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50年经商哲学
20738500000013

第13章 大胸怀、大气魄,成就大商人

人们常把那些能够以大局为重、有大气量的人形容为“宰相肚里能撑船”或“将军额头能跑马”。而但凡一个成功的商人,大都具备这样的大胸怀、大气魄,甚至可以说,这些是成就一个大商人的必备素质。因为作为一个大商人,只有心胸开阔、拥有大气量,才能包容整个团队中形形色色的成员,才能激发出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大胸怀、大气魄的大商人,所以,他的生意才会越做越大,他的事业才会越来越成功,他的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

1和气生财,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容纳多少财富

商场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尔虞我诈,充满了优胜劣汰,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竞争对手压垮。然而,李嘉诚一贯善待他人,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就是他的处世原则。他说:“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早年,包玉刚在李嘉诚的帮助下,购得了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李嘉诚还率领一帮华商“围攻”置地。尽管如此,李嘉诚也没有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仇。相反,每一次商业战役之后,大家都能握手言和,并联手起来发展地产项目,使得大家在竞争中合作,都能赚得财富。

之所以能够营造和气生财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在于李嘉诚拥有高明的做人做事智慧。李嘉诚曾经说过:“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即使在竞争中,也不要忘了想一想对方的利益。”

在李嘉诚看来,在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是善待他人、利益均沾,交朋友的保证是诚实和信誉。他非常重视人缘,善于发展朋友关系,因为只有大家开开心心,才能都有利可图,所以,他任何时候都不愿意因为利益和别人闹得不欢而散。

洪小莲追随李嘉诚20多年,在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她说:“凡是和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此话并非夸张,因为这么说的人不止洪小莲,还有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她曾主持广告公司,与长江实业有过业务上的往来。

众所周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却不担心广告无处做,无人做。因此,这就很容易滋长客户尤其是大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姿态。尤其是像李嘉诚这样的大客户,更是让广告商有所畏惧。

但是,李嘉诚的表现出乎林燕妮的意料,她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由于电梯无法到达顶楼,因此,我在服务员的带领下,踏进了长江大厦的办公厅,然后跟着一个穿制服的服务员,步行上了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林燕妮说:“那天下雨,我的一身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这让林燕妮特别感动,他没想到一个大企业家,居然这么有亲和力。后来,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彼此互相信任,再后来,李嘉诚就很少参与广告事宜,而是由洪小莲出面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中国有句俗话叫:“和气生财。”其道理非常浅显易懂,“和”意味着与人为善,做人和气,不以势压人,不盛气凌人,不坑害他人。作为商人,李嘉诚深知这个道理,也是这么做的。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他依靠高尚的品德,结交了很好的人脉,不但能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连他的竞争对手,他也能与之实现合作共赢。

最为难得的是,在利益分配时,李嘉诚能做到大度让利,这一点最让人肃然起敬。李嘉诚曾经说过:“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财源就会滚滚来。”

回头看一看李嘉诚的成功,我们无不佩服其胸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嘉诚之所以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正是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正如那句话说的一样:“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商人、企业家,胸怀有多大,就能容纳多少财富。

2要有豁达的胸襟,才可以容纳细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波涛汹涌的大海离不开涓涓细流的支持和相助,一个商人,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商人只有具备了海洋一般宽广的心胸,才能广纳天下人才,广结天下朋友,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做到各个行业。

2002年2月22日,中国企业报写了一篇关于李嘉诚的文章,名叫李嘉诚谈用人哲学:有容乃大,在该篇文章中,谈到李嘉诚在用人上的核心理念是“长江不拒细流”、“有容乃大”。在文章中,李嘉诚解释长江实业集团的名字由来时,讲了这样一段话: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叻哂(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为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年轻的时候,李嘉诚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遇事缺乏周密的思考,比较容易冲动。十二三岁时,李嘉诚走在街上,看到别人超过了他,他就会想办法超越他,后来他养成了走路比人快的习惯。

后来,李嘉诚参加了工作,在打工中,他艰苦自学,始终想着如何超越别人。为此,他不和别人一起吃饭,不和别人一起出游。渐渐地,他一天比一天进步,内心也渐渐产生了骄傲情绪。直到后来,他自己创业,步入了商界,他才意识到骄傲必然带来失败,于是他用“长江”作为公司的名称,告诉自己要像长江一样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从一个卑微的打工仔,变成香港的首富;长江实业从一件破败不堪的山寨厂,变成一家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李嘉诚的成功,无不得益于“不择细流”的胸怀和“有容乃大”的用人之道。

在李嘉诚的领导团队里,包容了各色各样的人才,既有精于行业的领导“老手”,又有颇具头脑的财务专家;既有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的洋人。作为最高决策者,李嘉诚非常注重团队的互信、包容的风气,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才的专长。

李嘉诚知道,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打造商业帝国的,只有让天下之才为己所用,才能做成大买卖。因此,对待人才,李嘉诚始终怀有一颗豁达的胸怀和包容之心,广泛地吸纳各种人才。另外,他还包容自己的竞争对手,从来不与别人树敌,即使与人发生了隔阂,他也能坦然与之合作,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

在李嘉诚的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江河不择细流”的经营观,这种经营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小生意积累成大买卖

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世界著名的商人,李嘉诚从来不忽视任何小生意,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小及大,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他当初创立长江实业公司的初衷,就是长江不择细流,才能浩荡千里。

(2)坚持“有钱大家赚”

在李嘉诚的观念里,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合作,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大,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面前,李嘉诚从来不会和对手争得鱼死网破,而是坚持一律平等,有钱大家赚的原则。由于他的赚钱手法十分公道,所以,他非常受人钦佩,为人折服。

(3)在乎利润,不看重产业

李嘉诚“长江不拒细流”的经营观还表现为,只要能赚钱,做什么都无所谓。李嘉诚看重的是利润,他所从事的产业分布在各个行业,可谓包罗万象,他从来不给自己设限,这是他财源滚滚而来的重要基础。

总之,商人要有海洋的精神和心胸,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要能够包容别人;在产业规模和投资方向上,要不受约束,不自我设限;在经商成功之后,要像大海一样沉静,要低调、平稳,而不要自我炫耀。如果能以这种心态经商,事业才有长久发展下去的希望。反之,做生意的时候风风火火,成功之后洋洋自得,这样的商人往往只能成功一时,成功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3大局为重,大气量才能有大作为

很多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容易被局部利益迷惑双眼,不顾整个大局和长远利益,做出目光短浅的决策。表面上看,他们可能一时得利,但从长远来看、从大局来看,却是一个失败的手笔,最终给自己和整个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相比之下,真正有智慧的商人不会在意局部利益,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全局,只要最终对全局有利,他们就舍得“弃车保帅”,以局部利益换取整体利益、以眼前损失换来长远的赢利。李嘉诚就是这样的大商人,他时时以大局为重,失去的是某一局部利益,失去的是某些看得见的金钱,得来的却是无形的资产,比如,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等等。

1977年4月5日,李嘉诚的长实跟置地针对地铁遮打站(亦称中环站)、金钟站的竞投展开了一场决战,最终长实集团胜出,这一胜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但却在李嘉诚的意料之中。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意外呢?因为论实力、当时的社会影响力等,长实集团都逊色于置地,可以说,当时的置地在竞投中一家独大、优势相当明显。但是,由于李嘉诚事先对置地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分析,针对其不足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所以最终李嘉诚胜出。那么,李嘉诚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李嘉诚分析认为,参加地铁竞投的公司大概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相比之下,华资地产商的实力略逊一筹。与置地相比,长实就像乡巴佬进城,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在人们眼里,长实是一家地处偏远的山村的地产公司,然而李嘉诚清楚自己的实力,他在地产界摸爬滚打20余年,所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逼近置地,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并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势头。而且李嘉诚有迎接挑战的信心,剩下的就是摸清对手的底细,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经过冷静地分析,李嘉诚找到了置地的软肋:

第一,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纽璧坚兼任置地大班,他20岁时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实力一步步坐上董事局主席的位置。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杰姆·凯瑟克,他是凯瑟克家族的人,又是怡和公司的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虽然身兼两局大班,但是处处受到杰姆·凯瑟克的制约。况且凯瑟克家族一直对内地政府心怀戒心,以往总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海外。所以,纽璧坚在竞投地铁一事上精力分散。

第二,置地公司一向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忽视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不愿意“屈尊”与其他同行合作。

另外,李嘉诚了解到香港地铁公司虽然是隶属香港政府的公办公司,但是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这一切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操作。李嘉诚还了解到,港府当局对那块即将拍卖的地皮估价约2443亿港元,加上九龙湾车场的地皮,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港府把这两处地皮批给地铁公司,希望地铁公司用全部现金支付,而地铁公司却想用部分现金支付。

了解到这一分歧之后,李嘉诚意识到地铁公司严重缺乏现金,它急需在这次竞投中获得更大的赢利。因此,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制定了竞标策略:第一,长江实业集团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长实集团与地铁公司共享利益,地铁公司占51%,长实集团占49%。尽管现金负担沉重,但李嘉诚为了集团大局的发展,他决定舍弃这部分利益,冒一次险。

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1976年冬,长实集团发行新股,筹集了11亿港元的资金。另外,大通银行向李嘉诚许诺:随时可以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李嘉诚多年的赢利储备,因此,他顺利筹集到6亿港元,为竞标成功做足了准备。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举办了地铁站原有地皮的拍卖活动,参加竞投的公司多达30家,创历史新高。各家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洽,但最终李嘉诚的竞标方案吸引了地铁公司。1977年4月5日,竞标结果被各大媒体报道,长实集团击败了置地。

仅过一年,环球大厦就矗立在中环车站上,当时正值地产高潮,用户购楼非常踊跃,广告见报后不到8小时,楼盘就销售一空,交易总额592亿港元,创下了香港楼价的最高纪录。同年8月,金钟车站上的海富中心建成,开盘之后交易总额98亿港元。这两栋大厦总计为长实集团带来了7亿多毛利,刨除6亿元的投资,纯利仅有07亿港元。

投资6亿港元,仅获07亿纯利,这个赢利水平实际低于地产业的平均利润,甚至可以说亏本了。但是李嘉诚却不认为自己失败了,因为长实集团由此获得了无法估量的无形价值,就是形象和声誉。而这恰恰是李嘉诚参与竞标的主要目的,李嘉诚的竞标成功就像是在向全香港宣布:长江实业不再是一家只能在偏僻之地盖房的地产公司。从此,李嘉诚和长江实业树立了一流的地产公司形象,深得银行的信任,为后续的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长实集团正是凭借这一优势,加速了扩张的步伐。

从李嘉诚这次竞标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眼前的“亏损”、金钱的损失,仅仅是局部的损失,是为长远获利、大局得胜进行的一点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战略眼光、全局眼光。自古以来,高手作战,从不会纠缠于一地一城池的得失,而是以大局为重,以最后的成败论英雄。李嘉诚自然属于这等高手,他心中时刻装着大局,为了最后的胜利,他有放弃眼前利益的大气量,这种魄力让人佩服不已。

在这次竞标活动中,香港地铁公司无疑是大赢家,换言之,李嘉诚的大气出手,最受益的是香港地铁公司。对于这种做法,李嘉诚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只图小利的商人,是无法成为大商人的。也许有人相信贪利的商人能暴富,但李嘉诚认为,真正的大商人是舍小取大的智者,他们敢舍敢收,胸怀开阔,以大局为重,最终打下了自己的财富江山。

4要有听取别人意见的气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思想再成熟,考虑问题再周全,也难免有疏漏和不周到之处。因此,当别人指出我们的不足,向我们提出建议时,我们切忌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因为这很容易阻碍我们进步,影响我们成功。

“二战”时期,一位美国军官奉上级之命,带领一支队伍前往德军前线,抓两名敌人回来,以便了解前线消息。这个军官不但没有捉回敌人,还把自己和手下的性命葬送了。上级又派另一名军官带领士兵去完成任务,这位军官顺利抓回了两个敌人,手下士兵平安归来。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原来,这位军官知道自己没有工作经验,便找了一位有经验的士兵,虚心向他求教,并听取众人的意见,然后制定了抓捕敌人的计划,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当你面对一个无法胜任或从未做过的事情时,懂得主动倾听别人的意见是成事的重要条件。当然,即使你能力超群,也有必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养。

李嘉诚说过:“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自己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然而,当你做出决定后,便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走,常常记着名誉是你的最大资产,今天便要建立起来。”

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不仅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容易帮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获得成功。在美国历届总统中,罗斯福总统就是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有时候,为了一件事,他甚至会从千里之外把人找来征求其意见。同样,美国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加利,也是一位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他胸怀宽广,对于别人的反面意见,他也能虚心听取。另外,他还特别能听得进反面意见,这一点上,他是超乎常人的。

然而,与李嘉诚、罗斯福、加利等人相比,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自信,自尊心过强,刚愎自用。尤其是一些领导者,更不屑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他们认为自己是领导,向下属征求意见有损威严,殊不知,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更加有损他们的形象和影响力。

在团队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经验比别人丰富,资历比别人深,于是倚老卖老,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他们不知道,这种不良习惯会遭人反感,引起别人的排斥。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担任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时,部门里有一位年纪较大的高级研究员,他认为李开复的经验、能力都不如他,经常为难他。在开会时,他总是摆出高傲的姿态,对于李开复的决策,他经常挑毛病,每次李开复都能以礼相待,虚心倾听。但是这位老员工却对李开复不屑一顾。

李开复非常矛盾,不知道如何对待这样的员工。后来,他请教一位资深的副总裁,这个人是他事业上的良师,对方告诉李开复:“你太软弱了,做经理是要能够下狠心‘开人’的。一个月之内,你必须开除他。”

李开复被良师的话点醒了,他听取了意见,开始用自信、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个老专家。傲慢的老专家发现他的挑衅对李开复起不了作用,慢慢有所收敛,最后主动辞职了。

在这个案例中,李开复的虚心听取意见与那位老专家傲慢、自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开复通过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到自己的“软弱”的个性,之后改变了自己,变得坚定、“狠心”起来,无疑,这是一种可贵的进步。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开复说:“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在别人眼中,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反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从别人的意见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就不可能取得进步。

科金斯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担任总经理时,公司有一位年轻的职员兼任秘书。某天,公司有一件重要的事要通知所有的经理,这件事十分紧急,在场的员工都来帮科金斯套信封,但这位年轻的职员却认为做这种事情有失自己的身份,他对科金斯说:“我来公司,不是做套信封的工作的!”

科金斯心里十分恼火,但仍心平气和地建议他帮忙,但年轻人并不乐意。于是科金斯对他说:“好吧,既然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是一种侮辱,你可以离开这里。”年轻人离开公司之后,尝试了很多工作,但都过得不如意。后来,他回到福特公司,诚恳地对科金斯说:“我在外面经历了许多,但还是希望回来,你还要我吗?”

科金斯说:“当然,因为你现在完全变了。”后来科金斯回忆起此事时,说道:“他在外面兜了个大圈子,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再独断独行,现在已成为很有名气的大富商了。”

是的,当一个人经历了许多,变得懂得虚心倾听时,他才会受人欢迎。因为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雅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许你不够聪明,但若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态度要诚恳。尤其是在面对忠言逆耳时,一定保持冷静,如果你显得不悦,甚至与别人争吵,那么你的诚意就无从体现了,以后还有谁愿意向你提意见呢?

第二,多方位对比。当你面对众多的意见时,一定要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进行对比,从中吸取有益的意见,而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接受什么。否则,你会迷失在别人的意见中。

5利益共享,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在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要能当众拥抱敌人,化敌为友,才能称得上是商场中的高手。”李嘉诚与胡雪岩有同样的认识,他总能化敌为友,使自己在获得友谊的同时,还获得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与对手实现利益共享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排除障碍。

当年香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拍卖九龙湾的一块政府官地。此消息传出之后,很多地产商个人都对这块官地产生了兴趣,李嘉诚、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也在其中,而且他们志在必得,都想争得这块“肥肉”。因此,他们马上成了拍卖场上的对手,两人根据相关批地条款,计算出这块地皮的最低和最高的发展潜质,再计算出相应的建筑费和底价,衡量了得失之后,带着资料等待在拍卖会上一争高下。

1987年11月27日的上午,拍卖会正式拉开帷幕,这块官地的起价为2亿港元,每口叫价为500万港元。李嘉诚率先举手,连加两口,出价21亿港元。这等于告诉竞争对手:他志在必得,不惜一切成本。要知道,李嘉诚的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一旦他决心拿下某块地皮,其他的地产商肯定没有任何希望。所以,很多竞争对手干脆放弃叫价,只等着看热闹,过了一会儿,山利兴发展和美资财团合组的新公司举牌,他们谨慎地加了一口,要价2亿1500万。

话音刚落,李嘉诚连加五口,要价2亿4000万。还未等其他人开口叫价,李嘉诚又加一口,要价2亿4500万。李嘉诚的声音充满了坚定和坚决,使那些小型的地产商一个个彻底绝望,他们中有些人退出了角逐,有些人则在观望。

“2亿5000万。”突然,拍卖场的另一角响起了声音,李嘉诚循声望去,发现是胡应湘,他正露着满脸的微笑,李嘉诚知道,胡应湘就是他这次竞拍的真正的敌人,只有他会与自己抗争到底。

“3亿。”李嘉诚不慌不忙地举牌,连加十口。

“3亿1500万。”又一个竞争者加入进来。

胡应湘马上要价“3亿5500万”,毫不犹豫地连胜八口,充分显示了其决心。在这个节骨眼上,拍卖场上有些骚动,更多的商家退出了叫价。

李嘉诚也有些谨慎起来,他参加拍卖的特点是:事先会对拍卖的地产进行审核估价,在心里确定一个底线,如果竞价超过了这个底线,他绝不会继续叫价。他明白,自己的敌人是胡应湘,但如果继续与之对垒下去,那么最终吃亏的是他们自己。因此,李嘉诚派副手周年茂找到胡应湘和其副手何炳章,小声地密谈。果然,胡应湘不再叫价了,他退出了角逐。而李嘉诚微微含笑,看着其他对手继续竞争……

李嘉诚深知,在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当他知道竞争对手的决策不明智时,他会以朋友的姿态提醒对方,使对方及时纠正错误,这种真诚为他人着想的做法,很好地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因此,李嘉诚从来不和竞争对手结怨,他用自己的仁慈和善良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众所周知,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李嘉诚却能与竞争对手交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怎样才能让生意跑来找你呢?李嘉诚表示,你必须友善地对待竞争对手,你还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因为合作可以使双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同创共赢,通过一起努力,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占领市场份额。李嘉诚认为,多一个合作伙伴,就少一个竞争对手,可以抵御危机,共度难关。

怎样才能促成与竞争对手合作呢?李嘉诚说:“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合作中,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李嘉诚有独特的心得和体会,这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与别人合伙做生意,要坚持共享共荣,通过合作,可以增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对付相同的竞争对手;第二,要互惠互利,更要共度难关。这样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互通有无、融合共生的目标;第三,财聚人散,要懂得分享,才能做成大买卖。总而言之,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如果与竞争对手合作可以获得利益,也应该放下面子,与竞争对手实现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6胸怀天下,才能做天下人的生意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全球资源来做生意,对商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可以让商人如虎添翼,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整合全球资源,做真正意义上的大买卖。

李嘉诚无疑是一个世界级大商人,他曾经说过:“今天,商人已经走进了一个全球化时代,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用全球化思维做生意,是当代商人的必然选择。”他的足迹踏遍四海,经营范围、经营领域涉及广泛,他的视野开阔,善于捕捉商机,在全球展开竞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杜蒙特与范劳尔专程前往香港,为了便于和李嘉诚接触,他们把办公室搬进了怡安华人行(长实总部所在地)。一位加拿大商务官甚至把李嘉诚在杂志封面上的肖像挂在办事处内,每当提起李嘉诚,他都赞不绝口地说:“那是我的英雄人物。”他非常希望李嘉诚到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投资,哪怕买下当地的一座房子、一间纸厂或一些餐厅连锁店,他都十分欢迎。因为只要李嘉诚去加拿大投资,就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在对加拿大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马世民如同李嘉诚的“全球大使”,因为他特别主张进行海外扩张。后来,在马世民的陪同下,李嘉诚、长江副主席麦理思一行飞跃太平洋,前往加拿大考察。

1986年12月,李嘉诚及和黄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通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向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投资了32亿港元,购买其52%的股权。当时正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因此,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

在当时,这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了加拿大,也引起了香港工商界的骚动。后来,李嘉诚不断增加收购股权,到1991年股权已经增至95%,总投资为80亿港元。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的股权,和黄与嘉宏共同拥有49%的股权。

后来,李嘉诚的两个儿子纷纷加入加拿大国籍,李嘉诚本人也成为香港加拿大会所的会员。每当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拿大官员及商人都会围绕在他身边,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有些加拿大官员甚至把李嘉诚尊称为“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对于李嘉诚与加拿大官员、商人打成一片的举动,有人说他是“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为的是隐形移民,还有人说李嘉诚准备淡出商界。对此,李嘉诚是这样说的:“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加拿大是幸运的,他们逮住了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因为仅李嘉诚一人,就为加拿大带去了100多亿港元投资。1988年,马世民接受美国财富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说:“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表示,按照加拿大国家的商务法律,外人无权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因此,为了收购赫斯基在加国西部拥有的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间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李嘉诚让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国籍,这样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进行。

在投资加拿大的同时,李嘉诚也在英国展开投资。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买了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之所以购买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它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且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但由于该公司最大股东反对李嘉诚进一步控制皮尔逊,针对李嘉诚组织了反收购,李嘉诚随机抛售了股票,赢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做出闪电般的投资,支出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但是却无法进入其董事局。原因是这家公司的高层提防着李嘉诚,害怕他掌控了公司。3年后,李嘉诚趁高抛出股票,净赚近1亿美元。

此外李嘉诚还进军美国、新加坡、日本。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3月李嘉诚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投资地产时,其举动引起了日本地产界的巨大震动。李嘉诚之所以在多国进行投资,为的就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又可以多点赢利点,增加赢利的可能性。

李嘉诚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商人,但也是一个拥有大胸怀、大气魄的企业家,正是因为他有胸怀全局的境界,才能做天下的生意。他所涉及的生意包括能源、地产、电信、零售和货柜码头等等,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虽然商人有国籍的不同,但是经商、做生意却没有国界。在当今的商业竞争中,善用全球资源的商人,才能获取超级利润。作为商人,谁能成为全球投资的先觉者,高瞻远瞩,谁就能成为中国商界的佼佼者,成为世界商界的佼佼者。

7富不忘本,回馈社会才是真富贵

从古至今,乐善好施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它体现了仁爱、博爱、慈悲。李嘉诚笃信佛教,深信“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致富之后,他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甚至把公益事业当做毕生的事业去经营,把慈善事业视为自己“第三个儿子”,而且是最富有的“儿子”,因为它没有负债,可以随时拿钱,差不多拥有他三分之一的财产,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积累起来的财产。

李嘉诚还以个人名义在香港建立了基金会,他表示基金会80%的钱用于大中华区域,主要是为了支持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的发展。他相信主力做好教育、医疗工作,可以解决跨带贫穷和医疗卫生问题。

虽然做了很多好事,但李嘉诚却不求名、不求利。从1979年开始,他为家乡教育、医疗事业捐款不计其数,那些由他捐资兴建的学校、医院落成后,要求将他的名字刻在上面,作为永久的纪念,但是均被他谢绝了。现在很多内地没有命名的学校、医院大楼,都有可能是他曾经捐资建造的。事实上,尽管李嘉诚的名字没有刻到建筑物上,但他为子孙后代所做的善举,已经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而且那是座不朽的丰碑,是永留千古的功绩。

李嘉诚认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时代的进退。因此,国民教育的成功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如果失败,那么国家将无可用之才。这就是他捐资助学的出发点。在他看来,“学生像种子,学校像土壤,教育方法和环境像阳光和雨露,而教师则是园丁”。

李嘉诚的父亲是教师,他的岳父也热心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要想富强起来,首先就要振兴教育。“创办汕头大学,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李嘉诚如是说。几十年来,他为很多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比如,为香港大学设立了“李嘉诚奖学金”,为汕头大学设立了“学术基金会”,还把113名汕头大学的老师送到英国格拉斯哥攻读双学士,还将很多老师送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地留学,他还设立了“敬业金”,在香港高薪聘请14名专业科班毕业生到汕头大学任教。

除了捐助国内的教育、医疗事业,李嘉诚还向国外捐助善款。比如,2002年,他向新加坡管理大学捐献了1950万元,这是该所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其中450万元用于设立“李嘉诚奖学金”,资助8名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学生。剩下的1500万元用于建立“李嘉诚图书馆”。

捐款当天,李嘉诚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形与实之间的演讲,他说:“这些闪烁着独立思维、创意及胸怀大志的一颗颗年轻的心,对自身和世界应更具深层责任感,爱护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尊严。”李嘉诚表示,形态固然重要,本质更为重要,就像新加坡管理大学落成的图书馆大楼,为很多求知的人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这使得那栋大楼的躯壳有了美丽的灵魂。

乐善好施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意识,有乐善好施之心的商人,能公正地对待别人,他们志存高远,不会只为自己而活。他们在爱护自己的同时,能够推己及人,爱护大众,造福天下。在中国商界,心怀善念、富不忘本的企业家并不少,陆宗琴就是其中一位。

陆宗琴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女企业家,她在江苏、南通、海门等地,拥有多家企业,身价过亿。很多人觉得陆宗琴是幸运的,因为她的事业一直都很顺畅,但她自己始终认为,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爱的力量,所以,她给企业取名为“双爱”。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她把“爱德爱才,爱己爱人,爱家爱业,爱乡爱国”作为经商的核心理念,在她看来,商人应该具备博大的胸怀,有博爱之心,这样才会有宽广的视野,才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怎样对待付出与回报呢?陆宗琴认为,富人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方面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另一方面,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这才是助人为乐的真谛。

在海门,陆宗琴有“社会妈妈”的美誉。因为她捐助、帮助过的孩子不计其数。凡是有求于双爱集团的单位和个人,只要不违背陆宗琴的处事原则、经商原则,条件许可的,她都会伸出援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帮助别人之后不愿意留名。

在陆宗琴帮助过的人中,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一群农民。有一年冬天,海门市政府推出农民大病医疗保险的政策,但却没有人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农民不相信只花几块钱就能报销几千元钱的医疗费。当陆宗琴得知这件事后,她主动出资33万元,帮助几十万农民购买了大病医疗保险。

李嘉诚、陆宗琴都是心怀善念的商人,他们富不忘本,成功之后,积极回馈社会、援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乐善好施的高尚精神,才是一个商人最富贵的内在。拥有这种美好内在的商人,才是真正的大胸怀、大气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