的缺失,才是有面子的人。

部属不好意思不承认,这种情况下不承认反而没有面子,这是促使部属自省的有效动力。

常见的情况是部属承认错误,上司立即加以指责,同时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他自己承认的,还有什么话讲?”这才弄得部属不肯承认缺失,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上司这种常见的“不善”,是不是应该“能改”呢?若是一直“不能改”,部属又怎么敢改变呢?

孔子对自己的愿望,不过是“可以无大过”。可见“小过不断”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我们常骂人“大过不犯,小过不断”,好像是不可原谅的罪过。其实“多做多错”不正是“小过不断”的根源吗?上司不喜欢“小过不断”,部属只好以“不做不错”来保护自己,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容许部属犯错,部属才敢多做。只要是无心的小过,最好不罚,部属才敢自省,也才敢坦白承认。

有意的、违法的、大的过错,当然要罚。罚大的,不罚小的,大家自我检讨的结果,才会放心地说出来,只要下决心革除,不二过,就可以无大过了。

〓要诀在“明暗、大小兼顾并重”

西式管理的考绩,主要在奖励功劳。贡献度越大,考绩越好,年终奖励越多。但是在员工心目中,难免具有“算账”的味道。一年下来,算一算总账,到底功过如何?而且还有“杀人”的威胁性,只要表现不佳,就有被裁掉的可能。像艾科卡那样高阶的人物,都会被撤换,何况一般的泛泛之辈。

中国员工,都十分谦虚,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功劳。因为我们很明白,功劳是上司给的,不是自己所能够抢得到的。上司认定有功,我们就有功劳,这时候还要谦让一下,功劳才会更大。如果自己夸口有功,上司便会提高警觉,把功劳抢回去,淋一淋冷水,让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毕竟所有的功劳,都可以轻易地一笔勾销。

我们不敢居功,认定自己有功劳。因此,我们常说: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每人每年,同样拥有365天,可见大家的苦劳都差不多,至少自己不能够输给别人,否则就等于不认定自己的苦劳,因而觉得相当疲劳。

鉴于这种“功劳”人人想要,却不便启齿;“苦劳”人人敢要,只是不以此为满足的心理需求,中国式管理的考绩,通常分为“明”、“暗”两部分,同时进行。

明的考绩,是考核“苦劳”的部分,大家都差不多,通常依照年资的深浅,给予“大家都一样”的考绩奖金,使大家支领起来,觉得有面子,没有输给别人,而认为很公正。

暗的考绩,反而是用来考核“功劳”的部分,有大有小,差距很大。由于采取“暗盘”的运作,私底下发放考绩奖金,让大家都不至于没有面子,因而觉得相当公平。

中国人的要求,标准比较高。有明的考绩,大家都差不多,这时候大家觉得很公正,却完全不公平。因为这种齐头式的奖励,等于鼓励大家混日子,看谁活得比较久,年资长些,奖金就多一些。有暗的考绩,有多有少,大家认为很公平,却觉得面子上受到伤害,没有办法向家人交代,只好猛发牢骚,指责上司不公正、偏心。有明加上有暗,面子和实绩兼顾,当然既公正又公平。

明的部分,依据各人的年资,大家发放同一标准的奖金,激励作用不大,所以不能多给。这一部分,使得员工拿回家的时候,不至由于领得比别人少而没有面子,主要在对家人有所交代,表示自己天天上班,表现得很好,并没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家人听说其他的人另外有一包暗的,而且数额还比这包明的更大,当事人可以否认:“没有这回事,不要听信别人胡乱说。”然后下定决心,明年要好好努力,把那一包暗的争回来。等到第二年得到那一包暗的,这才放心地向家人夸耀:“去年我看老李比我更需要钱用,所以把功劳让给他。今年我稍微表现一下,你看,这一包还不是立刻到手。”够神气,够威风,更加有面子,对不对?

暗的部分,依据各人的实际表现,贡献大的发得多,贡献小的领得少,而且差距可以拉得很大,更加具有激励作用。王永庆之所以成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当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中善用暗盘的激励,使大家不得不全力以赴,更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明的暗的一起来,一方面顾全大家的面子,一方面激励大家好好表现。这种先顾面子再分好坏的原则,是考绩有效的最佳保障。

对中国人而言,让他有面子,什么都好商量。这时候再来分高下,他会努力表现。让他没有面子,很容易引起情绪化的反应。这时候再公正,他也觉得自己受尽委屈,始终认为不公正,所以不服气。

考绩不可以用来“算账”,因为算完账,不管得失如何,功过如何,时间都已经流逝,一去不复还,是一种无可弥补的损失。

上司应该善用考绩来激励部属把握时间把工作做好,不可以等到时间流逝,才来一五一十地算总账。

一年之始,上司便应该进行考绩,而不是等到一年结束,才翻开旧账,逐条清算。

每年的12月份,实际上就是第二年的开始。这时候上司应该把部属个别请来,跟他谈一谈明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他有哪些工作等待他去做,让他明白只要把那些工作做到什么样的标准,他就有功劳,可以获得一些暗盘的奖励。这种先给予期待的考绩精神,不但可以把他留下来,不用担心大年初五开工的那一天看不到他的踪影,而且让他心里有充分的准备,要按照所期待的标准,好好地演出,绝对不可以失常或产生误差。

先给他期待,让他好好去达成,然后再来奖励他。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考绩方式,才能够鼓励员工,稳当地表现,必然地获得,丝毫没有下赌注的不安定感觉。期待功劳是上司给的印象,成为功劳是上司期待自己去达成的,更加有把握。

考绩不必用来“杀人”,反而应该用以“救人”。表现好的人,让他更好。表现得不理想的人,也不必急于“杀掉”他,再给他期待,再给他机会,把他救活过来,毕竟“人是旧的好”,常常换新人,不如把旧人激励好,使其继旧开新,有新的良好表现。

美国人重视“个别”考绩,日本人重视“团体”考绩。中国人呢?个人与团体兼顾并重。考绩的时候,先考团体然后才考个人,大家才会乐于接受。

先把单位的目标定下来,依据目标达成率来考核各单位的成绩。考核出来的成绩,成为这个单位中各个成员考核的依据。通常单位考核列为优等的,这个单位的成员,都应该获得优等。就算其中有一两位表现得不够理想的,也让他们沾光,蒙受单位的福荫,以增强其集团意识。单位列为甲等的,这个单位的成员,80%为甲等,20%为乙等。单位列为乙等的,成员20%为甲等,50%为乙等,30%为丙等。单位列为丙等时,成员全部考成丙等。

其中的百分比,可依单位的性质与历年的表现来加以匹配。采取单位和个人合一的考绩,配合明暗的措施,考绩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