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在创新中生存
广州立白集团总裁陈凯旋说过:“民营企业创业之初,靠的是创业者的勇气,打出一片天地后。猛然发现,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硬道理。”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永葆生机的基石。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英国劳斯莱斯汽车曾是汽车皇族,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注重在核心技术方面创新,落后于时代,后来被大众公司收购。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创新,那么它肯定会在保守中死去。
华人首富李嘉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成绩却不如比尔·盖茨,他自己也曾经当众表态,与比尔·盖茨相比,他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它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利润。
王荣记果子厂在香港食品界占有重要地位。从1901年建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还经久不衰,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人一直以来的顽强拼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一直秉承和沿袭着家族的创新精神。
王荣记食品的创新精神,可以在产品的种类上体现出来。公司产品由原来的单一的水果发展到现代的花生、酱料、茶类、什锦。有些材料,同行业内的其他人都觉得不可能做出来。但是王荣记公司却生产出来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
在制作工艺上,该公司保留了传统的方法。但是,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力求绿色健康,营养美味。正是因为王荣记在制作工艺上的孜孜追求,才有了现在市场的高销售率。而且,他们的创新之路还一直继续延续。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是企业创造出财富的源泉,是企业保持活力的血液,也是一个企业应对外部危机的必要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它只能够在默默地消失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要想保持企业的创新力,首先,整个企业都要提高学识。才学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力。其次,要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总结失败的经验,就可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样经过改正和提高,才会找出真正的创新方法。再次,要善于借鉴。借鉴别人的经验、方法和思路,再结合自身的情况,想出真正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之法。总之,企业只有拥有创新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08养成“当日事当日毕”的好习惯
懒惰是人的劣根性,当我们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工作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退缩。不少企业管理者,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下学会了拖延。表面看起来,拖延似乎能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实际却并非如此。过度拖延,不仅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员工们的“负面偶像”,进而形成集体性“拖延”,这对企业运营和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宁可让“人等事”,也绝对不要让“事等人”,作为管理者,要想给员工做出好的表率,就要做到“事不过夜”,准时完成今天的工作。这一点做到很容易,但坚持却很难,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超人的毅力和韧劲。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现在到我们这里来参观的人,每年要有几十万,有的人回去之后,就按海尔的方式来做,有的人给我们反馈过来信息,说学海尔真好,马上见效。然后过了三个月他又打电话过来说,我们现在不做了。为什么?太累!天天这么累,受不了。这是一个现象。”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很少有企业能够坚持住,但海尔集团却做到了,正是这种清晰明确的管理制度,让海尔从一家面临淘汰的家电工厂,成长为全中国最有价值的家电品牌。
早在1989年,海尔便开始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纳入制度,并要求全体职员都必须做到:每天的工作每天都必须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品质都要有一点儿提高。借助该制度,海尔成功实现了全方位控制清理每个人每天的每件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亏损147万人民币濒临破产的小厂,到全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人民币的行业龙头,海尔的全体员工始终都坚持着日事日毕,在长期的坚持下,制度也逐渐变成了习惯,而这正是海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想要偷学海尔的制度不难,难在持之以恒”。如果管理者自身都难以坚持到底,又有什么资格让全体员工养成这种工作的好习惯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位管理者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每日规划、每日执行、每日检核,他必能带领员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愿景。
209问题是病,决策才是我们的医生
决策,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一个企业走向成功,错误的决策可以使一个企业走向失败。所以说,企业不怕遇到问题,就怕做出错的决策。决策是最好的医生,可以迅速地治疗企业的病症。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李·艾柯卡说过:“如果我必须以一个词来形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那就是决策果断。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做出正确的决策才是化险为夷的关键。”
瑞士雀巢公司,是瑞士建厂最悠久的企业之一,现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厂。但是,就是如此大的企业,曾经也濒临破产的边缘。
20世纪末,由于新食品公司的不断出现,食品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雀巢公司却没有对这种状况做出适当的反应,以至于雀巢公司的领军产品——速溶咖啡的销量降低了3%。当该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采取行动的时候,良机已经错失了,原来的市场份额已无法占回。
雀巢公司之所以失利,就因为没能及时针对问题做出决策,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新的领导人毛歇尔上任后,立刻针对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创新,大幅度削减堆积如山的书面报告,裁剪冗员,控制产品成本,提高旧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雀巢公司终于开始复苏,恢复生机,提高了销量。毛歇尔做出的决策,是针对企业病症的关键良药,因此,上佳的决策力,才是治愈企业的良医。
一个企业领导人,要想针对问题适时做出决策,首先就得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掌握信息才能够分析市场,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及时做出决策,不影响决策机遇。
再次,切忌决策环节过多。如果决策环节过多,从一个决策的做出,到执行的步骤就会耗费很长时间,这样,市场很可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时机就这样被延误了。
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办事瞻前顾后,就很容易错过解决的最佳时间,把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恶化,变得无药可救。
因此,一个企业当中,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一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决策,才会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走向新的辉煌。
210完成从“老板第一”到“制度第一”的过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往往善于使用制度。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很多小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他们通常靠口头约定或老板带员工、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法来告诉大家: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粗放式管理的弊端也就显露了出来,这时候就必须要完成从“老板第一”到“制度第一”的过渡,只有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更好地克服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管理问题。
一般来说,每家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人员构成也不同,因此其制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并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只有多方面考虑,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的企业制度。
日本东芝以电子产品而闻名全球,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生产对制造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某些特定产品而言,必须要做到“无尘”,甚至是“无菌”,只有这样,才能少出废品,提高产品合格率。东芝的生产车间由少到多,生产人员也逐步增加,原本的粗放式管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管理需求,因此,必须制定规范详细的制度,来保证多家工厂生产行为的一致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很快完成了管理制度的转型,东芝结合自身的生产环境以及对产品的生产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从头到脚的净化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女工禁止擦粉、男工胡须必须刮干净;进入工作车间必须按要求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过程中,禁止说话,以防止唾液对无尘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不允许咳嗽、打喷嚏,以免引起空气振动,进而扬起尘埃。为了把制度落到实处,管理层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如不遵守相关制度,轻则批评检讨,重则会给予经济上的处分。
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员工人数也会随之增长,人少则“老板第一”,人多则必须要靠制度。东芝及时地完成了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简化有效,这正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
初创的小企业一般都是以老板意志为主导的粗放式管理,不管是人还是事,一概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实际上,这种管理办法只适用于小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老板的个人精力明显不够用,这时,管理办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停留在以人管人的基础上只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实质上,管人管事靠制度说话才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秘诀。
211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
员工满意度调查,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肯去做的人却凤毛麟角。《财富》杂志曾经对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了一番调查,结论是只有16%的公司会认真贯彻这一行动并使之制度化,而且公司规模越大,这项工作做得越是到位。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小型公司一般人员流动性较高,对员工的保留度相对较差,而大公司的人员组成相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公司更加乐意做员工满意度调查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看法同时也是一种误区。管理学上有一种“马太效应”,意思是你已经得到的,会得到更多,而你失去的将会失去得更多。员工满意度高会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强企业凝聚力。满意的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对企业的心理依赖,不会轻易离开,因而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是比较低的,凝聚力很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孙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管理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各种制度订得也非常有弹性,从各个部门经理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也让孙总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观点。
但是每次他去办公室的时候,总是觉得员工士气不是很高涨,大部分都是一脸疲惫。孙总很疑惑,但是当他把员工叫出来询问时,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各方面都很满意。孙总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于是孙总私下去了一家咨询公司,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得到的答案却异常简单:做个调查问卷。孙总觉得这根本就是敷衍,自己亲自问过的,难道还不如一纸问卷有效?但是这毕竟也算一个方法。
于是,孙总委托咨询公司制作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给员工们发了下去,结果出人意料,员工对公司现行的政策满意度极低。孙总觉得很诧异,赶紧去咨询公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这次结果更令孙总吃惊:有的员工觉得某主管太死板,有的觉得弹性工作时间看似很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很差,有的抱怨该有的福利没发下来。
孙总立即下令召集中层领导开会,在会上布置了调整,改革措施,任免干部,并迅速将会议结果执行并且公布。接下来的几个月,孙总一直亲自监督,并且经常做调查,公司士气渐渐有了好转。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领导,不可能逐一接触到每一个员工,更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员工的状况。但是员工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员工,不可能有好的企业。而领导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员工在一起,所以将员工满意度调查制度化,对企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一个较低的生态圈里,所以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并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价格低廉而且有直接效果的行为方式,掌握好这一利器,能让工作事半功倍。
212用事实堵住发牢骚人的嘴
任何企业都会存在这样一些员工,他们似乎特别喜欢抱怨,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喋喋不休。他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对于这样的员工,管理者需要拿出一些魄力来,用强有力的事实让他们哑口无言。
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立成说:“做生意,我们只信奉一点,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我们只用业绩说话。”同样,对于管理工作,管理者也应该用事实说话。如果员工素来有爱抱怨、爱发小脾气的性格,管理者则不要与其浪费唇舌。事实具有超越一切的说服力,说得越多,越肤浅;埋头做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