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对付小人
2072500000013

第13章 剖析小人——撩开小人的面纱(5)

然而,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便会导致人们思维的偏狭和目光的短浅。有些时候,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也会不择手段,不惜以损毁大局为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只要存在着外部诱因,并达到了一定的强度,人性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被绳捆索绑的那个恶魔就会被释放出来,驱动着人们去做错事、做傻事。

而小人就是那个恶魔的引诱者。他们在利用他人做某事时,总是先掩盖住自己的真实目的,装出一副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样子,分析利弊,指陈利害,故意扭曲或夸大事实,造成对方的不安全感。一旦人们感觉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保护措施,把矛头指向那个危险物,然而,这个危险物却并不一定存在,很可能是小人巧言编织的结果,小人巧借众人之力把祸水引向一人,居心险恶,目的不可告人。

(4)喜欢拉帮结派

人类天生是一种群体动物,总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群体则可以排遣孤独,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然而,一旦结党成帮,便会有小团体利益出现,就会有小团体偏见出现。出于维护自己团体利益的动机,人们很可能会失去理智的讨论和公正的态度,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和看待问题。在某些时候,事情孰是孰非就会演变成帮派间谁输谁赢,演变成个人间的好恶与得失,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理性的问题情绪化。一旦不能客观冷静地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就会沉渣泛起,泛滥成灾。

小人是最喜拉帮结派的,只要是他能够加以利用的人,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加以拉拢。对不同的人,他们又会投其所好、对症下药,施以不同的拉拢手段,形成亲近程度不一的帮派关系。有些时候,他们仅仅靠着一件事情,利用人们在某一问题上不同的看法,就能轻易地迷惑住许多人,被一些人视为知己,从而钻入某一阵营,或者建立起某一阵营。此外,小人们也喜欢利用帮派间的成见,挑起事端,制造混乱,以便从中牟利。

(5)喜欢打击异己

观点的不同、利益的冲突、道德观上的殊异、情感上的恩怨,都会使人们之间产生敌意和恶感,甚至反目成仇。而人们对他们所不喜欢和抱有敌意的人,又往往会采取一种排斥、抵触甚至是打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调整利益的分配格局,或者获得心理上的渲泄和满足。

一个正人君子,很可能因为一句伤人的话,而成为别人眼中的私敌。而这位正人君子又非常有可能是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小人自己的力量又不够,或者缺乏说得过去的口实,这时,他们往往就会利用人们之间的仇恨,挑唆、离间,搬弄是非,利用别人来充当自己打击异己的工具。不知不觉中,好人作了恶人,而小人却伪装得像个君子。这就是小人的毒辣之处,只要有利可图,他唯恐天下不乱,更不会顾惜别人的生命或者眼前的大局。

(6)喜欢嫉妒别人

嫉妒是人性中最丑恶的一种情感,也是人类一切祸患的来源。但是,嫉妒却是无所不在的。当“羡慕”这一非常正常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妒嫉就会破腹而出。总的来说,妒嫉就是不满于别人比自己优秀,认为别人没有理由应该过得比自己好,因此,从内心希望别人倒霉,藉此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偶尔的妒嫉是无妨的,并且很可能会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但经常性的、目标持久的嫉妒则很可能会焚毁人的理性,诱发人们心中的破坏欲和毁灭欲,使人们走向罪恶的深渊。

妒嫉心,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小人利用的弱点。被妒嫉心所支配的人们,对小人运用卑鄙手段打击、陷害被妒嫉对象的行为,即使不会助纣为虐,往往也会采取一种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的态度。有时,他们还会被小人利用,充作打手,担当起并不光彩的角色。无论是纵容、默许还是推波助澜、勇作先锋,人们都是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支持着小人的行动,而小人则趁机大长其威,大增其势。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以理性来规范和控制妒嫉心,那么有许多人非常有可能堕落成小人,变成小人的帮凶或走狗,从而壮大了小人的队伍和声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类既然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必然就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恰恰是人类的这些弱点和不足,成为小人生殖繁衍的土壤。可以说,人性的弱点不仅为小人的生存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且还助长和推动了这种生存。

因此,防范小人,首先要从修炼自己做起。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时时注意制约它,改进它,小人才无可乘之机,才会失去生存繁衍的机会和条件,我们才会避免使自己堕落成小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君主,他有20多个儿子,老疙瘩胡亥最受宠爱。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巡行天下,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胡亥也一同随行伴驾。

在路上,秦始皇得了病,不久便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让赵高代为起草遗嘱给远在塞外御敌的公子扶苏,意欲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遗嘱已成,尚未传送出去,秦始皇就死掉了。丞相李斯认为皇上死在外边,怕诸公子闹事,天下陡生变乱,便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照常给皇帝送吃喝,照样奏事批文。因此,众人中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皇上已不在人世了。

秦始皇在世时,曾格外尊崇蒙恬、蒙毅两兄弟。蒙恬与扶苏交好,共戍边关。蒙毅也是忠心耿耿,并依法治过赵高的罪。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伺机挟嫌报复。

秦始皇一死,赵高认为时机已到,便与胡亥一起密谋,准备假借皇帝的命令,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二人自然是一拍即合。赵高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不拉上李斯,难以成功,于是就去找李斯。

为了保全相位,李斯倒向了胡亥一边。他与赵高二人合谋,伪造秦始皇给丞相的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篡改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信,斥责扶苏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屡次上书诽谤皇上,蒙恬失职,不能及时规劝扶苏改邪归正,二人一并赐死。

忠厚老实的扶苏闻言便自杀了。这样,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秦二世。赵高由于政变有功,由管理宫中车马的中车府令升为郎中令,全权掌管宫中警卫,成为最高决策者的一员,深受胡亥宠幸,并逐渐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而李斯则仅保住了他的丞相职位。

赵高依仗胡亥,为所欲为,干尽坏事。他害怕大臣上奏时揭他的老底,想方设法地蒙蔽二世。同时,一向死脑筋的李斯也令他很不放心,便设计除掉这个掌握自己把柄的人。

李斯的前半生,虽然也做过一些不太好的事,但总体而言仍可以算作是个正派贤良的丞相。秦二世上台后,他也是尽职尽责,多次上书指出皇上的过失,力图把国家治理好,但是,参与沙丘之谋,计杀扶苏这些事情,毕竟是一种叛主乱政、误国害民的事情,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这使得史书对李斯的评价一向不高,正是“一念之差而成千古罪人”。

那么,李斯为什么还要参与这种明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呢?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李斯至少有三个弱点被利用了:第一,李斯希望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别人将自己的丞相职位取而代之;第二,李斯对比自己更受公子扶苏欢迎的蒙恬怀有敌意,把对方看作了自己的对手;第三,李斯短视,只为眼前利益所迷惑,没想到自己作为知情人并是别人独揽朝纲之路上的“绊脚石”,迟早要受到算计的。有这么多的弱点可以被人利用,李斯的失足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赵高这样一个小人,他之所以能够阴谋得逞,全在于他善于利用别人心理上的弱点:他激起李斯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惧,他为李斯制造了一个潜在政敌,并以可得宠于新皇上作为诱饵,确实不能不让人动心。试想,如果李斯当时能够不惑于功利名位,坚持住自己的操守,那么,扶苏当政后,赵高这种人恐怕就很难得势,秦王朝或许也不会灭亡得那么快。那么,历史或许又将重新书写,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人类自身的弱点纵容和助长了小人的生存。正如一种商品,如果没有人买,那它就不会被生产出来。小人也是一样,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可被利用的弱点,小人就会不断地滋生繁衍。

3.不良的个人的生活经历:

小人形成的内在原因

哲学上讲,内因是依据,居主导地位,外因仅是条件,居次要地位。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同一片土壤既可以长出栋梁之材,又可能长出矮小的灌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人可能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同样的社会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会造就不同的人;

(1)极端的挫折或娇宠都容易造成小人的产生

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这种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对他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