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而备棺的海瑞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琼山(今海南海口市)人。
海瑞的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然而,海瑞的父亲海瀚却无所作为。在海瑞出生四年之后,海翰便去世了。
海瑞在母亲谢氏的精心培养下,靠母亲耕种十余亩田地和替人做些针线活得以长大成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海瑞养成了实事求是、刚毅坚强的性格。
海瑞生活的明王朝,此时已度过了其强盛时期。明王朝从正统(1436~1449年)以后,由盛转衰,社会矛盾逐步尖锐化。明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为官场积习,即使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亦贪纵无忌”,而作为统治权力核心的内阁,更是互相倾轧。1522年,武宗崩,因无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熄继位,是为明世宗。世宗即位不久,即欲尊自己的生父为帝,由此引起朝中立与不立的两派之争,史称“大礼仪之争”。为此,两派之间互相排挤,争宠弄权。
当时的明王朝,宦官专权呈愈演愈烈之势。自明成祖始,委宦官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首开宦官干政之端。此后,宦官又插手司法,总领京军。其结果,明代的政治更加黑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明中叶后,土地越来越高度集中,皇帝带头掠夺地产,上行下效,致使皇庄林立,王田遍野。
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时有民谣唱道:“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充分反映了佃户的苦难生活。赋税不均更使百姓没有生存的余地,“富者田连阡陌,坐享兼并之利,无公家丝粒之需。
贫者虽无立锥之地,而税额如故,未免缧绁追并之苦”。
官僚缙绅盘剥无度,而明中央政府却财政日窘。世宗嘉靖年间,由于战乱频仍,军费大增,加之皇室奢侈,冗官冗食,致使财政亏空多者每年近四百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至隆庆元年(1567年)年,即世宗死后第二年,太仓银仅存一百三十五万两,仅够政府三个月的开支。可见,明政府财政拮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
明中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形式多种多样,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福建爆发了叶宗留j邓茂七领导的起义;明天顺八年(1464年),荆襄山区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起义;明武宗四年(1509年),河北爆发了杨虎、刘六领导的起义,等等。为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再也不能因循苟且下去了。万历初年,出现了名噪一时的张居正改革,因改革触动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神宗十年(1582年),在张居正死后,其改革措施逐渐被破坏,明王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越来越严重。
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海瑞出现在明王朝的历史舞台上。海瑞自号“刚峰”,就是取不想同流合污,而且誓与官僚豪强进行坚决斗争之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十五岁的海瑞赶赴乡试,因写《治黎策》而中举,并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月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任教谕。初人仕途的海瑞就显示出了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高贵品质。“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明史·海瑞列传》)。在南平县教谕任上,有一次,御史“下基层”巡察,海瑞的同事全都伏地跪拜迎接,惟独海瑞以揖为礼,并说:
“下属拜见御史大人,应当用上下级的礼仪常规,而不应跪拜。”海瑞的刚劲抗颜自然得罪了上司,海瑞自己对此也有所察觉,便要求辞去教谕一职。延平府的一些官员对海瑞也不满,早就想把他赶走,就批准了他的辞呈。然而,当地的知府比较明达,认为海瑞并没有过错,挽留住了海瑞。后来在朱衡任福建提学副使时,喜欢海瑞的刚直,就把他调到正阳书院修书。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六月,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知县。海瑞认为,“知县,知一县之事也。不能只顾自己,不讲认真,以为认真生怨取祸。浮沉取名,窃取官爵,非知县也”。因此,海瑞虽然提升了,但刚直秉性却丝毫未改。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时与驿吏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令人将驿吏倒着吊了起来,并进行拷打。
海瑞见此极为愤慨,亲自没收了胡宗宪儿子的数十两银子以示惩罚,然后告诉胡宗宪说,胡总督在以前为御史时,曾下令往来官吏所到之处不许铺张浪费,今天竞有人大肆索取贡献,欺压百姓,且冒充是您的公子,我真不敢相信。总督胡宗宪哭笑不得,只好不了了知。
海瑞所辖的淳安境内,山多地少,百姓十分穷困,税役负担很重。更为不合理的是,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却要负担虚数的土地的税役。而大地主依仗权势,虽有土地几百上千亩,却无“分厘之税”。海瑞鉴于此,重新清丈了土地,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征税、征役,以避免豪强地主“有田无粮”,平民百姓“产去税存”,从而减轻了百姓的一部分负担。
海瑞在淳安任内,在制定兴革条例、整顿社会治安、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政绩受到时人的赞许,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在搏击权贵和精确断案方面所显示出的杰出才能。
严嵩的党羽鄢懋卿奉命以都御史身份巡视盐政,以此借机敲诈勒索,所过之处,百姓就惨遭一次搜刮。海瑞以毒攻毒,将鄢懋卿牌告中的“素性俭朴,不喜承迎”的语句摘录出来,写信给他:“你所到之处,并不像牌告中规定的这样俭朴,而是铺张供应,恐怕是地方官员瞎张罗。我如按牌告办事,又恐有怠慢之罪,如铺张招待,又怕违背你体恤民力的指示。”并在信中问鄢懋卿如何办才好。鄢懋卿只好告诉海瑞“照宪牌行”,又因素闻海瑞不好对付,便绕道他往了。
淳安县因有海瑞挡驾,才免遭了一场浩劫。
海瑞办案一向注重调查研究。由于他断判了许多冤案,在严州府属县颇负“青天”之名,因而严州府各县遇有疑难案件也移到淳安县处理。从海瑞在淳安任内的《吴吉祥人命参语》、《徐继人命参语》、《邵守愚人命参语》、《胡胜荣人命参语》、《吴万人命参语》等多件记录中可以看出,海瑞办案十分认真。后来海瑞在兴国任知县时,办理这种疑难案件的“参语”也流传了下来。这种“参语”后经小说家改造、渲染,诸如《大红袍》、《小红袍》、《生死牌》、《五彩舆》等等,就是以海瑞办案为题材写成的,从而使海瑞断案如神的清官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海瑞“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海瑞即使是任淳安知县时,仍然“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浙江总督曾讥讽海瑞,对人说:“昨天听说海瑞为母作寿,买了二斤肉。”海瑞这种洁身自爱的品质,在当时吏治腐败,“以奢相尚”的情况下,更显示出他的高雅和卓尔不群。
海瑞的政绩和刚直抗颜使他受到百姓的拥戴,却得罪了浙江总督胡宗宪、权贵鄢懋卿之流。原已调升嘉兴通判的海瑞,还未上任,就被鄢懋卿的同党袁淳捏造罪名而削去职务。后来经原任福建提学副使、时任吏部尚书朱衡的力荐,才被重新委派任兴国知县。在兴国一年半,海瑞仍像在淳安任上一样,通过了解百姓疾苦,提出了改革弊端的《兴国八议》,上报南赣都御史吴尧山。其中提出的主要措施是清丈田亩、裁减冗官、招抚逃民等。这些措施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得到百姓的拥戴。
在嘉兴任上,海瑞对于豪强欺凌、鱼肉百姓的做法仍是毫不手软。当地乡官张鏊曾做过兵部尚书,因年岁已高而回乡养老。他的两个侄儿张豹、张魁仗势欺人,当海瑞传讯两个人时,张豹、张魁竟然抗拒不上公堂,并大闹县衙门。海瑞怒火中烧,捉拿张豹押送到府里。张鏊四处游说,以至于张豹无罪获释。海瑞闻听后,屡次“上诉”,直至给张豹、张鏊定罪。所以说,海瑞有“青天”之说,并非徒有虚名。
海瑞崇尚节俭.反对请客送礼,对上司也决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在淳安任上时,按以往惯例,上司或朝廷要员到来,地方官均要送礼。同时,对于地方官来说,要想入朝进京,更是必须搞好关系。海瑞对此则不屑一顾。他认为:“所有的官员都不向上司送礼,难道就一个也不提升?
所有的官员都贿赂上司,难道就一个也不降职?为什么要做这种既违心又犯罪的事呢!”相对于海瑞“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胸襟气概来说,那么海瑞与官僚豪强作斗争就无需大惊小怪了。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海瑞被调到京城任职,在户部担任云南司主事,从而使他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国家大事。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他掌握了关于朝廷腐败的许多材料。世宗皇帝朱厚熄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来就不上朝理事,“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世宗拜“仙士”陶仲文为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全然不顾国家的兴衰得失。而对于世宗的此种做法,“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而对此提出异议的有杨最、杨爵,杨最被当场打死,杨爵则被打得血肉模糊,昏迷一夜才苏醒过来,并为此在监狱中被关押了五年。“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世宗的做法是放纵还是规谏,海瑞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为使明王朝能长治久安,海瑞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也称《治安疏》,目的在于“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为此,海瑞“臣请披肝沥胆,为陛下陈说利害”:
“古时的汉文帝是贤明的君主,贾谊仍还是声泪俱下地劝谏,不是对文帝期求过高,是因为文帝性情仁义而近于温存,虽然有体恤下情的美德,仍不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这是贾谊最为忧虑的。皇上功绩德行,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文帝能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节用爱人,致使国家仓廪充实,刑法废弛。陛下励精图治而时间未久,却不思持之以恒,而是专心于吃斋行祭,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多年不理朝政,致使法纪废弛,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猖獗。恳请皇上想想国家能够走到今天这种进步是因为什么啊?”“不久前,严嵩被罢相,其子严世蕃被处死,当时人心大快。然而,严嵩罢相之后犹如未罢相时一样,并未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国家还不是很清明,与汉文帝时相比还差得很远啊!所以,天下人对皇帝寄予了很大希望。古时,君主有过失,依赖臣下辅佐匡正。现在,陛下却修斋建醮,筑宫立室,天下财物岂有不耗竭之理。皇上如此,诸大臣效仿,而没有人站出来指正陛下的过失,蒙蔽陛下已经很严重了。
这些大臣当朝不言,退朝乱讲,还有比这种欺君之罪更严重的吗?”“陛下过失很多,最严重的莫过于行斋拜醮,以此祈求长生不老。然而,自古圣贤都曾告诫后世,修身立命的根本在于’顺受其正‘,却未曾听说有什么办法可以长生不老。
尧、舜、禹、汤、文、武时是圣贤盛世,他们却不能永远活在世上,也没看到专心于斋醮而从汉、唐、宋至今仍活着的人。陛下跟随陶仲文吃斋念佛,尊称他为老师,然而陶仲文已经死了,他都不能长生,而皇上仍痴心不改,就更使人迷惑不解了。至于那些所谓的仙桃天药,更是荒诞不经。过去,宋真宗时到乾祜山祈求天书,孙奭曾说:’上天能说些什么呢?连话都不能说又怎么会有书啊。‘桃必定采摘才能得到,药必定制作才能造成。所谓的仙桃天药,实是靠近陛下的奸佞小人编造出来用以欺骗皇上的,而陛下竟错误地听信了,还认为真能得到,这是陛下的过失啊!”“陛下已经知道专注斋醮没有好处可言,一旦幡然悔悟,每天临朝,日理万机,与宰相及百官探讨治理天下的办法,来洗刷数十年积存下来的过失,置身于古代贤君之列,也促使诸臣自动改除数十年来对皇上阿谀奉承的弊病,那么天下就不愁不能振兴,万事就不愁不能很好地办理,这些都有赖于皇上的振作啊!如果皇上一意斋醮,最终将一无所得。现在,大臣们拿着俸禄却在欺骗奉承皇上,一般官吏又怕担当罪名而不敢进言,我对此极为愤恨。所以,臣甘愿冒杀身危险,只希望陛下能够改过自新、励精图治啊!”海瑞的言辞,其理甚切,其意至明。同时,海瑞真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在奏疏中,海瑞大胆地引用民谣,说:
“嘉靖(家净)是什么意思呢?嘉靖就是家家干干净净,什么钱财都没有。”明世宗看完奏疏后“大怒”,将奏疏扔到地上,并命人去抓海瑞。宦官黄锦在一旁说道:“海瑞一向以痴志闻名,听说他在上此奏疏时就知道触犯皇上是死罪,并已经备好了棺材,还与妻子儿女诀别,吩咐家仆在他被定罪后也各奔东西,看样子海瑞是下了必死的决心了。”世宗闻听,沉默良久,又拿起奏疏读了几遍,被其中的道理有所感悟,说道:
“此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是朕也并非商纣啊!”虽然没有立即把海瑞抓起来,但过了几天,还是命将海瑞交锦衣卫审讯,定海瑞死罪。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崩,穆宗即位,海瑞才被释放。
海瑞获释后,复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不久又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调任专管皇帝玺印的尚宝司司丞,之后又调任大理寺寺丞,专管平反冤狱。同年冬,调任南京右通政。
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以钦差大臣身份总督粮道巡抚应天。由于连年受灾,加之贪官污吏的盘剥,百姓负担日重。“盖华亭乡官田宅之多,奴仆之众,小民詈怒而恨,两京十二省无有也”。为改变这一局面,海瑞“决心革黜贪官污吏,搏击豪强,矫革浮淫,厘正宿弊”。海瑞到任不久的一番措施,使“风物顿易”。有一权贵曾把自己的门第漆成红色,以示招摇,听说海瑞将至,一夜之间急忙将门第改漆成了黑色。一太监任江南织造,出入乘八人肩舆,见海瑞到任,心中畏惧,遂将八人肩舆改成四人肩舆。然而,最关键的还是怎样改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以利于民。在海瑞看来,“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信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缓也”。
吴淞江是引太湖水经黄浦江人海的,由于年久失修,致使“日有积累,月有继嗣,通道填淤”。同时,地处常熟境内的白茆河也“水患不流泄”。为此,海瑞“请浚吴淞、白茆,通流人海,民赖其利”。同时,“兴工之中,兼行赈济,既有利于目前饥民;河道开通,且有望今秋之成熟”。这样,“千万饥民,稍安戢矣”,从而消除了三吴地区的水患。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人富室者,率还夺之”。据此采取的措施是逼迫乡官退田,实行均田均税。退田措施是与推行“一条鞭法”同时进行的。
“一条鞭法”最先是由大学士桂萼在嘉靖九年(1530年)提出的针对赋税制度的改革措施,是对宣德以来各地役法改革的概括和总结。其内容是把过去田赋的各项各款,如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等统统编在一起,通计一省丁、粮,通派一省差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折银两交纳,从而把复杂的赋役简单化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运输费用往往超过赋税本身。而改实物为货币,避免了官吏对农民的层层盘剥,也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力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海瑞“意主于利民”,曾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丈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言。”可见,海瑞对当时土地兼并的忧虑之深。同时也反映出,一项新的措施,一点改革,在当时皇帝昏庸、大官僚地主作祟的情况下该是何等的困难。
正当海瑞施展他的才华时,却遭到朝、野官员的围攻。
海瑞“搏击权贵”的措施触动了地主阶级及官僚士绅的利益,“由是怨颇兴”。首先发难的是都给事中舒化,他“论海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另一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对此,海瑞十分愤慨,在《被论自陈不职疏》中对戴凤翔的诬蔑进行反驳。疏中言道:“凤翔不考其初,据今日论,谓民为虎,乡官为肉,不知乡官二十余年为虎,小民二十余年为肉,今日乡官之肉,乃小民原有之肉,先夺之.今还之,原非乡官之肉,况先夺其十百,今偿其一,所偿无几。臣窃恐凤翔居乡,亦是此景乡官也。”海瑞的反驳严词义正,句句在理。但是,海瑞还是被罢免了应天巡抚之职,降为督南京粮储。而这一切,是在海瑞到浙江任上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生的。虽然如此,海瑞打击兼并及其采取的各项利民措施却使他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后来,朝中官员多次荐举海瑞,却遭到一些人的阻拦。
海瑞“将履新任”,遭到当权的高拱和张居正的排挤。高拱“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张居正“亦不乐瑞”,并令巡按御史查证海瑞是否廉洁。御史到海瑞住所查访,见海瑞正一边喂鸡一边端着饭碗吃饭,屋内四壁萧然。御史不得不惊叹海瑞的清贫,悄然离去。然而,张居正“惮瑞峭直”,虽“中外交荐,卒不召”。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神宗才恢复了被排挤、革职闲居达十六年之久的海瑞的官职,并擢升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此时的海瑞已是年逾古稀、七十二岁高龄的老翁了。
海瑞年老却雄心未泯,虽然“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上疏神宗,力主严惩贪官污吏:“陛下励精图治,而没有达到天下大治,其原因,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刑罚太轻了。各大臣不能向皇上说明原委,反而借口对待士大夫要以礼义,即所谓刑不上大夫,而只能是空谈他们的种种不是。
如果待士大夫以礼义,而百姓不是无辜的吗?”“故此,建议用洪武三十年的法律,对贪赃八十贯以上的污吏处以绞刑。”此外,海瑞其他劝谏时政的建议措施,语言也极为恳切,切中时弊。然而,海瑞的建议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御史梅鹍祚竞因此弹劾海瑞。神宗认为,海瑞的言辞虽然有些过火,但精神可嘉,因而诏贬了梅鹍祚的官职。但是,事情并未因此了结,提学御史房寰也弹劾海瑞本“一介寒生”,却“以圣人自许”,并责问海瑞要把圣上置于何位,极力挑拨神宗和海瑞的关系。海瑞正不怕邪,上书力驳房寰。对此,神宗却不表态,认为“是非自有公论”。就这样,此事不了了之。
心灰意冷的海瑞有苦说不出,要求告老还乡,神宗又不准。
抑郁中的海瑞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去世。
海瑞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中探慰,见海瑞家中“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大受感动,聚钱为海瑞下葬。市民敬慕海瑞,都自动停止营业。在为海瑞送葬的沿江两岸,均是穿白戴皂的送葬人流,祭奠的人潮百里不绝。
海瑞死后,被迫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纵观海瑞的一生,是反对贪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搏击豪富的不屈斗争的一生。海瑞为官期间,曾经平反了一桩又一桩冤狱,而他自己却屡遭谗陷和排挤。真不希望历史开这样的玩笑,而这又岂止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