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人的哈佛情商课
20778800000015

第15章 同理心——教你读懂他人的情绪(2)

很多人以为,所谓善于交际者,就表示会说话、善于操纵言词。事实上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并不一定会受欢迎,而那些沉默寡言者往往会更受尊重,因为他懂得专注地听别人说话,能够为别人着想。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而所谓的角色转换,就是以同理心去跟别人交流,强调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假如你是他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如能这样处世,那么生活中一定少了矛盾,多了理解。

有一个关于“角色转换”的经典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正在乡间散步,他见农民在驴的脖子上挂了一个铃铛,便自作聪明地问:“你为什么要在驴干活的时候,在它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呢?”农民回答:“驴在干活的时候铃铛就会响,这样我就可以休息或做其他事。只要我听不到铃铛的声音,这就表明驴在偷懒,这样我就可以催促它干活了。”聪明人不以为然地说:“这不对吧!如果你的驴不干活,只是站在原地不停地摇头来骗主人呢?”农民想了想,问道:“那么请问,我在哪里能够买到像你一样聪明的驴呢?”

这只是个笑话,但我们从中仍可探出一个道理:一旦你与周围的世界建立了同理心,便不会只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待他人,当你意识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时候,角色转换就成为了沟通的基石。

一般来说,同理心是创造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却常受到人们误解,被错误地诠释,甚至被许多需要它的人所忽略。在这个提倡竞争的时代,大家都普遍缺少心理上的同步,尤其是产生争执的时候,大家根本就顾不到别人的感受。假如对方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你若回一句“那你呢?你不也很自私吗?”这种方式的回应,只会让沟通变成一种互相攻击的行为。若你能角色转换一下,就能够感觉到他很生气,所以最好的回答是:“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我想知道,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这么想?”这便是良好沟通的开始了。

就像哈佛大学博士亚瑟·乔拉米卡利在他的书中《同理心的力量》所说:“同理心是人类本有的天赋能力,让我们有能力理解他人独特的经验。同理心让我们更有意义地、满足地与他人连接,是建立爱的关系的核心。”

解读他人的表情密码,洞察他人情绪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是从表情里往往会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遇到高兴的事,脸部的肌肉就会松弛。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够仔细,便能够发现人们的面部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情。通常,一个人内心往哪个方向想,他的注意力就会在哪里集中,这是人最原始的反应。而人的注意力集中之处,往往又会从眼神中表现出来,从眉毛上流露出来,从鼻子和嘴巴上反映出来。所以,即使你再能伪装,也难以避免表情的“背叛”。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表情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所在。

在哈佛的课堂上,鸦雀无声,心理学教授把一张光碟放进电脑,然后转过身对大家说:“请大家注意看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人脸,每一种人脸代表着一种心理。三分钟后,你们告诉我,在这些常见的表情中,代表轻蔑、恐惧、悲伤、喜悦、愤怒和惊奇的各是哪一张。”同学们好奇地将影像看完,最后给出答案。虽然作为哈佛的高材生,但还是有一半的学生没有把表情和其表达的心理完全对应。

教授说:“你们错得最多的就是把厌恶和愤怒混淆了,因为在这两种表情中,眉毛都是朝下的。”接着,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组照片,继续说道:“你们看,虽然眉毛都是朝下,但是人在愤怒的时候嘴唇是闭起来的,而且嘴唇的颜色会因生气而发白;当一个人厌恶时,他的鼻孔是收缩变小的。”有一个同学问:“那惊奇和恐惧怎样区分呢?”教授回答:“在惊奇和恐惧时,人的眉毛都是向上扩开,嘴巴是张开的。但是人在恐惧时嘴巴会比较紧,而且嘴巴还会向耳朵的方向扩张;而人在惊奇时嘴唇是放松的。”

讲完之后,大家都感到表情密码的神奇。在这些司空见惯的表情中,竟然藏有这么多有趣的信息。因此,面部表情可以说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面部表情还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微表情。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做一些细小的表情向对方表达某种内心感受的心理活动。微表情一般都是下意识的,因此停留的时间很短,最短的只会持续1/25秒左右。它是人的本能反应,不受思想的控制,也难以掩饰。因此,把微表情说成突破别人心理的利器并不过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和隔阂多缘于对对方错误的判断导致。而这种误会,会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如果你懂得洞察别人的表情密码,那么就能轻松地走进对方心里,了解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人际交往提供指导和帮助。

如以下案例:

男生请女朋友吃饭,之后点了一桌很普通的菜,女生看后便不高兴起来,撅着嘴,拉着脸。男生一个劲儿地给她夹菜,全然不顾自己女朋友的表情。最后女生扔下筷子就走了,男生还在那搞不清楚状况。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表情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顺利洞察别人脸上的表情密码,便能够拿捏好对方的心思。在高兴的时候陪他们高兴,在难过的时候陪他们度过,这样在交往中你就占了绝对的优势。若你完全不懂他人的心理,会让别人觉得和你话不投机,就很难引发其内心的情感共鸣,他人便会本能地对你产生抵触和对抗心理。所以,合理地拿捏对方的微表情不仅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支持与信赖,还能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在某个地方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在询问一系列的嫌疑犯时,有一个人引起了警官纳瓦罗的注意。但显然被问讯的这个嫌疑犯有不在场的证据,而且他一直强调自己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语言上也看不出有什么破绽。但纳瓦罗仍觉得他很可疑,于是不停地问他问题:

“假如你是凶手,你在杀人时会用枪吗?”

“假如你是凶手,你在杀人时会使用刀子吗?”

“假如你是凶手,你在杀人时会使用碎冰锥吗?”

“假如你是凶手,你在杀人时会使用锤子吗?”

当纳瓦罗警官提到碎冰锥的时候,嫌疑犯的眼皮立刻就拉了下来,一直到第四个问题,他的表情才恢复。这个微小的变化没能逃过纳瓦罗的眼睛,第三个问题中的碎冰锥就是作案工具,嫌疑犯心里自然也非常清楚。所以纳瓦罗当即就把这个人作为本案的第一嫌疑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深入调查侦查后,最后证明这个嫌疑犯就是本案的凶手。

纳瓦罗警官从一个人表情的细微变化就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这听起来好像非常神奇。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微表情”,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读心术”。

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相处交往。如果你能从别人的微表情中揣摩出对方的心思,那么你就能很好地洞悉他人的内心。以下有一些微表情的识别,供大家参考:

(1)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嘴角会下垂,下巴会轻颤,前额会皱起。

(2)在微笑的时候眨眼,则说明是真情流露。在虚假的微笑时,人们是不会眨眼的。

(3)当眉毛朝下紧皱,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时,则表示很可能要袭击别人。

(4)当一个人的鼻子皱起来,眼距变小,则说明产生了反感的情绪。

(5)如果一个人快速眨眼,则表示可能隐瞒了什么。

(6)耸鼻子表示不屑。

(7)咬嘴唇则表示紧张,而且希望控制情绪。

因此,表情密码在人与人的交际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表情就可能表露内心多变的信息。只要善于抓住这些细小的表情,就能够洞察他人的情绪、捕捉对方的心理。

洞悉人心的原则和策略

古语云:“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还未找到洞察人心的正确方法。当你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时,往往容易出差错。下面是两个最常见的洞察人心的策略,能准确地揣摩他人心理,以致更合理地相处。

1.从微表情洞察人心

微表情是一种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场合中无意识做出的面部表情,这种微表情往往很短暂,但却是内心活动的真实重现。因此,通过微表情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隐藏的那些观点。

(1)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人的内心世界都会在眼睛里反映出来。

如眼球自然转动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坦荡,这是对自己充满希望的表现,因此眼睛看起来也比较干净、清澈。

眼球经常左右转动的人,说明内心没有安全感,而且生活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

眼睛总是不规则地乱转,而且在谈话时视线不愿与对方接触的人,这大多是心怀鬼胎,或有不怀好意的想法。

还有,从瞳孔的变化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因为瞳孔的变化在无意识中会暴露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和想法。

心理学家爱德华·海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婴儿照、美女帅哥的照片,以及风景照分别给参加实验的人看,然后记录他们的瞳孔变化。

结果:在测试的人里边,年轻的男女在看到异性的美照时瞳孔都明显放大,大约是平常的20%;在看到“婴儿”的照片时,所有女性和有孩子的男性瞳孔会放大;在看到风景照时,男女的瞳孔都几乎没什么变化。

实验说明:瞳孔的变化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以当人们对谈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时,瞳孔就会扩张;当人们走神或不在意时,瞳孔就会收缩。

(2)眉毛。在中国文学里,常有许多用眉毛来形容人物心理的成语,如喜上眉梢、眉飞色舞等。因此,眉毛不仅能保护眼睛,还能传递人的心理行为信息。当人们的心情变化,眉毛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皱眉:皱眉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因为迷惑或给与否定,受到侵略和感到恐惧。

扬眉:单眉上扬,通常有自认为高深的傲慢表现,或者是在体现不理解、有疑问的心理;双眉上扬,则表现了人的极度欣喜或极度惊讶。

闪眉:是指眉毛先上扬,然后瞬间下降的过程。当恋人相见的时候,这表情会出现,表现的是一种友善。

2.从手势动作洞察人心

(1)搓手。当一个人处于怀疑或低度状态下,会轻轻地用一只手摩擦另一只手掌。但十指交叉的摩擦,并置于桌上或身体的一侧,看起来像是自信,其实恰恰相反,这个动作表现的是苦恼和沮丧。例如:犯人在受讯的过程中,常常会做出这一手势,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别人掌握了多少,因为内心感到焦虑,而这一动作恰恰暴露了他并非无辜。

(2)手挠耳朵。比如:一位女顾客在挑选衣服,售货员对她说:“你穿起来挺好看的,而且这件衣服只要八百多块钱。”这时顾客抓挠自己的耳朵,并把头转向一侧,回答:“有点贵了,我再看看。”这个时候,抓挠耳朵的手势表达的含义就是“非礼勿听”。因此拉扯耳郭、耳垂来阻止那些不想听的话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