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20837300000027

第27章 百家争鸣的盛况(1)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纷争的出现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有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思想流派的倡导者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宣扬主张,以行动实现着他们的抱负。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头顶凹陷,形状如丘,故而父母如此取名),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暴病而死,家庭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她拼命劳作,以致积劳成疾,病死家中。孔子此时已经长大,将母亲和父亲合葬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在家守丧期间,孔子见大夫季平子大会天下名士,热闹非凡,于是也赶去赴宴。季氏家臣阳虎见到孔子后立即把他拦住,问他是来干什么的,孔子如实回答。阳虎嘲笑道:“我家主人要宴请的是名士,可不敢宴请您这样的人呀。”孔子很气愤,决心此后发愤学习,成为名士。

大夫孟僖子病逝那年,孔子17岁。在临终前,孟僖子嘱咐他的儿子懿子:“孔丘的先祖弗父是一位圣人,氏族后来在宋国败落。弗父本是宋王室的嗣子,原本可以拥有整个宋国的,但是他却谦虚地把宋国嗣让给了他的弟弟宋厉公(公元前859年去世)。氏族延续到正考父时,历经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极力辅佐他们。在被任命的时候,他越来越恭敬地接受职位,第一次时用了鞠躬的礼节,第二次时用了弯腰的礼节,第三次时用了俯身的礼节。他在走路的时候,总是贴着墙壁,从不与人发生冲撞或阻挠他人。因此,人们都仰慕他的高德,从不敢侮辱或怠慢他。他生活俭朴,总是以面糊、稀粥度日。他的恭敬达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真正的圣人。我听说作为圣人的后代,即使不能拥有国家,也能显达于世。如今,孔丘虽然年少,但讲究礼制,这不正是显达的征兆吗?我就要离开人世了,再也不能指导你了。因此,你一定要恭敬地去拜见孔丘,请求他做你的老师。”于是,懿子在父亲死后,和一个叫南宫敬叔的人一起去拜孔子为师,向孔子学习礼制。

孔子成年以后,先是打理仓库,账目准确无误;后又主管牧场,牲畜膘肥体壮。由于表现突出,地位卑微的他受到了提拔,做了司空,负责工程事项。不过,孔子志不在此,于是去国外寻求仕途,结果受到了齐国的排斥、宋国和卫国的驱逐、陈国和蔡国的围困。无奈之下,孔子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后,鲁国人像从前那样善待他。

南宫敬叔凭着鲁国贵族的身份,向鲁昭公提出了向周朝学习礼制的请求,得到了鲁昭公的赞同和资助。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去了周京。当时,老子在周京,他们一起向老子学习,并且学有所成。老子在临别时教导他们:“富贵者以钱财送人,仁义者以言语送人。我称不上富贵,私下以仁义自居,送你们几句话:‘耳聪目明、洞察入微的人,常常会处于死亡的危险境地,因为他们敢于评定是非;博学雄辩、见多识广的人,常常会处于困顿的窘迫境地,因为他们惯于揭发罪恶。无论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臣子,都要舍身为人。’”孔子将这些话牢记心中,然后回到了鲁国。此后,他广纳弟子,不到三十岁便在四海之内小有名气。

当时,晋王室失势,国内六卿掌握着实权,屡屡攻伐各国;楚国兵力强盛,称霸于中原;齐国仅次于晋、楚,且与鲁国临近。在这种局势下,实力微弱的鲁国处于尴尬境地:如果归附了楚国,晋国就会生气;如果忙于防范晋国,楚国就会讨伐;如果对待齐国不周,齐国就会入侵。孔子经常分析天下大势,对如何治国有独到的见解。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年约三十。这年,齐景公出访了鲁国,向孔子问道:“当年的秦穆公,在国力弱小、疆土偏僻的情况下,是如何称霸的?”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却有大志;位置虽偏,却有明政。秦穆公看重百里奚的才能,忽视他的牢狱生涯,并设法把他从楚国赎回来,给他加官晋爵,授予治国大权。有了这种作风,即使是称王也不在话下,更何况是称霸。”齐景公听完孔子的这番议论后,非常敬服他的才能。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兵败后逃到了齐国,孔子后来也不愿待在鲁国,于是来到了齐国,做了齐相高昭子的家臣,打算通过他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孔子在学习乐曲《韶》的时候,异常专心,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受到了齐人的交口称赞。

一天,齐景公问孔子有什么施政的好办法,孔子简单利落地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拍案叫绝:“太妙了。如果做君主的没有君主的风范,做臣子的不守臣子的本分,做父亲的没有父亲的样子,做子女的没有子女的准则,即使粮食再充足,我也吃不上呀!”又有一天,齐景公再次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施政重在控制支出。”齐景公很高兴,打算封给孔子土地,遭到了大臣晏婴的劝谏:“儒者圆滑至极,善于辩驳,难以约束;傲气十足,自以为是,不能让他们做大臣;敬崇丧葬,不惜家财,不可以潜移默化成我国的习俗;四处游说,求讨厚禄,不能为我国所用。圣贤谢世、周室衰弱后,礼乐(古代帝王为了加强统治,通过兴盛礼乐宣扬尊卑有序、远近同心)至今已有很久没有兴起了。现在,孔子讲究打扮,繁化进退、揖让、上阶、下阶的礼仪和朝拜晋谒的走路节奏和规则,即使是连续几代都钻研不透这些学问,一年之内都学习不完这些礼仪。大王要用孔子的方法移风易俗,这是不重视百姓的做法。”于是,齐景公在以后对孔子敬而远之,不再和他谈论礼仪治国的事情。鲁国有季孙氏和孟孙氏两大贵族,分别享有上卿和下卿的待遇。齐景公以此做比较,对孔子说:“寡人不能给予您像季孙氏那么高的待遇。”于是,孔子得到的待遇在季孟之间。后来,孔子听说有大夫要谋害他,再加上齐景公年老,于是逃回了鲁国。

公元前505年,孔子46岁。这年鲁国上卿季桓子挖到了一个陶器,里边有一个东西,但由于陶器口小肚大而看不清楚,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是啥,只是看着有点像羊。于是,季桓子派人去见孔子,说陶器里有个像狗的东西,请他核实一下。孔子说:“是一只羊。据我所知,夔(单腿怪物,常见于商周铜器上的纹饰)和罔阆(一种传说中的精怪)是山林中的怪物,龙和罔象(传说中的水怪)是水中的怪物,坟羊是土中的怪物。”足见其学识渊博。

吴王夫差在一次攻打越国的战争中,从会稽城拿回了一节很大的骨头,能够装满一车。吴王早就听说孔子饱学多识,于是派人出使鲁国询问孔子。吴使问:“何物骨头最大?”孔子答道:“大禹在会稽聚集群神,防风氏去迟了,大禹杀了他,他的一节骨头就能装满一车。他的骨头最大。”吴使又问了几个问题,孔子都一一回答。吴使仰慕不已,由衷赞叹孔子说:“太厉害了,您就是圣人!”此后,孔子名气更大,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在他门下。

季桓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控制着鲁定公。季氏家臣阳虎和仲梁怀结怨,当时另一位家臣公山不狃也很受季桓子的器重。阳虎本想把仲梁怀赶走,受到了公山不狃的阻挠。仲梁怀日后越发骄横,阳虎拘捕了他,结果遭到季桓子的责骂。于是,阳虎囚禁了季桓子,逼他签订盟约。此后,阳虎的权势凌驾于季桓子,掌控着鲁国国政。孔子见鲁国朝纲如此混乱,又难以将其理顺,于是不再做官。

退出政界后,他潜心编纂诗书礼乐,弟子更多。

公元前502年,孔子49岁。这年,失宠的公山不狃和阳虎沆瀣一气,联合篡权。鲁国的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是炙手可热的三大家族,合称为“三桓”。他们策划废除三桓的嫡子,改立与他们交好的庶子,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久,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招用,因政绩优异而被提拔为主管刑事的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国与齐国在齐地夹谷会盟。孔子包揽了会盟事务,不仅配备了文官武将,保证鲁定公的安全,而且在盟会上屡屡逼得齐景公让步。齐景公自知理亏,为了表示道歉的诚意,归还了一些曾占领的鲁国土地。

孔子本想辅佐鲁定公抑制三桓,改变鲁国卿高于公的政治局势,但终究因实力不济而失败。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丞相。在他的治理下,国内的商人不再哄抬物价,男女分道而行且路不拾遗,四方子民去国都办事,不必送礼托关系就能把事办好。

孔子治国功效显著,引起了齐国的恐慌,担心以后会被鲁国吞并。于是,齐景公采用了大臣的计谋,送给了鲁定公十八名善于表演舞蹈的漂亮少女。这些舞女并未直接被送入宫中,而是在鲁城外表演,受到了鲁国人的围观,季桓子也乐此不疲,经常穿着便装去观赏。后来,他得知齐国要把这些舞女当作礼物送给他时,他便打着外出巡游的幌子,整日去观赏表演,无心管理政事。弟子子路见鲁国无药可救,劝孔子离开,孔子决定再考验季桓子一段时间。不料,季桓子更加放纵,不仅很少过问政务,而且独自占有祭肉。孔子不再抱有希望,带着众弟子离开了鲁国。

离开鲁国后,孔子来到了卫国。卫灵公封给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后又听信诽谤,开始监视他。孔子担心受到无辜的惩罚,于是离开了卫国,一共在这里停留了十个月。

接着,孔子赶往陈国,路过匡城时被当地人误认成阳虎。阳虎曾在当地残害百姓,导致了孔子被当地人看作仇人,结果与弟子们遭到了整整五天的围困,吃的喝的都没有了。幸好先有颜渊赶来相助,后有卫国权贵宁武子的帮助,孔子一行这才脱险。

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孔子没有去陈国,而是又去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传话给孔子:“无论是从何处而来的君子,要想与我国国君交好,一定要拜见一下寡小君(谦称,指南子),寡小君也想见见您。”孔子先是推辞,后来迫不得已地前去拜见。虽然不情愿,还是以礼相待。不久,卫灵公在出行时带着夫人,坐在最前面的一辆车里招摇过市,孔子奉命坐在第二辆车里,只能跟随在后面。孔子说:“看来,卫灵公对德行的追求远远不如对美色的喜好。”不久,孔子离开了卫国。

接着,孔子先去了曹国,后又去了宋国。宋国司马桓魋令人偷偷地砍伐大树,想借此砸死孔子,因为孔子经常在那棵大树下讲学。幸好躲闪及时,孔子逃过了此劫。接着,孔子离开了曹国,打算去郑国。

孔子刚到郑国时,与弟子们分散后独自待在城门旁。有人在子贡面前形容孔子说:“我看见东门旁站着一个长相奇特的人,额头长得像尧帝,脖子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腰部以下很短,与大禹相比还要短上三寸,憔悴颓丧得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见到孔子后,子贡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并没有生气,面带喜悦地说:“那个人怎么形容我的长相倒是次要的,不过他把我比喻成一只无家可归的狗,倒是挺贴切的。”

离开郑国后,孔子去了陈国。后来,陈国屡屡受到晋、楚两大强国的攻打,还不时有吴国的侵犯,难以安宁下来。于是,孔子离开了陈国,打算返回鲁国。

途经卫国蒲地时,当地发生了叛乱,孔子一行遭到了围困。孔子的弟子们奋勇搏斗,当地人不想再战,于是要与孔子谈判。他们承诺说:“只要答应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他们,然后立即带着弟子们赶到卫国。子贡见孔子不遵守盟约,于是问道:“盟约难道也可以违背吗?”孔子解释道:“盟约如果是在胁迫下订立的,神灵一定不认可。”

孔子建议卫灵公讨伐蒲地,卫灵公虽然认可他的观点,但并没有落实。年老的他本身就没有心思处理政务,也没想过起用孔子。孔子又一次遭受到卫灵公的冷遇,因怀才不遇而颇有感慨和无奈。接着,他又离开了卫国。

孔子本打算去辅佐晋国的赵简子,走到黄河岸边时,得知赵简子杀了大夫窦鸣犊和舜华,于是临河叹息:“多么壮美的水呀,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只是我不能渡过了,这是我的命呀!”子贡快步上前,问他为什么有这番感慨。孔子说:“窦鸣犊和舜华是晋国的贤者,曾帮助赵简子取得了政权;得志以后,为了执掌政权,他竟然杀了他们。据我所知,如果残害幼兽,麒麟就会藏起来;如果竭泽而渔,蛟龙就会兴风作浪;如果覆巢毁卵,凤凰就不会飞翔。这是什么原因呢?忌杀同类。面对这些不义的行为,连鸟兽都知道避讳,更何况是我呢!”于是,孔子回到了故乡鲁国陬邑,在休养期间创作了琴曲《陬操》,表示对窦鸣犊和舜华的深深哀悼。

之后,孔子又去了卫国,依旧不受卫灵公的信任,于是又去了陈国。不久,卫灵公去世,这一年是公元前4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