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孤岛,成长的路上有同学、朋友、老师和亲人相伴。也许,独处是一种寂寞,可是与人相处却又是一种困惑:到底该以何种方式与同学、朋友相处?到底该如何认识老师?家本是温暖的港湾,为何有时成为你痛苦的根源?你是否因处理不好人际问题而焦虑?如何突破人际相处的“囚牢”呢?
莫做没水喝的和尚——同伴关系
对话和博士
我还要维持这种虚伪的关系吗
和博士:上个学期末,我们宿舍有两个人突然就特别地反感我,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她们了,但这个学期又没有事了,可我总得万事小心,感觉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她们的地雷。哎呀,反正就是很复杂咯,一句话也说不清,我现在对她们没什么感情,却还得每天朝夕相处,还得对她们虚情假意,我真怕自己哪天爆发了,跟她们连同学也做不成了。感情一旦出现裂痕了就很难恢复,我真的不想对她们笑,但又不能不笑。在我心里我只会对朋友好,跟朋友在一起我才会安心,才会真的开心。整天戴个面具生活真的好难受,可结果却是我一再放下自己的面子去向她们摇尾巴。
错位的同学关系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你有朋友吗?进入中学后,学习成了你的重心。看看你一天的生活吧:假如你是走读生,一天学习之后,回到家里还是学习;假如你是住校生,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天接近1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学习,基本上是一个月休一次双休日。在学校,老师甚至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学习至上,全部的生活都围绕着学习展开,仅有的同学交流恐怕也只是在吃饭、晚上回到宿舍的时候。
很多同学向我抱怨他们的生活多么的痛苦,你觉得这样的生活痛苦吗?假如痛苦,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中学阶段,当时,我也是住校,一个月放假一次,可以回家三天。但我一直庆幸,庆幸自己周围能有一群好同学,相互关心和帮助,学习虽然也很累,但也不觉得什么。在学校除了学习,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当然不是学校组织的,大都是我们个人自发组织的,譬如下课拿篮球当足球踢、骑自行车比赛、变态的倒着背诵课文比赛。我们班还自发组织了宿舍足球对抗赛、学习小组互助等等。我们班有70多人,但是很融洽,没多少人觉得学习是件多么痛苦的事。
下面先做一个小小的问答(见表5-1),你觉得你们班的同学关系如何?
表5-1 关于同学关系的调查表
我们常常抱怨学校和父母把我们搞得这么累。我们压力如此大,总是希望有人能够帮我们分担,有人可以跟我们站在同一个战壕,可是我们却把战友推开了。
假如你在一个非常差的班里,上课没人学习,都在说话捣乱,你可能学习好吗?假如所有的人都各顾各的,除了老师没有人愿意帮助你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你感觉舒服吗?会好受吗?有些同学可能学习非常好,就觉得自己成绩好,将来能考上大学,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我觉得他们很悲哀,因为未来他们会很痛苦。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很多人高中时的自我优越感在大学里会完全消失,因为没有跟人相处、相互帮助的经历,也不愿意作出些让步,留级、退学甚至自杀的大有人在。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可能学习非常不好,觉得自己在班里就是多余的人,跟班里的人没法子沟通,于是就用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和同学分隔开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面具,当你面对同学时,你会选择付出多少真心?我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同学,总是抱着防备的心态在跟同学交流。也许,你灿烂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悲伤的心,只是同学们没有看到。谁都渴望朋友,可是为什么得到真正的朋友如此难?学习好坏、生活背景、家庭情况都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的内心。
不想失去却又不得不忍受
你和同学发生过矛盾吗?如果你和自己的朋友发生了矛盾,你会如何做?我们做个小调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问题系统,总是以问题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大多数同学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如果别人做的事情让自己不舒服了就会抱怨。我遇到的很多同学都处于这种状态。其实很多时候,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由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对,或者理解错了,结果导致了双方的误会。
与朋友、同学相处,不仅仅是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和我对话的这个女孩很难过,因为要委屈自己去迎合室友。其实,委屈的仅仅是她一个人吗?那两个女孩心中也在想自己也需要敷衍她,真是痛苦。
好笑吧?你看别人有问题,其实,别人看你也有问题。有时候,为了能够凑合下去,你不得不戴上面具,就像和我对话的这个女孩。在她跟我沟通过程中,她始终认为错不在她,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她也有错。当真的出现问题了,最应该做的是抛开偏见,心平气和地通通气。也许,你们都误解了对方呢?
有些同学说,沟通过了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话,我只能说,要么这个朋友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朋友,要么你没有做好沟通。如果不是真正需要的朋友,你没必要在他们跟前“摇尾巴”。如果是你的朋友,那肯定是沟通上出了问题,你们没有把真正的问题找出来,没有消除误会。有时候,即使你消除了误会,也会有一段时间的隔阂。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这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就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再怎么愈合都会留下伤疤。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我想,假如你的朋友误解你了,你肯定会有些难过或者生气,但当他明白了真实情况,消除了误会后,虽然你很不爽,但你还是会原谅他,他也还是你的好朋友。这也正是友情伟大的地方:包容、体谅。
你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你一定要清楚一件事,你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整天和你腻在一块儿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是心心相通的,不是做给别人看,不一定形影不离,不一定事事维护你,不一定处处讨好你,但能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主动来到你身边。这样的朋友也许看起来关系平淡一些,但这样的朋友才是真诚的朋友、知心的朋友,当然也一定是永远的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位老师给我讲了一件他学校发生的事情。
中考后,两名学生同时考上了他所在的重点中学,一位是统招生,一位是自费生。上高中后,统招生自以为入学成绩好,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功学习了。他结交了一批爱吃、爱穿、爱玩的朋友,一有时间就去逛街、泡网吧,话题总离不开吃、穿、玩,根本没有心思学习,结果成绩大滑坡。而那位自费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再加上自费生比统招生的学费又高出很多,如果自己不努力,既难考取大学,又有愧于父母,所以自入学的那天起他就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他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有抱负、有理想的同学。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思想和心得。这位同学进步很快,学习成绩不断上升。高考揭榜,那位统招生名落孙山,而那位自费生却金榜题名。
没有朋友很可怕,可是有了不好的朋友更可怕,所以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在中学你选择朋友也往往是气味相投、能谈到一块儿的,既然成为朋友,就应该有作为朋友的觉悟,要时时刻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才是朋友,并非为了一己之私,利用别人。
正如高尔基说的,“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遭遇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但他们犯了一个普遍性的错误:他们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牛的意志。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儿子则在前面使劲拉小牛。然而小牛犊怎么也不肯合作,任凭爱默生父子累得满头大汗,它就是蹬紧四腿,顽固地不肯离开原来的地方。爱默生的女仆看到了这个僵持的场面,就跑了过来。她比爱默生了解牛的性格,知道小牛想要什么。她把拇指放入小牛的口中,让它像吮吸母牛的乳头一样吮着,结果毫不费力地把它引入了牛棚。
爱默生感叹道:“如果你希望牛与你合作,你就必须先了解牛的需要。”
其实人与人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要想别人与你合作、了解你,你就必须了解别人的需要。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应该”两字,“他应该知道的”、“她应该不会这么做的”、“他们应该来的”……“应该”是你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你的一相情愿,你怎么知道别人想什么呢?
我们出现冲突,产生矛盾多是因为不了解彼此的需要,所以不要老是想着别人应该如何对待你,别人应该如何帮助你,你也应该想着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帮助别人。你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要总是大大咧咧的。
与别人交往时,我们常常有四种心态,你需要了解的是自己要选择哪种心态。
肯定自己,否定他人。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以“我行,你不行”的心态与别人交往,凡事都是“我对,你不对”,这样是很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否定自己,否定他人。这种人认为自己不行,同时也认为别人并不比自己高明多少。在他们眼里,世界只有灰色与黑色。他们常常后悔、自责或者责备别人。这样的人所发出的信息往往让人不舒服,别人自然也不会喜欢与他们来往,长此以往人际关系自然会恶化。
否定自己,肯定他人。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是无能和愚蠢的,无论做什么都不行,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强得多。与别人交往时,他们经常把“对、好、行”挂在嘴边,用一种近乎讨好的态度对待别人,唯恐得罪他人。这样一直戴着面具生活着,久而久之会让自己觉得身心疲惫,同时也让他人感到虚伪。
肯定自己,肯定他人。保持这种心态的人,能很好地把控自己,对生活也有恰当的理解。虽然他们并非十全十美,但他们能客观地悦纳自己与他人,能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他们所能改变的事物。他们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美好的一面。
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喝吗
我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和尚多了反而没水喝了?说白了是人多了合作就差了,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了依赖就多了,人的惰性就出来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病人躺在行人稀少的深山旷野里时,几乎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主动上前关心;而当病人躺在车水马龙的人行道旁时,则很少有人会过问。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责任分散”现象,即人少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就大;当人多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就小。所以在深山旷野里看到病人时,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他,否则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在热闹的大街上看到一个病人躺着,就有一种“反正有人会去关心”、“与我无关紧要”的心理。在一个集体中最怕的就是,总觉得别人会做,结果没有一个人做。
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喝吗?在我看来,新的理念应该是:一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水多得喝不完。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只挑一缸就累了。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最后递给第三个和尚,第三个和尚将水倒进缸里去,然后带着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也叫“机制创新”。
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少,就只有白饭。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看完这个故事,你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吗?
向“大雁”学习
我们知道每到秋天大雁都排成V字形飞往南方过冬,那么你知道大雁为什么这么飞行吗?科学家们给出了一些让我们吃惊的答案:
当一只雁掉了队,感到飞行吃力时,它就会自动地飞回队伍,借助集体的力量继续飞行。
启示:那些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相互依存、分享团队的力量、有集体意识的人,能更迅速、更容易地达到目标,因为他们在前进中相互信任。
当领头的大雁累了,它会收回翅膀,然后另一只雁就会接替它的位置。
启示:领导者的位置也要能与队友分享,困难要共同承担。如果我们能有大雁的这种意识,就应当和整个团队协调好,并与队友们分享自己的智慧与信息。
后面的大雁不时地鸣叫,鼓励前方的大雁保持飞行速度,同时协助日夜劳累的整个雁群保持飞行步调的一致。
启示:彼此之间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成员之间能够彼此鼓励的团队的产出会高于其他类型的团队。我们的言语也要具有激励性,否则,只能是花言巧语!
当一只雁病了,或中了枪从空中落下去,其他两只雁会从雁群飞出,跟着生病或受伤的雁飞到地面,以便能保护队友。它们将一直陪伴在伤者身边,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然后,它们再一起飞回雁队赶上队友。
启示:当我们团队中的任何一名成员落后时,其他成员就有责任帮助他成长。如果我们如大雁一般,无论在困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彼此维护,互相依赖,再艰辛的路程也不惧遥远。
在学校里,一个班集体犹如一个雁群,每名同学都是雁群中的一分子,你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你。要学会主动帮助班里有困难的同学。高考不是一个坎儿,当你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时,“雁群”就是你们的努力方向。
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是常有的,怎么对待矛盾呢?表5-2给出一个不错的方法。
表5-2 同伴矛盾分析解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