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从不会利用权利,为自己谋求方便。李嘉诚老家的子侄辈总想到长江集团谋求生计,李嘉诚从来都是按公司规定办事,有能力的留下来,能力不够的走人。由于李嘉诚的以身作则,长江集团任人唯贤,几乎没有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这就大大提高了长江集团的员工素质。
企业的领导者对制度的遵守是企业管理走上正轨的关键。制度的本质就是对一把手的制约。企业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任何人都必须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办事,尤其是“一把手”。
202“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体制,万万要不得
企业的利润、效益都是由员工创造的。员工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组成企业的细胞。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员工将会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提供一流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业绩。怎样处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是对员工“不抛弃,不放弃”。
社会竞争日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在金钱的驱使下,许多老板都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百般拉拢,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一脚踢开,这种过河拆桥的企业是不会发展壮大的。
被关怀、被重视是每个人内心的特殊机制和要求。当老板把每一个员工都当家庭成员来看待,在公司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时,员工就会找到归属感,公司上下就会形成亲和力和向心力。家庭之所以温馨、和谐,就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老板若想把公司营造成大家庭,就必须关怀、重视每一位员工。
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很多公司都会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领导阶层的换血,总会造成公司的大变革。新上任的领导总要提携心腹,疏远异己。其实,没有心腹的领导,人人都是他的心腹。
三菱商社社长田部文一郎对员工如是说:“诸君与三菱在战后困难期携手共度,为公司发展到今天竭尽全力,今天,公司应当知恩图报,绝不能把大家当包袱甩掉。”三菱公司对员工实行终身聘用制,在任何情况下公司都不会主动辞退员工。三菱公司的员工管理模式,让整个公司氛围从此变得非常轻松,员工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1977年,经济危机横扫世界,大部分企业都人心惶惶,只有三菱公司的各项事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三菱公司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得益于公司对员工的不离不弃。老板坚决不减裁一名员工,员工就坚定地维护公司的利益。
对每一位员工都不离不弃,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高效、和谐的团队。员工有了强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对团队事务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给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重视每一位员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抛弃任何员工,是一位明智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老板与员工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老板给员工以信任和重视,员工还给老板的就是出色的经济效益。
203要允许下属犯“合理”的错误
豁达、开放、包容的胸襟,是所有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要素。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居上不宽”是管理者的致命伤。能够包容员工犯合理性错误的管理者,容易在员工中建立起威望,赢得员工的拥戴。学会善待员工,是管理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员工的行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出现错误应该得到理解。犯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倘若管理者不予以理解,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犯错者吸取教训成长起来,公司将收获一大笔财富。
在企业里,员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事不过三”,重复犯错误的员工应当接受适当的处罚。任何员工都有缺点和毛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触犯公司制度。聪明的管理者能够辨证客观地对待犯错的员工,恰如其分地把握时机,在不断的批评教育中让员工扬长避短,迅速锻炼成长。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处理员工错误的问题上就做得十分出色。西门子公司的员工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表现出色的员工很快就能得到提升。优秀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向,设定自己的发展轨迹,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西门子公司也不会放弃他们,会为他们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实在不行,就尽可能换一个岗位,让他们试一试。许多不称职的员工通过调整,都能找到合适位置,创造出色的业绩。西门子公司的这种做法充分挖掘了员工的潜力,为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也为公司留住了大批人才。
有些员工个性张扬、锋芒毕露,在管理者面前不能谦虚谨慎,时而出言不逊。管理者对此也要善于包容。因为这些员工往往工作能力很强,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才能使其价值完全显现。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员工勇于开拓。没有前人引路,摸索前进很容易出现错误。对于员工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管理者要给予支持,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寻找契机。
求全责备是管理者的大忌。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记住的只是员工所犯的错误,把员工的长处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的眼里没有优秀的员工,只有需要接受处罚的员工。这样,只会埋没人才,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做到“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204只奖不罚,只能让更多人不满
追求轻松、规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也是工作的动力之源。因此,现代管理制度分别引入了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希望能达到一种综合管理的效果。奖励是一种激励性的、正面的力量,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在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地带,是管理者发挥自己的头脑,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
但是,由于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在“柔性管理”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管理者过分强调了“柔”而忽视了“刚”,他们只记得重视运用奖励制度,冷落了惩罚制度。具体表现在,相对于奖励制度而言,他们手中惩罚制度运用的数量、方式和力度,都相形见绌,有的甚至将惩罚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这种主动放弃惩罚的做法,实质上是一支管理上的毒剂,日积月累下来危害甚大。
一个团队如果少了惩罚,那么团队赖以生存的纪律性、团结性以及执行力将大打折扣。
浙江台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之初,和许多民营公司一样,公司的成员多是老板的亲戚。在创业初期,一般都是采用激励的方法,或是用经济手段,或者是表扬。对于迟到早退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很快,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就逐渐开始显现。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不得不雇佣员工,而新员工和老员工在对公司制度的执行上,显然是两个标准。老员工消极对待公司态度,依旧沿用初期的办事方法,做事懒散,不思进取。新员工面对老员工的这些做法都颇有微词,但是也没有申诉的渠道。当完成业务时,老员工得到的奖励要比新员工多得多,而当老员工触犯公司条例的时候,却仅仅是口头的批评。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新员工有的也开始怠工,有的另谋出路,选择离开。这样一来,公司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这可以说是很多家族企业的通病,有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会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规范公司制度。但是更多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任由其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很多但是无法做成规模的原因之一。
其实,采用激励性的奖励手段来管理,既符合人性,也符合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但这不应该成为只奖不惩的理由,奖励不能以减少或弱化惩罚为前提。事实上,二者完全相辅相成,奖励可以拓宽企业的上限,惩罚则可以弥补企业的短板。
如果只奖不罚,只鼓掌,不打“板子”,或是“板子”扬而不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先进无动力、后进无压力、考核无活力的局面,长此以往,企业必会一蹶不振。
205让每一个员工身价倍增,也是一种不小的成就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职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提高职工素质建设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它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并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企业要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要切合企业发展实际,要科学、规范。
肯德基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与发展策略。开设了传递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及国家培养了合适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餐厅员工岗位基础培训作为直接面对顾客的“窗口”——餐厅员工,从进店的第一天开始,每个人就都要严格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从不会到能够胜任每一项操作,新进员工会接受公司安排的平均近200个工作小时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从见习助理、二级助理、餐厅经理到区经理,随后每一段的晋升,都要修习5天的课程。根据粗略估计,光是训练一名经理,肯德基就要花上好几万元。
在肯德基,见习服务员、服务员、训练员以及餐厅管理组人员,全部是根据员工个人对工作站操作要求的熟练程度,实现职位的提升、工资水平的上涨的。目前肯德基在中国有大约5000名餐厅管理人,针对不同的管理职位,肯德基都配有不同的学习课程,学习与成长的相辅相成,是肯德基管理技能培训的一个特点。
当一名新的见习助理进入餐厅,适合每一阶段发展的全套培训科目就已在等待着他。当一名普通的餐厅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长为数家肯德基餐厅的地区经理时,他不但要学习分区管理手册,还要接受高级知识技能培训。除此之外,餐厅管理人员还要不定期地观摩录像资料,进行管理技能考核竞赛。在肯德基,培训就是要让员工尽快得到发展。很多企业的人才结构就像金字塔,越往上越小;而肯德基的人才体系则像一棵圣诞树——如果员工能力足够大,就会让他升一层,成为一个分枝,再上去又成一个分枝,员工永远有升迁的机会,因为肯德基是连锁经营。
职业培训可以使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低,特别是降低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实际上要想留住人才,薪酬福利很重要,但发展机会更加重要。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与他的发展相结合,应当计划一下他未来的一年内可能到达什么位置,让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让员工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企业对员工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与保障。
206惩罚创新者,等于自毁长城
创新永远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不竭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每个人的成功,每个企业的突破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背后,都有创新的影子。创新力是最可贵的一种能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头脑,更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一旦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惯性。人们会习惯于这种惯性所带来的稳定,选择墨守成规,拒绝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现象古往今来屡见不鲜:教会坚持地心说,为此迫害诸多科学家,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清末中国闭关锁国,技术停滞不前,最终被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在这个逆水行舟的竞争世界里,不允许创新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进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淘汰。对创新者的宽容就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把握,而对创新者的惩罚,无异于扼杀企业的前途。
“索尼从不惩罚技术创新失败者,这也是我成为索尼社长的原因。”在位于日本东京品川区的索尼总部,索尼公司现任总裁兼社长中钵良治一身干练地出现在一群记者面前,当被问及在索尼的30年工程师生涯中有过多少失败时,中钵如此回答。
“创新虽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但是长远来看给公司带来了无限的利润。如果让那些勇于创新的人失去了热情,比损失一百亿日元还要可怕。”
“每一次创新都给索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果因为创新会导致失败而停止创新,索尼这个巨人就会慢慢腐朽。”
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的精神,日本制造业才能在战后突飞猛进,先后击败了一个个传统制造强国,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质量与科技的结合体。这才有了索尼、东芝、松下这样闻名遐迩的公司。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折了一个好看的折纸,拿到父亲面前,父亲却说:“你这有什么用,还不快去写作业。”殊不知,这个父亲的一句话,可能就否定了一个未来的天才。
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并不少见。我们都知道,创新往往意味着要开展大量的枯燥的基础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在短期内也许不能制造利润,可是以此为借口打压创新,却是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不负责。坚持旧的制度,维系整个系统的稳定固然是对的,但是不能以牺牲创新来达成目的。
创新力能使一个公司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活力。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够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必将由盛转衰。所以,不要轻易打击创新者,更不要随意惩罚创新者,这是对企业的现在负责,也是对企业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