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66

第66章 卫氏朝鲜起风云

汉武帝在北、南、西部都进行了赤裸裸的武力征讨,当真是剑锋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他极富野心,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的终极目标是四海臣服,唯我独尊。

在这个时候,东边的朝鲜因为不安分,又成了汉武帝的眼中钉。

根据朝鲜《太原鲜于氏世谱》记载,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公元前194年,他在王险(今朝鲜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氏朝鲜”。

汉惠帝(吕后专政)时期,辽东郡太守奉吕后之命,与卫满达成求和协约,朝鲜成了汉朝“倒贴”(付年薪)的附属国。

卫满以称臣的名义得到的实惠是看得见的。他依靠强大的汉朝的支持,先后把四周的真番、临屯等小国都征服了,国土面积比以前扩张了许多。

到汉武帝即位时,卫氏朝鲜已传到了第三世卫右渠的手上。这时的朝鲜国土面积虽然没有增加多少(三面环海,也增加不了什么),但经济却飞速发展着。

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卫右渠的胆子大了,野心足了,想摆脱汉朝的束缚了。为此,聪明的卫右渠采取了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单方毁约。他把协约撕个稀巴烂,什么白纸黑字,祖先们签的事儿也能算数吗?

第二步:拒不朝觐。每年按时以外臣之礼去长安朝觐,那已经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事了。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要想我堂堂一方之王跪拜在你汉朝天子脚下,两个字:没门!

第三步:广招义士。经济强了,本钱足了,武力也得到加强了。卫右渠广招天下豪俊,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他甚至为汉朝的一些亡命之徒提供了条件和待遇不菲的收容所。

第四步:谢绝路过。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叫辰国的小国想和汉朝友好,但去长安必须过朝鲜境内。于是,辰国国王不断点头哈腰地说:“借光,借光,路过,路过。”结果都遭到了卫右渠的严词拒绝:“不借,不借,绕道,绕道。”绕到哪里去?还不是绕回本国!辰国国王只能“望汉兴叹”了。

卫右渠实行“四步走”战略后,汉武帝很生气,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认为这是对汉朝的极大侮辱和蔑视。

当然,动武前,汉武帝还是先礼后兵,派人到朝鲜和卫右渠进行和平谈判。按照汉武帝的意思,谈得拢最好,谈不拢再打也不迟。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涉何作为和平大使,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到王险城和卫右渠进行双边紧急会晤。

谈判一开始,涉何的心就掉进了冰窟窿里,由火热变得冰冷。他原本以为挟汉朝令四海臣服之威,自己到王险城只是做一次免费旅游罢了,搞定卫右渠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涉何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谈判,卫右渠根本就不接招。你说东,他说西;你扯南,他扯北;你软,他硬;你硬,他更硬。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接连几天都这样,涉何终于明白,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与其在这里浪费口水做无用功,不如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涉何走的时候,卫右渠没有挽留,只是派了一个裨王相送。这个裨王送了一程又一程,大有把涉何亲自送到长安之势。当涉何说请回时,裨王答道:“山野之地,不说流匪强盗,单是猛虎野兽就足以吃人不吐骨头。不把你送出国去,我放心不下啊!”

涉何是明白人,知道裨王名为相送,实为监督,他选择了沉默。“回去如何向汉武帝交代?”涉何心里开始琢磨复命的事,心情很是郁闷。

“怎么遇到这样一个闷骚男啊!”裨王眼看涉何对自己的热情相送不理不睬,倒也显得很配合,不再多说一句话。两人一路无语,大有将沉默进行到底之势。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涉何终于还是选择了爆发,他爆发的地点在水。水是两国的交界地,涉何在此做出这样的选择应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过了河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裨王眼看就要到汉朝的边境了,卫右渠交代的任务完成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教条似的吟了几句老掉牙的告别话。然而,他正要准备华丽地转身打道回府时,突然一阵钻心的痛楚袭遍了全身,接着便是满天的血光笼罩开来……

涉何割下裨王的人头,这下可以去复命了:朝鲜不愿归附我汉朝,我已斩杀了他们的名将。

听到朝鲜不愿归附的消息,汉武帝满脸阴霾,随后听说涉何竟然在朝鲜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斩杀了朝鲜名将,脸色马上由阴转晴。随后连调查取证之类的过程都免了,直接对功臣涉何进行了嘉奖,直接升他为辽东都尉,负责那里的军事和防务。

汉武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让你涉何当边防总司令,让你去守边疆。

然而,涉何不会知道,自从他离开长安去辽东上任的那一刻起,已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了。

裨王死了,卫右渠很生气。原因是在他的地盘居然被名不见经传的“外来客”杀了自己的人。为了挽回面子,他决定报复。

冤有头,债有主。就在他苦于寻找涉何不得时,涉何却主动送上门来了。面对这个近在咫尺、新上任的辽东都尉,卫右渠很给面子。人家刚上任不久,他就派人火急火燎地去表示了“欢迎”。

半夜时分,涉何睡眼惺忪,但还是接待了这一批不速之客。只是当他脖子突然感觉到一种死亡的冰凉时,才知道半夜三更的客人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这时候草率接待客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头。

涉何死了,汉武帝很生气,他也决定报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愈兴之兵,何患无由?涉何的死正好让汉武帝找到了出兵的理由,他不再走偷偷摸摸的路线了,而是决定光明正大地对朝鲜动武。

于是,一支由犯人、死囚为主的东征军马上成立了。汉武帝的用意很明显:让这些人戴罪立功。

接着,两名统军的将领也浮出了水面。一位是平定南越劳苦功高的楼船将军杨仆,另一位是后起之秀左将军荀彘。两人分海陆两路进军,目标直指朝鲜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王险。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话果然不错,杨仆率舟师七千人,直接穿越广阔的海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王险城下,真如天兵下凡一般。

但卫右渠也不是吃素的,他敢和汉朝翻脸,自然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因此,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汉军,卫右渠没有惊慌,也没有畏惧。他早已在要塞之处做好了防御工作。眼看杨仆只有区区数千兵马,卫右渠就趁他们刚上陆,立足未稳之际,发动了猛攻。

杨仆所带大军以前到哪里都是他们打别人,别人只有防守挨打的份儿,哪里料到卫右渠吃了豹子胆,敢先下手为强,结果猝不及防,兵败如山倒。幸亏附近的崇山峻岭成了他们天然的逃难之处,才没落得全军覆灭的凄惨下场。

与水军的出师不利相比,另一队走陆路的汉军情况也不容乐观。荀彘率大军才出了辽东,在渡水时就遇到了朝鲜人的顽强抵抗,导致汉军寸步难行。

汉武帝原本以为水陆并进,拿下朝鲜只是“弹指一挥间”,哪里料到朝鲜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在水陆两军皆受挫的情况下,汉武帝决定再谈判,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所谓软硬结合。

事实证明,卫右渠就是卫右渠,既然敢公开闹“独立”,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软硬皆吃。你来硬的,我奉陪,你想来软的,我还是奉陪。谈就谈,没什么大不了,在我的地盘,谁怕谁啊?

卫右渠嘴里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当汉朝的第二位和平大使卫山抵达王险时,他却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强颜欢笑,热烈欢迎,盛情招待。

客套过后,正式开谈。也许都是姓“卫”的缘故,会谈一开始,卫右渠就对卫山许下了承诺:我愿意归附汉朝。

卫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来时他还以为这个卫右渠难以搞定,路上还不时瞄几眼随身所带的《演讲与口才》,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了无用功了,根本就用不着。

卫山把卫右渠忽悠的话当真了,于是请卫右渠和他一起去长安见汉武帝。卫右渠自然不会自投虎口了。可是话又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难以圆场了。于是,他派太子和卫山一起去面见汉武帝。

太子乃是千金之躯,卫右渠又以防卫为借口,派了一万多人相随。卫山见太子相随的人这么多,就说太子一个人去就足够了。

卫右渠解释道:“我派太子带一万人马去长安,这不正可以显示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吗?”

卫山无奈,只得应允。但是,当卫山和朝鲜太子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刚到水,还没进汉朝的边境时,问题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