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73

第73章 权力之剑

“一门兄弟王齐中,耻与群臣事沛公。五百余人同日死,也胜匹马向江东。”

——元·陈杞《田横墓》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带领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

来这里,刘邦不是为了观光旅游,也不是为了休养生息,而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夺取韩信的兵权。

垓下大决战胜利后,韩信大军随即开赴定陶,招降了这里的楚军,进而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

而这一次的刘邦依然跟上次在修武剥夺韩信的兵权一样,上演的是突击策略。他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定陶,二话不说,直赴韩信军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韩信的将印和符节拿到了自己手中。

整个过程,韩信都在傻傻地充当观众,充当路人,等他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为时晚矣。

而刘邦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下三烂”的举动,原因是他意识到了项羽死后,韩信取而代之,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善于用兵,善于遣将,善于计谋,善于征战,韩信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将才啊,这样的将才能不提防吗!

刘邦是聪明人,当然知道剥夺权力是一项技术活,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操之过急,最好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剥,慢慢地夺,一点一点地蚕食。

夺取兵权只是第一步,只是小试牛刀、投石问路而已,接下来刘邦的第二步,才是大刀阔斧的重拳出击。

刘邦以治理国家为由,下令把韩信改迁为楚王,调到楚地。

韩信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出来了。

按理说他当个楚王和齐王都一样,都是为百姓服务,都是治国安邦,但事实上,楚王和齐王却是有区别的。

首先,齐国强于楚国。齐国的地理位置优于楚国,它靠近汉王的大本营,在军事战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而当年项羽之所以选择在楚地建都立业,是因为他想在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如果他当时听从那些儒生的意见在关中建都称霸,可以想象,刘邦想打败他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齐国的经济实力强于楚国。齐国稳定多时,国富民强,而楚军刚刚战败,百废待兴。

其次,踢皮球的不良之兆。刘邦一下子立韩信为齐王,又一下子改立他为楚王。这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更像当年的楚怀王,人家楚王本来当得好好的,项羽突然要改立他为义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实际上是被架空了。因此,这对韩信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然而,面对刘邦咄咄逼人的前头两剑,韩信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只有承受之实。他心里虽然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乖乖回到江南老家去当他的“西楚大王”。

回到楚地上任后,韩信马上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跟国事无关,算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说白了就是他的私事。但是,这每一件事都感人至深。

第一件事:知恩图报。

前面已经说过,韩信从小失去双亲,后来是靠钓鱼外加乞讨为生的,而这期间,他常常食不果腹,饿得昏天黑地。

一次,在梦中,韩信感到有两个热馍馍在自己眼前晃动着,饥饿中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过热馍馍张嘴就咬,不仅一口吞下了馍馍,还把自己的手指头咬出了一道血痕。当生生的痛楚传来时,他才知道这原来不是梦。一个在河中洗丝棉的漂母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两个热馍馍拿给他吃。

两个热馍馍在我们今天看来毫不起眼,但当时在韩信眼里却是“生命的全部”,不但确保自己不被饿死,还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人间温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报恩的时候到了。他来到垓下后,屁股还没坐稳,就赶紧派人去寻找当年给他热馍馍的漂母。他的手下也不是饭桶,苦苦寻找了半个月,终于带来了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

韩信见到漂母后,立刻跪地迎接。老婆婆见堂堂楚王居然向自己下跪,虽说以前有恩于他,但心中终究是诚惶诚恐的,赶紧跟着下跪回礼。于是,一老一少争着在地上磕头。

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韩信用最丰盛的山珍海味招待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并赠给漂母一个装满了黄金的包袱。

第二件事:以德报怨。

少年时的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忍辱负重,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旷世功绩。那么当年到底是谁逼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呢?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那个老大到底没能逃脱因果报应。流氓老大被带到韩信面前时,当年的老大此时变成了孙子,他在韩信面前双腿跪地,磕头如捣蒜,嘴里还念念有词:“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小人当年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

就在他拼命求饶时,韩信哈哈大笑,笑得流氓老大怔在那里,半天也没有反应过来。就当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将在这里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时,笑够了的韩信一张嘴,就让他吃了一惊:“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当黑社会老大吗?”

“不,我已经不做老大好多年了。”流氓老大说。

“这么说来,你是浪子回头,早已金盆洗手了?”韩信显得很随和。

“嗯,实不相瞒,我现在还在家里待业呢!”流氓老大说着脸上微微发红。

“那好吧,我现在给你一份工作做。”韩信看着流氓老大认真地说道:“我给你一个中尉当,你看如何?”

“我……”流氓老大以为韩信在忽悠他。

“你到底愿不愿意?”韩信脸色一板,吓得流氓老大答应不迭:“小人愿意,小人愿意。”

就这样,韩信把他逼上了官场。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职后,左右人不解地问韩信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反而赏给他官职。韩信答道:“当年正是因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励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上楚王的位置,完全是拜他所赐。这样的人我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以德报怨,这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情怀呢?

第三件事:以情尽孝。

当年父母死时,韩信还小,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厚葬父母。现在,他被封了侯,功成名就了,终于能派人把父母的坟地修缮一新了。

修缮好后,韩信前去祭奠。他跪在父母坟前声泪俱下地汇报近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当韩信看见坟地四周还有许多枯木杂草时,不顾堂堂楚王身份跪在地上,亲自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杂草,大有将杂草清除到底之势。

随行的部下见状,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了,于是,一场祭奠活动变成了“斩草行动”。

其情感人至深,其义暖意融融。

“做大事”的韩信之所以把这样的“小事”做得风生水起,目的只有一个: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