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进谗”者,现有打“小报告”者,他们或是告黑状,或是别有用心地投寄匿名信,其目的就是通过让掌权的领导者偏听偏信,来恶意中伤他们所忌恨的人。
对付这种恶意中伤的小人,作为听取“小报告”的领导者,首先应知人善任,并且用人不疑,即便有所怀疑,也应广开言路,不偏听偏信;而对于被“小报告”非难的人来说,则须冷静分析,及时纠错,做好上下沟通工作,或者明哲保身,避免自身光芒太亮。但归根到底,起支点作用的还是事实真相与工作实绩,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切谎言和诡计在事实面前都会不攻自破!
一、仔细琢磨,了解打小报告者的动机
在人类社会上,谎言有时比事实更难认清,更难分辨。在许多真与假之间,常常有若干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如果被这些相似之处所迷惑而不能明辨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外表当作实质,或者把一般的当作某种重要的东西,就会在工作中犯极大的错误。
1.深虑细思,戳穿虚假言辞的害人本质
俗话说:“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在背后悄悄议论人最为可怕,因为,这些背后的闲言碎语一旦传入耳中总会令人心神不安。不管一个人是多么豁达,如果总是有人在其耳边谈“听说某某背着你讲了许多关于你的坏话”、“听说某某对你很有看法”、“听说某某并不信服你,说你无德无才,不配担当重任,”或是说“某某总是言行不规范,”某某做了有损你形象的事情”等等,恐怕你心中或多或少总要对这位所说的“某某”有看法了。但是,我们也明白,这其中有许多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谎话,退一步说,即使确实有这件事,那么,在你耳边传言的人也对这件事情添枝加叶,渲染夸大,使其中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所讲的一切都应当尽可能地认真地审察、思考、分析,从而及时做出明断,直至消除各种假、大、空的言辞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和影响。《吕氏春秋》的《慎行论·察传篇》里指出:“天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吕氏所言,分明为我们指出了如果得言不察的话将可能导致的严重恶果。
那么怎样才能不为各种各样的“小报告”所迷惑?我们认为,只有靠深虑细思,即: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审查,戳穿那些坑骗人们的各种虚假言辞的害人本质。
本来没有的事,经过谗佞者的三弄两弄成了有的事。这倒不光是打“小报告”的人会变魔术,他只不过在前面导引,问题出在被坑骗的人不能细察深思,识破阴谋,以致睁着眼走上了奸佞安排好的路。
读过中国古典名著之一《水浒》的人都知道,陆谦要赚林冲入白虎堂,先要派人去卖刀,并以高俅赏刀为名,诱林冲前往。
但是,若是林冲稍有防备,或是在头脑中认真考虑一下怎么会有这样好的宝刀卖,而且偏又找到自己;或是认真想想高衙内已在寻机侮辱自己的妻子,对此,高太尉又安的是什么心眼;或是在入了太尉府之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多留神。无论考虑到哪一步,都可能挫败奸贼们制定的阴谋,从而避免遭到谋害。在这一环扣一环中,只要有一处能深思细察,抓住破绽,从而挫败它,虚假“事实”就不能成立,这样,假就弄不成真,骗人上当的奸诈圈套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破解了。
2.考察分析,不信小报告对他人的诬陷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皇帝选拔德才兼备、功绩卓著的祖孝征入朝,担任侍中的要职,为自己出谋划策,辅佐朝政。对于政绩不佳的尚书仆射赵彦深,则派到兖州担任刺史。朝廷上下,都对祖孝征进朝担任要职感到欢欣鼓舞,一些以前得到过祖孝征关心照顾的人更是欣慰无比。
一天,一位过去至交见到祖孝征,私下对他说:“孝征兄,您可了解李德林吗?他本是赵彦深的红人。现在,赵彦深被发配到地方,估计李德林也会对此心存不满。因而,您最好对他提防着点,别再让他担任要职,掌握机密大权了。”
祖孝征听后,认真思索一番,态度严肃地说:“通过我个人的观察了解,李德林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虽然赵彦深委给他了一官半职,我对赵彦深这种不重用人才的做法很有看法。现在,既然皇帝授给我权力,我一定要给李德林安排个合适的职位,以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对于李德林同赵彦深私交深厚的事,以后不要再提及了。”
不久,祖孝征果然安排李德林担任主持修国史的工作,使李德林的才智得以更好地发挥。
上述两则例子,前者林冲不加思索,盲目听信谗言,遭到诬陷,最后被充军发配沧州。而后者祖孝征在听了朋友诋毁李德林的话后,认真思索,凭着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否定了朋友的判断,并制止其乱说,从而防止了他人对贤才的诬陷。这前后两个例子相比,可以充分看到,深虑细思在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肆虐中是多么的重要。
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看一看真金,就可免得受硫化硐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硐,一举两得了。——鲁迅
二、注重实绩,不受打小
报告者嫉贤妒能的骚扰我们对自己的部属做到“待物以正”,对各方面的人事安排保证做到用人不疑,这是防范和反击“小报告”骚扰的最基本的要求。
1.做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领导者
作为一名领导者,无论其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其目的都应当是很好地率领自己下属的工作人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的目标。为此,这就要求领导者首先要做到“知人”,即:能够正确了解和把握每位属下工作人员的特点,既知道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优势,又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处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保证把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安排到适合其能力和优势的职位上,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人善任”,它是我们各级领导者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位领导者还要争取做到“用人不疑”,即:事先充分考察和分析每一位下属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行与工作业绩,一旦经过深思熟虑拍板决策之后,对待每一位安排其在某一职位从事相应工作的属下成员,都应该表明完全充分的信任,大胆地放手让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自由自在地开展工作,而尽可能地避免或是减少外界杂乱因素的干扰。
因此,我们认为,仅仅是“知人”,但却不能够很好地“用人”,使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这不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妨碍既定目标的实现;在“用人”的过程中,不给予属下工作人员以充分的信任,一闻风吹草动就犹疑不决,这也不利于顺利地搞好工作,甚至还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贤明君主正是本着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信条开展工作,从而防止了许多流言蜚语对忠臣良将的骚扰,保证了他们工作的正常运转。
2.信任下属,不为小报告所迷惑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贤明君主魏文侯魏斯,他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做到了知错就改,敢于“亡羊补牢”,而且在重实绩,用贤人,用人不疑方面也堪称我国历史上的典范。
魏文侯魏斯经过几年卧薪尝胆地精心治理,使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力量日益发展,不断强大,因而,他图谋吞并位于本国东北部的一个小的国家——中山国。
中山国位于魏国的东北方向,原本是晋国的属国。自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了以后,中山也趁机独立,公开宣布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中山国自立不久,而且本身力量较为薄弱,因而,对于各方都十分警惕,一向防备很严。魏文侯担心赵国或是韩国会把中山国占领了,那样的话,对于魏国自身来说,将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他想趁赵国和韩国还没有动手发兵以前,抢夺先机,自己派兵攻占中山国。为此,魏文侯想在本国选择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
他询问朝中左右的谋士,满朝文武中,有谁能够很好地担当此任。
谋士翟璜推荐乐羊。他说:“乐羊文武双全,品行端正,道德高尚,足智多谋,他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率兵攻打中山国的任务。”接着,翟璜又把乐羊如何勤奋学习,如何拾金不昧的事迹,详详细细地向魏文侯做了汇报。魏文侯听后,觉得乐羊其人一定能够胜任此行。
正当魏文侯准备把乐羊请来时,朝中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乐羊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担任要职,而且还颇得中山国国君姬窟的宠爱与赏识,鉴于此,怎么能让乐羊这样的人率兵去攻打中山国呢?”
翟璜也站出来争辩说:“你太小瞧乐羊的为人了。乐羊志向甚高,根本不是那种见利忘义,因小失大,因私忘国的碌碌之辈。他的儿子乐舒曾经多次奉中山国国君的委派,前来邀请父亲赴中山国,并且许诺了极为优厚的高官厚禄,可是,乐羊对此一点都不动心。他不但自己坚持不去,还劝说他的儿子也离开中山国,说中山国国君荒淫无道,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决不能同他沆瀣一气,否则只会自取灭亡。”翟璜认为,如果这次任务交给乐羊去做,他一定不会辜负君王的期望,会圆满地完成攻克中山国的任务。
魏文侯觉得翟璜的话讲得有一定道理。接着他又通过其他渠道,对乐羊的品行和业绩进行了一番认真详细的考察。在对乐羊有个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之后,魏文侯亲自召见乐羊,同他讨论研究攻打中山国的事情。乐羊仔细地分析了魏国和中山国各自的优劣,指出了攻打中山国的最好方法。乐羊的一番见解使魏文侯大为满意。他认为,乐羊果然是堪当重任的大将之才,便说:“我想请你率领魏国军队前去攻打中山国,可是,你的儿子乐舒却在那边做官,这可怎么办呢?”
乐羊回答说:“大丈夫当为国效力,岂能因为父子私情而不顾公事。如果圣上委派我乐羊去办这件事,我如果不能率兵灭掉中山国,情愿按军法从事。”
魏文侯听后,十分高兴。于是,正式颁旨任命乐羊为大将,率领五万魏军前去攻打中山国。
乐羊率领魏国大军节节进攻、所向披靡,很快就包围了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君姬窟命令乐舒以父子之情劝说乐羊罢兵。乐羊不仅没有听从儿子关于退兵的劝告,反而劝儿子乐舒深明大义,和姬窟一道儿尽快投降。乐舒见自己实在无法说动父亲,就答应回去同姬窟商量,但是请求乐羊暂缓攻城。乐羊给了他们一个月的期限;到期之后,又几次推延期限。乐羊如此这般的目的,是想藉此争取中山国的民心,动摇和瓦解其军队的斗志。因为,民心一得,加之军队涣散,便可一战而破其国。
然而,就在乐羊一再拖延攻打中山国的期间,魏国都城一派沸沸扬扬。无论是那些以往与乐羊有隙的官宦,还是对乐羊几次延缓进兵,拒不进攻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的同仁,都写了各种材料,报到魏文侯的案头。各种各样的材料,虽然写作动机不尽一致,可是,其内容却几乎众口一辞,认为乐羊此举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危而不敢进兵攻打中山国,从而有可能贻误国家大事。有的人建议迅速将乐羊撤职查办;有的人建议尽快更换魏军主将,以防止发生其他更为糟糕的变故。这些沸沸扬扬的流言蜚语笼罩了整个都城,人们的唾沫星子几乎把乐羊都给淹没了。
但是,魏文侯由于事先对乐羊做了详尽的考察,因而,他基本能够把握住乐羊的为人处事,深知乐羊绝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耽误了国家大政。所以,他对于各种攻讦、贬斥、怀疑乐羊的“小报告”一概置之不理。相反,他还特地安排工匠在都城为乐羊修建了更为豪华的新住宅,并且又屡屡派人送酒送肉到前线慰劳将士。
后来,时机成熟了,乐羊大举发兵,一举平定了中山国。他的儿子乐舒则由于劝降不成,被残暴的国君姬窟给烹杀了。
乐羊经过三年艰苦征战,大获全胜,灭掉了中山国。当他率军凯旋归来的时候,魏文侯又亲自到都城之外去迎接他,并专门设宴,对他表示庆贺。乐羊自己也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心中十分得意。欢庆宴会结束后,魏文侯又送给乐羊一只箱子。只见箱子上上下下密封得严严实实,乐羊以为这是魏文侯赏赐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喜不自禁,因而,也更显示出骄傲的神气。
等到乐羊回到家中,急不可待地打开箱子时,他简直惊呆了。这哪里是什么金银财宝,原来箱子里装的全是些朝中大臣们给魏文侯的奏章。这些奏章上全是写的攻击、抨斥乐羊的话。有的大臣在奏章中,甚至还写道:“乐羊总打不下中山国,并且几次延迟进攻日期,一再按兵不动,完全是因为他的儿子在中山国那边。乐羊担心,一旦进攻有可能会伤了自己儿子的性命,所以一直拖延战事,不肯卖力攻打。”还有的奏章上写道:“乐羊有可能同中山国合谋攻打魏国。一旦这样,魏国将不仅得不到中山国,恐怕连派去的5万大军也要送给敌人了。”……乐羊看着看着,不禁掉下了眼泪。他心想,若是魏文侯不能做到用人不疑,而听信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话,都足以置自己死地啊。可是,魏文侯面对众多关于自己的流言蜚语和攻讦自己的奏章,毅然不为所动,他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这里的关键是,魏文侯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使自己避免了一场天大的灾难。对于乐羊来说,这一箱送给他的奏章,何止只值万金?!
第二天,乐羊上朝谢恩。魏文侯要给他加官晋爵。乐羊再三推辞说:“臣下率兵攻打中山国,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主公您的功劳。这次胜利,完全是您相信了臣下才取得的。”
魏文侯听了乐羊的一番言语,心中也十分高兴。他说:“你说得很对。在这满朝众多文武中,除了我,没有谁能够这么大胆地信任你。可是,除了你,也没有谁能够如此顺利地征服中山国。你的功劳还是巨大的,我把灵寿册封给你。”
乐羊十分感激魏文侯。从此,他更加一心一意地扑在国事上,为魏国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这则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人不疑”在防范“小报告”的骚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魏文侯缺乏明断,面对一大堆攻击、贬斥乐羊的材料不知所措,疑云暗生,或是真的听信了那些奏章上的言语,把乐羊撤职查处,那么,乐羊计划好了的“一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就根本无从实现,而魏军攻打中山国之战也就自然不是现在这样的结果了。这里魏文侯之所以能够不为各种“小报告”所惑,作出明断,坚持用人不疑,当然是同他对乐羊的了解信任分不开的。
3.听信小报告的蛊惑会给事业带来危害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古代已发生了的故事,用来说明如果上级领导者缺乏对部下完全充分的信任,在流言蜚语面前张慌失措,听信了“小报告”的蛊惑,那将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