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20837300000020

第20章 英雄辈出的战国时期(3)

屈原怎么也没有料到,在楚怀王客死、国难当头之日,他还会被再次谗毁、放逐江南。当他途经郢都整治行装的时候,有人劝他向子兰疏通,或者求后宫郑袖出面说情。屈原愤怒拒绝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朝廷已被这帮佞臣盘踞,我又岂可向他们屈膝?我要做气宇轩昂的千里马,决不做于水上偷生的野鸭!我宁直言不讳纵使危及性命,也决不向贪婪无知的妇人求情!”

屈原毕竟是屈原,他心中一直有楚国。从风雨飘摇的楚国都城传来的消息,一次次将他惊得目瞪口呆:楚顷襄王(楚襄王)五年(公元前294年),魏与秦交战失利;次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在这样的气焰之下,秦昭王又威胁楚顷襄王:要么决战,要么求和。子兰之辈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公然选择了求和的耻辱途径。楚顷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又迎娶了秦妇,与杀父的敌国结成了姻亲。

屈原悲愤难遏,对贵族党人的误国行径十分愤慨,而长期怀抱的理想破灭更令他哀痛。他彻底绝望了,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中。

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国内有一位有名的射手。这位射手在射雁的时候,能够用微弓细绳射中。楚顷襄王听说国内有这种奇人,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向其请教射箭的经验。

射手回答说:“我不过是能够射中一些小雁和小鸟罢了,这只是我的小伎俩,不值得一提。您看,楚国有这么广袤的土地,大王又是如此的贤明,想要射中的绝非是我射的这些小雁和小鸟。在我看来,魏国、燕国和赵国相当于小雁,鲁国、韩国和卫国相当于小野鸭,而邹国、费国、郯国和邳国则相当于小鸟。

“大王既然喜欢射箭,圣人便是良弓,勇士便是利箭,只要看准时机、张弓搭箭,自然能够体会到射箭的乐趣。这种乐趣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久的欢乐;这种收获也不是小野鸭、小雁等猎物,而是无比丰厚的收获。

“早晨的时候,大王如果射击魏国都城大梁的南部,就相当于射伤了它的右臂,从而直接牵动韩国,如此一来,就中断了中原地区的通道。然后,大王调转方向,返身射击圉的东面,就如同射伤了魏国的左臂,此时一鼓作气,向外射击定陶,那么,魏国就不得不放弃它的东部。至此,魏国便失去了左膀右臂,倾倒坠落是必然的结果。魏国失势后,大王从正面攻击郯国,夺取大梁则指日可待。接下来,大王可以稍作整顿,顺便安定大梁,稳定人心。这就可以体会到第一次射箭的快乐。

“假如大王您确实热爱射箭而不知疲倦,那么大王您可以拿出您的神弓,换上新绳,搭上带有石制箭头的利箭,向东海方向瞄准齐国这只大鸟。当然,防备工作也很重要,射中后回来时就可以修筑长城。早上射击齐国东莒,傍晚射击次丘,深夜射击即墨,转身射击午道,如此就能拿下长城以东,以及泰山以北。至此,您的国土就更加广阔了,向西挨着赵国,向北挨着燕国。这样一来,楚国、赵国和燕国,三个国家就如同张开翅膀的大鸟,不用经过盟约就连成了合纵之势。到时候,您可以北上游玩,观赏燕国辽东;南下登高远观越国会稽。这就可以体会到第二次射箭的快乐。

“还有泗上(泗水北岸)的十二个诸侯国,只花费一个早上就能够拿下它们。如今虽然秦国夺取了韩国,但是韩国的许多城市,秦国都不能据守,因此变成了长远的隐患;另一方面,秦国前去讨伐魏国,并没有什么效果,前去打击赵国也是如此。因此,秦国只能暗自叹息、徒增烦忧。等秦国再次和魏国交战、双方兵力用尽的时候,楚国就可以将失去的汉中、析、郦等地收复回来了。而后您再次张开神弓,利用石箭和新绳,瞄准要塞,瞅准秦国疲倦的时机进行射击,就能够拿下山东(崤山以东,泛指秦国东部的中原地区)和河内(黄河以北地区)。然后,大王再养兵慰民,就可以称王了。秦国相当于大鸟,它的背后是大陆,左边是赵国的西南地区,右边是楚国的鄢郢地区,正面向东就是韩国和魏国。秦国之所以想一统中原,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有优势,方圆三千里,有大鸟展翅翱翔的空间。因此,想要凭一己之力于一夜之间射中秦国是不可能的。”

这个射手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激怒楚顷襄王。果然,楚顷襄王再次找他详谈。射手说道:“先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之父)为秦国所骗,导致客死他国,再也没有什么恩怨比这更让人怨恨了。楚国拥有方圆五千里的土地,又有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本该驰骋千里,目前却动也不动、坐以待毙,我相信大王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楚顷襄王听完后,不再臣服于秦国,派遣使者出使各国,约定合纵策略,一同讨伐秦国。

楚顷襄王被那个神射手勾画的宏伟蓝图和先王遗恨刺激后,毫无自知之明,不仅要通过合纵策略讨伐秦国,竟然还有了图谋周朝之心。消息传到周赧王的耳中,吓得赧王连忙派武公到楚国打探情况。

武公面见了楚国宰相昭子之后,说道:“听闻三国君王以下犯上,妄想通过武力瓜分周都,这样做是不对的。周朝是各国诸侯共同尊奉的,周王是世代相传的,假如有哪国想要谋害周朝,一定得不到大国的亲近。而凭着人多势众去威胁周王室,也得不到小国的顺服。如此一来,图谋周王室既没有威名,又没有实利。既然什么都得不到,就不应该应用武力伤害百姓。就算楚国想要图谋周朝,也没有办法对诸侯发号施令的。”

昭子连忙辩解道:“您误会了,我国没有图谋周朝,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事情。话说回来,我们为何不能图谋周朝呢?”

武公解答道:“想要攻打敌人必须要有超过敌人5倍的兵力,想要围困一座城池必须要有超过敌人10倍的防守力量。您也应该清楚,1个周朝就相当于20个晋国。曾经韩国出动了20万兵力将晋国的城邑包围了,但是最后却一败涂地。假如您想要图谋周朝,就必须要有超过韩国百倍的兵力。一旦您这么做了,就和两周结成了死仇,也伤了邹鲁两国百姓的心,从而难以越过邹鲁和齐国交往,肯定会在天下间失掉您的声誉。由此可知,您这么做非常危险。周朝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从名誉上来说,天下诸侯共同尊奉于周;可从实际上来说,即使占有周的全部土地,也少得可怜,也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即使占有周的所有百姓,也不能让国家军力增强起来。好大喜功的君主和臣子,将矛头指向周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祭器在周。如今,韩国想要将祭器运到楚国,那些人会为了祭器而与楚国为敌。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虽然老虎的肉腥臊,而且爪牙也很锋利,但是人们依然想要逮捕它。如果是大泽里的麋鹿披着老虎皮,被捕的概率要远远大于老虎万倍。如果图谋周朝,楚国成了众矢之的。楚国的土地被他国占有了,绝对会使他国强大;楚国的名声被谴责,他国的君主因此显得越尊贵。如今,假如您要谋害天下诸侯尊奉的周朝,强占传了三代的宝器,独吞象征王权的九鼎,藐视所有的君主,显然是贪婪的行为。《周书》上说‘要想建立国家,就不能乱了道德’,因此,一旦祭器南移到了楚国,其他国家的大军也会随后就到。”昭子将武公所说的话禀报了楚顷襄王,楚顷襄王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原先的计划。

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得知楚顷襄王正在合纵攻打秦国的秦昭王,给予了楚国更大的打击。在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的三年时间里,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大量国土,逼得楚顷襄王迁都至陈县(今河南淮阳)。此后,楚国一蹶不振,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末代楚王负刍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国又一次大败楚军,楚国又失去了十多个城池。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打败楚军,杀了楚国名将项燕。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所灭。

逞强一时的燕国

周武王灭纣后,把北燕封给了他的弟弟召公,于是有了后来的燕国。由于与山戎毗邻,在春秋初年,经常受其入侵,甚至出现过亡国之险。齐桓公在位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军事口号,号令天下结成统一战线,尊奉周王室,赶走入侵的外来民族。在这种局势下,燕国得以保全。此后,燕国渐渐有了发展,走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初年,燕国发展缓慢。齐国在建立霸业、向北扩张的过程中,多次攻打燕国。幸好有韩、赵、魏三国的数次支援,燕国有惊无险,存活了下来。

燕王哙即位后,国相子之专权。苏秦和子之是亲家,子之由此结识了苏秦的弟弟苏代。苏代以齐使的身份来到燕国,燕王哙让他说说齐宣王的为人。苏代说:“一定不能称霸。”燕王问及原因,苏代解释说:“他不信任臣子。”苏代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诱使燕王哙重视子之。果然,燕王哙更加宠信子之。

鹿毛寿对燕王哙说:“大王不如把国君之位让与国相子之。天下人都认为尧是贤圣之君,正是因为他让位于许由,许由的推辞不仅成就了他的谦让美名,而且依然拥有天下。大王如果效仿尧让位,子之一定会和许由一样推辞,大王也就成了和尧一样的贤圣之君了。”燕王哙采纳其建议,子之由此更有权势。

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年),有人进谏说:“大禹虽然口口声声要让位于伯益,但却大量任用了他的儿子夏启的臣子。到了晚年时,他本想传位于夏启,但夏启能力不足,难当重任,同时迫于禅让的压力,于是不得不禅位于伯益。结果,早已被架空的伯益很快被夏启打败,失去了君位。于是,人们都认为大禹只是名义上禅位于伯益,实际上有意让夏启夺位。大王如今虽然托付子之治国,但满朝都是太子的人,这与当年的大禹类似,名义上是子之治国,实际上却是太子掌握着执政大权。”于是,燕王哙收缴了朝中重臣的印信,然后交由子之重新选任官吏。子之开始执政,燕王哙年老时,反倒成了他的臣子。不过,子之并无能耐。在他执政的三年时间内,燕国一片混乱,百姓惶恐。于是,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行了密谋,发兵攻打子之。

在围攻王宫的时候,将军市被见数次冲锋无效,突然倒戈相向,攻打太子平,结果死于战乱之中。战乱延续了几个月,死者数万,国人恐惧,人心涣散。这时,齐军前来讨伐,燕国士卒并不抵抗,并且连城门都没有关闭。齐军大胜,燕王哙被杀。子之当时逃亡,随后被抓,剁为肉酱。三年之后,齐国迫于几个诸侯强国的压力,从燕国撤军。随后,燕国安定,太子平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国君,他发誓要使燕国崛起。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决定任用一个有治国才能的人。于是,燕昭王找到了老臣郭隗,希望他能够给自己推荐一位贤士。郭隗当时并没有直接为燕昭王推荐人才,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国君买骨的故事(译自《战国策》):

“从前有一位国君,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匹千里马。然而,他派人苦苦找寻了近三年的时间,却没有丝毫收获。一次,一位亲信对他说:‘我打听到了一匹千里马的下落,愿意为您将它买回。’这位国君很高兴,命令亲信立即去办理此事。

“亲信带着从国君那里要来的一千两金子出发了,但不幸的是,当他来到这个地方时,这匹名贵的千里马却因病而死。亲信顿时不知所措,为了向国君有个交代,他拿出五百两金子,买回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

“国君看到亲信带回的马骨后,顿时愤怒地对这位亲信说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欺君之罪?我要的是能跑能跳的活马,而不是一堆毫无用处的马骨!’此时,这位亲信并不紧张,他向国君娓娓道来:‘当我赶到那个地方的时候,那匹千里马已经病死。我本想空手而归,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用高价将千里马的马骨买回,人们必定会认为大王您是真心求马,到时候不用我们到处寻找,自然有人将千里马献上。何乐而不为呢?’

“国君觉得亲信的话并不是毫无道理,认为试验过后再将其治罪也不迟。接着,国君派人乔装到各处传播自己五百金买马骨的消息。结果,正如亲信所料,这位国君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几匹千里马。”

讲完这个故事后,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大王目前求贤若渴,而我此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向大王推荐。与其花费精力到处去寻找贤人,不如让贤人不请自来。大王愿不愿意出高价买我这块马骨呢?”

燕昭王立即为郭隗造了一座华丽的房子,并拜郭隗为师。燕昭王的做法正是他求才若渴的心迹表现,各国贤士自然愿意投奔明主。很快,燕昭王身边就有了许多贤士。其中,来自魏国的乐毅才能出众,正是燕昭王迫切需要的治国之才。除了乐毅外,还有来自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贤士。

至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富兵强。正逢齐湣王野心勃勃,再加上国力强盛,遭到了诸侯各国的敌对。为此,秦、楚、韩、赵、魏、燕六国同谋讨伐齐国。于是,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发兵一雪前耻。齐国兵败后,各国纷纷撤军,唯有燕军继续攻占齐国城池。攻入齐都临淄后,燕军拿走了众多宝物祭器,并烧毁了宗庙宫室。除了聊城(后来也被攻破)、莒城和即墨城外,燕军攻占了其余的七十多处城池,在齐国盘踞六年之久。

燕昭王在报仇雪耻的同时,燕国进入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终于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