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08

第8章 横空出世的对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杂篇·外物》

灭掉了栗妃和太子刘荣,王娡在这场后宫争夺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她和儿子刘彻登上皇后和太子的宝座看似已是指日可待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一个强大的对手倒下了,并不代表就没有其他对手了。

这时,一个人上京觐见景帝,目标直指太子之位。景帝一看来人,脸上煞白如纸,心里叹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

这个令景帝脸色骤变的人正是他的弟弟梁王刘武。刘武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是因为他有护国之功。

功劳从何而来?这得从景帝继位之初的一场政治风暴——吴楚七国叛乱讲起。七国叛乱缘起景帝最宠爱的大臣晁错出台的“削藩策”。

晁错是汉景帝的谋士。早在汉文帝时,匈奴人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弄得当时以和为贵的汉文帝大为头疼。正在施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与匈奴大动干戈,再起祸端。但是,如果总是忍气吞声,边境又会乱成一锅粥,无法收拾。

在这种“战也不行,不战也不行”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太子谋士的晁错站了出来,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照着他的建议去做,果然,边境问题得到了很大改观。

景帝上任后,晁错由汉文帝时的中大夫一跃成为内史(掌民政之官)。他为人刚正,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政策。他在景帝面前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景帝对他一直言听计从。

一天,晁错上报的奏章中出现了“削藩策”三个大字。这一政策直指吴王。那么,这个吴王又是何许人也呢?

大汉朝从高祖刘邦建国时起,便开始分封诸侯王国。到汉景帝时,全国分封的诸侯王国共有二十多个,而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吴国。

吴国的国王刘濞非等闲之辈。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大汉刚立国时,刘邦封刘仲为代王。后来,匈奴进攻代国,软弱无能的刘仲吓得屁滚尿流,来了个“弃国而逃”,一时成了天下闻名的“刘跑跑”。对此,刘邦大为恼火,认为二哥丢了他刘氏的脸,于是废其王位,降为合阳侯。

再后来,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带兵亲征,刘仲刚满二十岁的儿子刘濞为了替父亲立功赎罪,主动请缨随刘邦出征。在征战过程中,刘濞一马当先,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此,刘邦大为赞赏,封刘濞为吴王,让他管辖沿海富裕的三郡五十三城。

刘邦刚把王印交给刘濞就后悔了,因为京城中一位有名的相士说了这样一句话:“刘濞后脑有反骨,日后必反。”

对此,刘邦又惊又骇。他想收回封给刘濞的王印,但君无戏言,封出的王就如泼出去的水,不能随便收回。再说刘濞不但无过,而且还有功,仅仅因为相士的一句话就撤他的职也不妥。

暂时不好来硬的,刘邦只好来软的。一次,刘濞来京城朝觐,刘邦对他表现得很亲昵,一方面好酒好菜招待着,一方面嘘寒问暖。

正在刘濞感动得一塌糊涂时,刘邦不失时机地“亮剑”了。他拍着刘濞的肩膀,喃喃地说:“乱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忧我心者,他日之日不可争。”

刘濞一听很惊愕,头摇得像拨浪鼓,明确表示自己听不懂。刘邦也不再转弯抹角,直言不讳道:“有谶语说,汉五十年东南方向有叛乱者,不知道会不会与你有关啊。”

刘濞一听,一边跪地磕头,一边发誓:“臣虽肝脑涂地,亦不能报答您的恩情。臣万死不辞,亦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举。”

刘邦一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亲不亲,一家人,骨肉相连,血脉相连,他想刘濞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会做出逆事。

然而,刘邦虽然棋高一着,但他不会料到自己还是百密一疏,被刘濞的一面之词所惑,忘了誓言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忘了流言也有成真的时候。

刘邦在世时,刘濞不敢轻举妄动。刘邦死后,刘濞开始有所作为了。

都说饱暖思淫欲,已富甲一方的刘濞不但思淫欲,而且还思权欲,他已不满足仅在一方为王了。加之他儿子刘贤入京朝见时,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因为“赛棋”(一种智力游戏)发生了争执。争执到最后双方都骑虎难下。恼怒之下,刘启拿起棋盘对准刘贤的头就是一招“泰山压顶”,刘贤倒下后就没有再站起来。

对儿子的死,刘濞很生气,从此他再也没有入京,吴国和中央朝廷的关系也进入了长久的“冷战”阶段。刘濞开始大规模铸钱、煮盐和养兵。前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后者是自卫的需要。

汉景帝上任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冤有头债有主,刘濞心中的疙瘩如蚕蛹吐丝般越结越大。

对此,晁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站出来,上奏景帝道:“若再放任刘濞等诸侯王这样下去,各诸侯国的实力将越来越强,如此割据一方,大有分裂国家的迹象,只有削夺他们的封地,才能维护朝廷的统治。”

景帝早已对刘濞长年累月的“因病不能上京朝觐”的借口深感不满了,此时晁错的提议正合他意。但是,削藩是大事,他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马上召集朝中重臣前来商议。

当景帝询问众臣的意见时,众人的嘴巴都像贴了膏药似的,没有一人敢吭声。如此冷场让景帝有点难堪。

良久,晁错正想说大家既然不反对那就是默认来圆场时,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英气逼人,正是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亲侄子,虽说此时他还是个詹事的小官,但因为有“政治背景”,所以他的话自然很有分量了。众人屏气凝神,准备听听窦婴的高见,但窦婴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臣认为这样削藩有所不妥。”

说完这句话,窦婴再无多言。众人伸长了脖子张大了嘴等了半天,也不见下文。但是,就是这样淡淡的一句话,却告诉众人一个事实,那就是皇太后的亲侄子反对削藩。

晁错虽然有景帝的恩宠,但面对背景非同一般的窦婴,他却不敢贸然力争。结果可想而知,因为窦婴这句无头无尾的话,削藩一事就此打住。

削藩的计划虽然暂时被搁浅,但想干一番大事业、轰轰烈烈过一生的晁错并没有灰心,相反,他时刻准备着。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不久,晁错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