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别让制度毁了你的团队
20670500000028

第28章 扬长避短,会管人还要会用人(2)

现实中,有些老板、管理者对待人才,就像叶公好龙一样,他们对人才的渴望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当真正的人才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又犯糊涂了,把人才闲置在那里,把能者变成了庸者。所以说,老板要对人才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包容,多给人才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真实能力得以发挥。

用最高的位置,把最有本事的人留下来

企业把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才算成功了一半。如果不善于留住人才,那么人才只能是企业的匆匆过客,对企业的发展就起不到推动作用。

古往今来,因不善于留人才,导致人才得而复失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陈平、韩信等人,当年曾在项羽帐下供职,但是项羽不识才、不懂得留才,最后导致这些人转而投奔刘邦;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也曾在袁绍手下效力,但袁绍与项羽是同等货色,最后导致这些人转投曹操。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会发现:在得到人才之后,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才能长期地使用人才,人才价值才能发挥出来。说到留人才,我们就不得不提用职位留人。许多优秀的领导者,都善于用“职位”作为留人才的筹码,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很多人的心中,都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渴望获得升迁。比如,业务员想当主管,当了主管想当经理。所以,对待优秀的人才,给他们加官晋爵、给他们荣誉和表彰是很有必要的。

卡罗·道恩斯原本是一个收入颇丰的银行职员,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辞去了银行职员一职,进入到杜兰特公司,这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工作半年之后,道恩斯想知道公司总裁杜兰特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于是他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并在信的最后问道:“我是否可以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杜兰特看了这封信之后,在上面做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监督新厂机器的安装工作,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然后,杜兰特把施工图纸交给道恩斯,要求他按照图纸施工,想看他做得如何。

道恩斯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但是他接到任务后,认真研究了图纸。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会向相关的人员请教,很快,他就把这项工作弄明白了。最后,提前一周完成了杜兰特交给他的任务。

当道恩斯来到杜兰特的办公室汇报工作时,他发现杜兰特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办公室的门上,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杜兰特给道恩斯准备的办公室,他已经决定提拔道恩斯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而且年薪是原来的10倍。

杜兰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对道恩斯是这么说的:“我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看不懂,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垂青那些主动出击的人。”

杜兰特对待卡罗·道恩斯的这个案例,给所有的管理者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留人课”。他告诉我们,当你发现某个员工是个人才时,应该立即赋予他相应的职位,尤其是当人才自己提出想担任更高的职务时,管理者更要重视满足人才的职位要求。

根据公司的长远规划进行人才储备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士叫孟尝君,他喜欢招纳各种人才做自己的门客,号称“门客三千”,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后来,孟尝君在门客的帮助下,成功逃出大狱。其中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孟尝君过边关时,秦国守关有个制度,那就是等到鸡叫时才能放行。这时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个人善学鸡叫,他一叫四周的公鸡也跟着叫,秦国守关人员便开门放行了。

孟尝君的故事对企业管理者很有启发,那就是要进行人才储备。不同的是,孟尝君在储备人才时,未曾想到有朝一日会被秦王所杀,也未曾想到解救自己的人才中有一个人善于学鸡叫。孟尝君的人才储备是无意识的,没有长远规划的,而是全凭一腔爱才的热情。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储备人才必须根据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进行,这样才能规划公司的未来,为公司长远发展留足有用的人才。

现在不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老是感觉到了关键时刻,没有关键性的人才可用,以至于导致企业的重大计划流产,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实,这就是因为企业没有制定人才储备战略,没有依据企业的长远规划进行人才储备。

浙江一家知名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大,公司的各种资源已经被利用殆尽,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与开发、财务管理人员等关键性的部门人才严重不足。尽管企业一直重视人才储备,公司内部也是人才济济,但是在这几个关键部门上依然缺少可用之才。一时间,公司管理层仓促招聘,可是择人不佳,频频换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

案例中的公司所出现的症状,原因在于缺乏战略性的人才储备,也就是当初储备人才时,没有着眼于长远考虑,没有考虑到将来公司在哪些部门上最需要关键性的人才,所以才会导致企业壮大之后,用人捉襟见肘。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根据公司的长远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储备。

要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管理者可以提前制定接班人计划。企业在发展中,关键性的部门和关键性的岗位,一定不能缺少接班人。因此,公司可以提前在人才库里找到接班人,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还可以通过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胜任相应职位。

企业还可以与猎头公司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因为猎头公司对高端人才的掌握与占有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一旦企业缺少相关的人才,可以及时借助猎头公司的资源,迅速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让员工的能力与职务相匹配

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上级领导的职责就是要把下级的行为纳入一个轨道,使大家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这里所谓的“轨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职务,企业管理者在给员工们安排职务、分配工作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只有让他们的能力与职务相匹配,才能统筹好整个企业的工作进度,并恰到好处地做好管理工作。

员工能力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往往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领导者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还会不断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技能,但对下属过高要求的做法并不明智,反而会引起员工反感,从而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在人才的使用上一直奉行着合理适度的原则,每个员工的能力都与其所在岗位相匹配,这种柔性管理的策略正是其成功管理的精髓之所在。

这家成立于1950年的公司,始终将人才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在人才的使用上,领导层十分注重其合理性。在制定工作目标时,管理层坚持听取员工自己的意见,这种相对宽松的用人环境,使员工既能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事,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也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职位。

在三洋公司,一旦给员工安排了新的工作任务,管理人员就会迅速跟进,鼓励下属发表自己的意见,询问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这项任务,与自身的工作能力是否匹配,是否存在什么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问题等。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充分保证每个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职务匹配了,那么,工作效率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保障。

赶鸭子上架的用人策略是行不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往往一律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很少考虑他们能否胜任工作,“拔苗助长”式的用人制度正是造成企业整体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给下属安排工作时,一定要将其工作能力与相应的职务对等起来,只有两者实现成功对接,才能避免因员工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效率低下,从而保证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

给下属安排稍微高于其工作能力的工作,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措施,但一定要把握好“度”,一旦难度系数超出了员工的承受范围,那么,他们难免会因此而丧失工作信心。对员工的目标管理不能走极端,让其能力与职务相匹配才是最为明智的管理手段。

实行末位淘汰制,及时清理公司里的庸才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醒来,羚羊都会想一件事:我必须跑得最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狮子也会想一件事:我必须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大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狮子追赶羚羊的画面。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再寻常不过的自然法则。

大自然不需要庸才,庸才会被无情地啃食;企业也不需要庸才,庸才应该被毫不留情地淘汰。谁落后了,谁就要被踢出局。这就是被很多铁腕领导推行的末位淘汰制。

华为创立于1988年,仅用二十年的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仅2008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就高达233亿美元,比2007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6%,其海外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75%。

华为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发展呢?这与他采用的末位淘汰制是分不开的。公司重视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使大家力争上游,从而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处于末位的员工,华为会将其淘汰。正是因为如此,华为才能凭借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傲视群雄。

在华为看来,员工那种内省式的忧患意识,已经随着华为的强大日渐冲淡。所以,在华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华为总裁任正非一直不敢掉以轻心,他总是说华为还在过冬,总是用“冬天”这两个字提醒全体员工,让他们保持忧患意识,必须跑得更快,抢到更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