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对楚战争中,孙武是前线指挥的重要将领,作出了许多重要谋划,取得了辉煌战绩,被列为首功,孙武必将得到重赏。
饱经沧桑的孙武,对于吴王所给予的赏赐,却拒绝接受。
吴王见孙武如此执着,便让伍子胥前去劝说。
孙武对伍子胥说:“你可知天道,暑往寒来,春还秋至。君王一旦政权巩固,天下太平,必定产生骄奢淫逸之心。为臣的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固辞不受,不只是为了保全我自身,也是为了保全你啊!”
伍子胥听了大不以为然,再三劝他留下,接受吴王的赏赐。孙武终于还是决定弃官而去。
吴王看实在留不下孙武,便下令重赏他金帛财物数车,并为孙武隆重饯行。孙武弃官归乡途中,将吴王赏赐的金帛财物一一散发给了穷苦百姓。
功名利禄,不知困扰了多少英雄豪杰。孙武所说“功成不退,必有后患”,以及他在重赏面前毅然辞官的举措,发人深省!
三、耳朵要直,不听小人的腻耳之言
一个胸怀大志的领导者,正确把握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被甜言蜜语迷倒,在顺境中会平步青云,在逆境中也能化险为夷。若是被奸谄小人所迷惑,很可能如陷泥潭,功败垂成。
1.奖励直话,不听小人的曲意奉承
在官场人事中,上下级关系是最难相处的,它也是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以把握的一环。
古人说得好:“马之力大于人,乃人执策而临之。进退惟命而不敢执拗者,六辔在手也。”只要有智慧的缰索在手,再谄媚、再桀傲的下属也不难驯服。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建立了南燕政权。两年之后,他又自封为皇帝,把年号改为建平。
有一天,他为了庆祝自己的成功,大摆宴席,赏赐群臣。宴会上,慕容德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在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他满面春风地对臣子们说:“我虽然德少才薄,但从登上皇位以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儿马虎,你们看看,我可以与古代哪一位国王相比?”
大家立即停止了吃喝,认真地琢磨起来。青州刺史包鞠仲回答得最快,他媚态十足地对慕容德说:“陛下是一位使天下重新兴旺起来的英明君主,依我看,您完全可以与恢复夏王朝的君主少康和复兴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相媲美。”
鞠仲的话音刚落,大臣中便有几个人附和道:“说得对,说得对。”
慕容德听后,思忖了一下,然后看了看左右,大声地笑着说:“既然鞠仲刺史的话讲得这么好,就赏赐他一千匹丝织品吧。”
一千匹,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从来也没有人从国王那里得到过这么多的赏赐。大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惊讶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鞠仲更加欣喜若狂,他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句奉承话能换来这么多的财富,于是,他十分客气地说道:“陛下赐给我这么多丝绢,实在不敢当,实在不敢当!”
他本想谦让一番,然后再接受赐品。哪里料到慕容德收起了笑容,十分严肃地对他说道:“你知道调笑我,难道就不允许我调笑你吗?你对我的夸奖太过份了,所以,我也用太不符合实际的数字赏赐给你。你得到的不过是一句虚话而已,有什么可感谢我的?”
这时,有一位名叫韩范的大臣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道:“我听说,自古以来,天子是不能乱开玩笑的,忠臣也不能乱答话。现在,国王和臣子相互欺骗,可算是两个人都错了。”
慕容德听了韩范的话,高兴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实话。”他当即命令左右奖给韩范50匹丝绢,作为他讲实话的奖励。
从此以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在慕容德面前再也不敢拍马屁,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了。他们有什么不同意见也敢当面向国王提出来。朝廷中忠诚、耿直的人越来越多,讲真话、办实事的风气也越来越浓厚。
2.静观人象,重用敢于冒死上谏之人
春秋末年,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向中原一带扩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大有称霸中原的势头。中原各国家也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楚国的变化。
公元前614年,楚国国王楚穆王(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14年在位)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公元前614年—公元前591年在位)。
晋国看到楚国新王初立,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已经失去的霸业。它便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响,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国都拉到自己的旗帜之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着就有化为乌有的可能。楚国上下是一片恐慌和愤怒,纷纷要求楚庄王奋起直追,整顿国力,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这个新继位的楚庄王和前任的几位国王都不一样,他似乎根本就不关心什么国家大事。自继位以后,整日只是想着法儿寻欢作乐,任国王很久了,竟然一道有关国家大事的命令也没有下发。群臣们自然很不满意,便经常上谏国王娱乐要有节制,国家的政务不可不管。楚庄王对这些上谏都是不屑一顾,统统呵斥下去。可不管怎样斥骂,还是不断有人上谏。
楚庄王气极了,干脆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如果再有胆敢上谏议论国王是非的,一律格杀勿论。”命令下达后,果然上谏的人没有了。楚庄王终于能够全心全意地寻欢作乐了。
可是,就有不怕死的。
就在国王下了死令之后不久,大夫伍举要求见国王,说有要事禀告。这时的楚庄王正忙于和宠姬们作乐,实在不愿意听什么要事。但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王啊,不见大臣又不行,只好下令带伍举上来。
伍举走进大殿,只见楚庄王左手搂着一位从郑国来的美女,右手抱着一位从越国来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乐器中间,尽情地欢笑。看见伍举走了进来,楚庄王才收住了笑,满脸不高兴地对伍举说道:“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我在这儿忙着吗?”
伍举知道现在发火只会把事情搞糟,而且还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他强忍住愤怒,笑着对楚庄王说道:“事儿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只是臣下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下这里有一个谜语,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来。”
楚庄王就喜欢猜谜语,特别是一听说别人都猜不出来,兴趣就更大了。他连忙对伍举说:“快讲给我听。”
伍举看到楚庄王已经入港,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危险了,便一字一顿地慢慢说道:“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翔,三年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呢。可这是自己同意他说的,又不好问罪,只好故意作出一付失望的神情,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妙谜呢,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伍举满以为楚庄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肯定会有所收敛的。没料到,此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所作所为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顾什么禁令,趁上朝的机会,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希望楚庄王能够以国事为重,远离身边的那些只知迎奉拍马的人们,彻底治理国家,使楚国能够称霸中原。
楚庄王似乎十分疑惑不解,两眼直盯着苏从,任凭他往下说。等苏从把话说完了,楚庄王才慢悠悠地说出了一句任何人听了都会感到心有余悸的话。他说道:“难道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
苏从镇静地回答说:“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对大王的命令岂能不知!”
楚庄王又问:“既然你知道不准上谏的命令,却还在上谏。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够使大王成为贤明之王的话,臣心甘情愿地去死。”
众臣看到苏从竟敢和国王辩理,都以为这个苏从肯定被杀无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只等着楚庄王说出那句话了。
没想到,楚庄王这次却没有发火,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众臣都被搞糊涂了,只听着楚庄王一个人笑,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楚庄王尽情地笑够了,才满面春风地对苏从说:“我整整等了三年,终于盼到了像您这样的忠臣。您们是楚国振兴的真正希望所在!”
楚王立即下令,杀掉了三年来围在自己身边的一批只知奉承的官员,并下令整顿治安,杀掉了几百名为非作歹的罪犯,提拔了几百名在这三年中敢于上谏、治国有方的官员。任用伍举、苏从全面负责国家政务,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楚国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并在当年便恢复了对南方邻国的控制权。
后来,在楚庄王的统治下,楚国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史称“春称五霸”之一。
以静待动,以柔胜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像楚庄王这样盘踞三年、静观人象的却不多见。就其行为而言虽也算一种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四、老谋深算,超然处理小人诡计
1.深谋远虑,预防对付小人产生副作用
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弗龙蒂努斯一生著述颇丰,留传至今的《谋略》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利用副作用而克敌制胜的法宝。
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范例。宋仁宗时,与西夏作战,大将刘平阵亡。有人认为朝廷委任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统一指挥,造成了刘平的失利。仁宗便下诏将监军黄德和斩首了。又有人请求将各个部队的监军全部罢免。仁宗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回答:“不必罢免。只要挑选谨慎忠厚的人去做监军就行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挑选。吕夷简说:“我作为宰相,不应与宦官有私交,所以无法知道他们的好坏。可诏谕都知、押班,凡他们推荐不称职的人做监军,也同样治罪。”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没多久,都知、押班向仁宗叩头请求解除所有由宦官担任的监军职务。士大夫们都称赞吕夷简有智谋。
南宋大臣赵鼎,自号德全居士,一生嫉恶如仇:对策斥章误国,避太学不附汉奸张邦昌,力荐岳飞,抗争秦桧……更难得的是赵鼎有勇有谋,思虑极为周全。
有一年,山东刘豫四处张榜自称皇帝,让四方百姓给他进奉仙药。朝廷中也有人遥相呼应,此人便是宦官冯益。一时间外面谣言纷传,搞得人心惶惶,天下不得太平。
泗州知州刘纲知道这些情况后,立刻上奏宋高宗,要求高宗出面干预。因为这事事关国家大体和皇帝圣名,如不加以处罚,必然造成不好影响,因此建议杀掉冯益。
赵鼎闻言,却另行献计道:“不如暂时解除他的职务,派到外地去任职,以清除众人的疑惑。”
宋高宗采纳了赵鼎的意见,将冯益放逐到浙东任职。
张浚也是主张杀掉冯益的人,他见赵鼎出这种主意,认为是在跟自己唱对台戏,非常生气。
赵鼎知道对方误解了自己的用意,于是解释道:“从古往至今的经验看,处置奸邪之人一定要有方略,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搞急了,他们的同党就会勾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势力,从而招致大祸。如果缓一缓,他们之间就会互相攻讦,不攻自破。现在冯益犯了罪,如果急忙杀了他,天下人未必就拍手称快,反而会使众宦官人人自危,协同起来为冯益开脱罪责。如果我们不杀他,而是将他放离京师。这既惩罚了冯益而无损于皇上的圣名,又为下一步行动作了铺垫。”
“想那冯益,原以为自己会被杀,如今却只是一个留官外任轻微处罚,想必存下侥幸之心,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回京师,而这一来呢,他的同党就会转而成为反对他的势力。这样,我们要攻破他们的势力就很容易了。”
张浚听了赵鼎的一席话,暗自佩服他想得深远。用现在的话说,赵鼎举重若轻,恰恰避开或化解了惩治奸人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2.举重若轻,超税处理与小人的关系
如果说,赵鼎之举重若轻,为的是除贼,那么,唐朝名将郭子仪却善于使用此法,借以自保。
郭子仪与宦官大阉鱼朝恩素来不和。鱼朝恩恃宠骄横,又以宦官身份执掌兵权。此公的一举一动,对于郭子仪的事业很是牵制。为了大业,郭子仪往往非常超脱地处理与鱼朝恩的关系。一次,鱼朝恩暗地派人掘了郭子仪祖先的坟墓。掘墓的人没有抓到。郭子仪从泾阳镇回朝,皇帝参加了吊唁,郭子仪哭着说:“臣长期带兵,不能禁止部下破坏别人的坟墓,现在别人掘了我祖先的坟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为的迫害。”
又有一次,鱼朝恩写信邀请郭子仪。有人对郭子仪说:“此行恐怕对你不利。”部下请求穿着铠甲去保护他,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叫了几个家僮跟随他前往。见面后,鱼朝恩说:“为什么不多带些随从呀?”郭子仪告诉他自己所听到的反映,鱼朝恩很惶恐,说:“要不是像您这样的长者,哪能不怀疑我呢?”
由于郭子仪极为理智地控制了与鱼朝恩的摩擦,避开了可能因之而扩大的进一步的冲突。而鱼朝恩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恶迹败露,被唐代宗缢死于宫中。
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