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53

第53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搞定魏国后,刘邦很高兴,一边自己亲自坐镇荥阳和项羽继续对垒,另一边令韩信继续带兵向赵国进军。这时候,刘邦做了一个小手脚。他以荥阳保卫战为由,抽调了韩信一万精兵,一方面是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防韩信的需要。

韩信对刘邦的举动并不在意,信心依然很足,因为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的智囊张耳。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赵国除了赵王歇这个名义上的主子,还有真正的主子——代王陈余。而陈余才是他真正要清除的对象。

张耳和陈余的事前面已说过了,这对曾发誓要同生共死的结拜兄弟,自从巨鹿之战反目成仇后便水火不相容,从原本最亲密的兄弟一下子变成了最仇恨的死对头。虽然后来刘邦在进军彭城时,利用假人头成功骗取了陈余的信任,从而达到了联盟的目的,但彭城失利后,陈余得知了真相,便毅然和刘邦决裂了。

这时候,刘邦派韩信征伐赵地,很显然就是要灭掉陈余,剪除项羽的羽翼。

眼看汉军大兵压境,陈余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马上对赵王歇建议道:“大王,汉军要想进入我们赵燕之地,必须要经过井陉隘口这条路。所以,我们就在井陉口集结兵力,布下天罗地网,让他们有来无回。”

井陉是从山西的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太行八陉”之一。井陉的特点是,四周是崇山峻岭,而中间是低洼泽地。陈余的意思就是,屯兵在这里守株待兔,谅韩信插翅也难飞。

赵王歇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说了一个大大的“诺”字。

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个人便是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祖籍齐国,他的爷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军李牧。都说虎父无犬子,名门之后的李左车自然也不会差,他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有二。

传说一,相传中国象棋的棋子布阵,就是模仿李左车在广武山上的布阵,而象棋中的“车”,指的就是他本人。这个“车”在象棋中能纵横行走,作用极为重大,一般没有“车”保护,“帅”是很难保全的。

传说二,相传李左车是民间的“雹神”,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关记载为证。

此时,汉军压境,李左车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马上提出了自己的高见。

“千里匮粮,士有饥色。汉军通过长达千里的运输线送粮,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前方士兵因为粮草缺少而饿得面黄肌瘦,战斗力肯定会大大下降。井陉隘口是一条狭长的‘一车道’,战车不能并行通过,骑兵不能列阵通过,接连数百里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军的粮草车肯定被安排在后面,这便是汉军的命门所在啊!”

随后,李左车提出了自己的完美计划:“代王可深沟高垒,坚守在这里不动,让汉军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机会。我可带三万精兵绕到敌人后面,截断其军粮。如此一来,汉军困于荒野之地,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自然不战自乱。如此一来,汉军便成了瓮中之鳖,不出半月,定会为我所破。”

应该说李左车的计划相当完美,堪称经典。如果陈余按他的计谋行动的话,恐怕韩信再厉害也在劫难逃。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李左车一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他一说出口,陈余就一口回绝了。

陈余自然有他的理由:

“十则围之。就算是一倍于敌人的兵力,都要设法正面迎敌,战胜敌人。现在韩信号称几万人,而实际上只有几千人,再加上远道而来,已是强弩之末。而我们的兵力有二十多万,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完全可以将敌人团团围起来打,最终全歼敌人。我们如果连这么弱小的对手都怕成那样,那以后遇到真正的强敌了,岂不是要躲进深山,闭门不出了?

“人挪活树挪死。古人云,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我们带领的是义兵,就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我陈余光明磊落,怎么能像刘邦那样使用阴谋诡计呢?”

这些理论被陈余说得头头是道,然而,正是他的这种书生意气最后害了他。

李左车的妙计被拒绝后,他没有再选择劝说,而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带领大军到达井陉隘口的韩信望着这奇特的地形,却是心惊肉跳,只等手下探子回报说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计谋,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叹道:“天助我也。如果陈余用了李左车之计,我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发完感叹,韩信马上令大军火速前进。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他让队伍停下来安营扎寨。

士兵们连夜行军,个个累得够呛,原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哪知到了半夜,韩信却突然升帐,叫来两个正在做美梦的骑兵将领,交给他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率一千骑兵,带着红旗,从小路进军,到赵营附近躲起来。待赵军出击,倾巢而出时,再迅速冲进赵营,拔下赵旗,插上我们的红旗。

布置完后,韩信马上又叫来一个将领,命他带一万精兵为先锋,直出隘口,背水列阵,等待厮杀。

那将领得令后,说了两句话:“我坚决服从大将军的命令,但我只怕有负大将军的厚爱。赵军有二十万之众,我区区一万兵马去河边垒营,只怕还没走到河边,我们就成刀下之鬼了。”

对此,韩信笑道:“你大可放心,我以自己的人格保证你的人身安全。你尽管去,赵军不会打你们的。正是因为赵军兵多,所以他们希望和我们的主力进行大决战,以达到全歼的目的。对你这队先锋,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免把主力吓跑了。所以,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去做你们的事,赵军不会为难你们。”

事实果然如韩信所说,当这一万先锋进军时,赵军选择了漠视。于是,他们顺利抵达河边,然后开始在河边安营扎寨。

到了三更时分,韩信命士兵擂鼓奏乐,全部人马一起杀向赵营。

赵军等了这么久,就等和汉军进行大决战了,所以自然倾巢而出,誓要把韩信的汉军打成肉饼。但是,他们不会料到,当他们如潮水般冲出时,那两千潜伏在赵营边的汉军马上闯进赵营,开始了换旗的苦力活,很快就让赵营变了样。

而这时,韩信率领的汉军哪里是赵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只有逃的份儿了。汉军主力一路退到了汉军先锋在河边的军营处。因为营后边是河水,没有退路,所以汉军关了寨门,进行殊死抵抗。尽管赵军人多,但一时半会儿也拿不下汉营。

攻了大半天,没有丝毫效果,赵军决定先回营休整,补给后再来收拾被围困汉军。然而,当他们回到营前时,突然都怔住了,自己的大本营里居然飘扬的全是汉军的红旗。

正当他们惊魂未定时,坐镇在赵营里的两千汉军开始发话了:“告诉你们两个好消息:一是我们汉军早已占领了你们的大本营,二是你们的赵王和代王陈余都已经成了我们的阶下囚。如今,投降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赵军全都傻眼了。片刻之后,清醒过来的士兵纷纷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这时候,尽管陈余用最大的声音进行了呼喊,说自己还活着,就在队伍正中央,但他的声音却被四处嘈杂的声音掩盖了。眼看叫喊没用,陈余只好挥起手中的剑,开始斩杀逃跑的士兵。然而,这时候赵军已乱得像一锅粥,岂是斩杀几个逃跑士兵就能被拉回正轨的?

兵败如山倒,没辙了,陈余只好护着赵王歇开始逃命。然而,很快慌不择路的陈余就悲哀地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被河挡住了去路。

最后,张耳率领的汉军步步为营,步步逼近。面对孤立无助的陈余和赵王歇,张耳没有丝毫手软,没有丝毫情面可讲,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下了陈余的头颅,紧接着又是一刀,砍下了赵王歇的头颅。

至此,陈余和张耳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只是这样血腥的结局多少有点令人唏嘘。都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张耳却以这种“血债血还”的方式结束了两人之间的恩怨。他在挥刀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过两人在参加革命前相知相伴、纵马江湖的纯情时代呢?

这便是楚汉之争支线的第三大战役:井陉战役。

事后,诸将都来向韩信道贺,异口同声地说:“恭喜将军,贺喜将军,立下这么大的战功。只是,将军不按兵法来打仗,居然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实在是令人看不懂啊!”

“我哪里没按兵法打仗了?如果我不按兵法行军,我们能打胜仗吗?”韩信反驳道。

“兵法上说,布阵要右靠山陵,左临水泽。将军这次令我们背水垒营列阵,这叫依照兵法吗?还有,您怎么知道我们就一定能赢?”众将道。

听完大家的疑问后,韩信笑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向众人解释道,“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我们不能死背书,傻读书。如何把兵法灵活地运用到实战中来,才是身为将领必备的素质,才是取胜的关键。

“另外,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兵马只有这么多,只有把队伍置于绝境,让每个人都知道后退无路,只能勇往直前时,才能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如果不这样背水作战,想必你们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吧。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争中常规为正,变化为奇,防守为正,突袭为奇。我派两千骑兵预伏于赵营四周,这便是奇兵;而主力背水布阵防守,便是正兵。这两者配合起来就叫奇正相合。先正面进攻,再佯装战败背水防守,这就是‘以正合’;而预伏的两千骑兵偷袭赵营,插上红旗,扰乱敌心,迷惑敌军,大破敌阵,这便是‘以奇胜’。”

韩信解释完毕,众人只有叹服的份儿了。

这时的韩信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马上出台了一条奖赏令:凡有活捉广武君李左车者,赏千金。

事实证明,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很快,李左车就被人擒住,送到了韩信跟前。

当捆得严严实实的李左车被带上来时,韩信迅速下座替他松了绑,诚恳地请他上坐,热情地献上茶后,这才开始说一些“久仰久仰”之类的客套话。

当然,韩信这样“卑躬屈膝”地对待一个阶下囚是有目的的。他有问题要向李左车请教。

“请问先生,我下一步该如何北攻燕,东伐齐呢?”

“败军之将不言勇,亡国大夫不图存。我现在就是败军之将,怎么可以参与谋划这么大的事呢?”

对此,韩信马上讲了古代百里奚的故事。战国时的百里奚在做大夫时,虞国灭亡了,于是他只好去了秦国做相,结果却辅佐秦国强大了起来,称霸诸侯。

韩信是借用这个典故,向李左车表明,赵军之所以会吃败仗,并不是因为自己比他强,而是因为代王陈余不听他的计谋。如果陈余采用他的计谋,现在身为阶下囚的人便是韩信了。

眼看韩信如此礼贤下士,李左车在感动之余,也献出了自己的计策。

“现在将军接连打了安邑、井陉两场胜仗,成功灭掉了魏国,俘虏魏王,亡了赵国,斩杀陈余,您现在四海名扬。但是,接连征战,您手下的士兵已经超负荷运转了,现在肯定十分疲劳,急需休息。一支疲劳之师只怕很难攻下燕国和齐国。一旦和他们耗下去,最终得利的是以逸待劳的楚国啊!”

韩信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李左车继续说道,“您现在需要把自己连胜带来的冲击优势发挥出来,给对手施以强大的压力,让他们心理崩溃,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您现在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虚张声势地挥兵向北,做出全力攻打燕国的样子。二是派人以您的名义写一封书信交给燕王,劝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燕王一害怕,肯定投降,再派人告诉齐国,齐王一害怕,肯定也投降。这样一来,燕齐两国就能被完全平定了。先礼后兵,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信忍不住赞叹道。

后来,果然不出李左车所料,汉军大造声势后,在形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燕王臧荼最终选择了投降汉王。

自此,天下几大对刘邦不服的诸侯国都被刘邦搞定了。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归降刘邦,魏王魏豹成了阶下囚,赵王赵歇被处死了。除了三个反复无常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项羽外,刘邦与项羽在这一系列的人才拉锯战中已然大获全胜。

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大部分英豪都在为选边站队而苦恼。这其中既不乏安于现状者、骄傲自满者,也不乏思考者、绝地反击者。人在征途的项羽显然属于前者,而人在囧途的刘邦则属于后者。

很快,项羽在彭城之战大胜的成果就被消耗殆尽,形势于他而言急转直下;而刘邦失利之后的阴影很快消去,已然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