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57

第57章 自古边功缘底事

李广利率大军出征时,正值深秋收获的季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关东发生了罕见的大蝗灾。集结到敦煌的大军没有得到充足的粮草,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程,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

由于缺少军粮,汉军只能沿途向西域各国筹集。筹集,说得好听点是借,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强索。但凡拒绝交粮的,一律视为大宛的盟国,李广利将率军破其城,灭其族。

拒不交粮的,能攻下来就有饭吃,攻不下来就没有饭吃。汉军又不愿过多地被这些小国牵绊,所以粮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如此走走停停,李广利率兵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时节。由于水土不服,粮食缺乏,汉朝大军一路跋涉到大漠荒滩时,饿死、病死、被沙漠吞没的人不计其数,两万大军损失了一大半,马匹也伤亡殆尽。士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像从地狱里逃出来一般,但他们总算看到了大宛的都城。

郁成王杀了大汉特使后,早已做好了迎接汉军报复的准备。此时面对阵容不整的汉军,他立即下令开打。

然而,仗才刚打起来,郁成王就后悔了。他没想到,这一群貌似叫花子的军队,居然比他们这些养精蓄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军队更勇猛、更强悍。他哪里想到,汉军此时身无立足之地,又没有粮食吃,不拼命拿下郁成城就没有活路了。

最后,郁成军怕了这一群不要命的叫花子,丢盔弃甲地躲进了城里。

汉军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对郁成城进行了围攻。面对汉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面对这一群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的拼命三郎,面对震耳欲聋的劝降声,已陷入十面埋伏的郁成王几乎绝望了。他想逃跑没门,想自杀又没有这个勇气,想投降又没有这个胆量。

正当他想来想去时,汉军却突然不攻自乱了。郁成王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才发现大宛骑兵在国王毋寡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杀来了。汉军本来孤注一掷地围城就是为了赌一把,赌在大宛军队来之前能拿下郁成城,拥有一块立足之地,然后与大宛对抗就有资本了。

然而,毋寡的及时到来让汉军的宏愿刹那间灰飞烟灭,腹背受敌的汉军只能溃逃。于是,当李广利逃回敦煌时差不多已成了光杆司令,去时浩浩荡荡数万人,此时只剩下数千人了。看样子这仗是没法打了,只能先班师回朝再说。班师之前,李广利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说明了撤兵的理由。

接到信笺,汉武帝怒发冲冠,马上回了这样一道命令:“凡擅自入关者杀无赦。”

接到命令,李广利冷汗直流,马上在玉门关驻扎下来。如今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只能先停下来观望。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那就是浞野侯赵破奴率领的两万北伐军被匈奴大军来了个“十面埋伏”,结果一败涂地。朝中大臣们纷纷站出来替汉武帝分忧,提出了准许李广利撤军,一心一意对付匈奴的建议。

这一次,汉武帝再次发挥他独裁的作风,力排众议道:“士可杀不可辱,不征服大宛,如何征服西域?不征服西域,如何彻底征服匈奴?”

接下来,汉武帝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将主张停止西征大宛的邓光等大臣入狱、降职、停薪留职,以彻底刹住停战的舆论之风。

第二件事,把狱中的囚犯放出来,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品行恶劣的地痞流氓,让他们支援李广利。

仅仅一年光景,李广利又变成了“富裕将军”,拥有财富如下:六万大军,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数以万计的民夫,五十个校尉,若干名水利专家。

事实证明,汉武帝这些准备没有白费,为第二次出征大宛的胜利加上了重要的砝码。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夏天,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此时已是今非昔比了,十多万大军,数万运送辎重的民夫,浩浩荡荡地在沙漠中行进,好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当然,李广利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不再走楼兰这条老路了,而是绕道盐泽以北,来了个迂回战术,本意是打大宛一个措手不及。这次汉军西征声势浩大,沿途各小国无不臣服,纷纷打开城门,打出“西域欢迎您”之类的标语,把汉军迎进城里,免费提供食宿,各项娱乐活动一个也不少。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不识时务的小国,非但没有为汉军的到来开绿灯,而且还大放侮辱之辞。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轮台国便是这样一只很不识时务的出头鸟。李广利一听小小的轮台竟敢公然跟汉军作对,心中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下令血洗轮台。

于是,轮台国数万人口被屠戮殆尽。对于急着去找大宛复仇的他来说,任何小国的不敬都令他无法容忍。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血洗轮台,也是为了杀鸡儆猴,汉军想早点到达大宛,与沿途各小国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果然,血洗轮台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沿途各国传开来,各国无不又惊又恐,没有哪个小国再敢怠慢汉军。汉军一路顺风顺水,很快直抵郁成城下。

然而,期待复仇的李广利在这里并没有迎来他期待中的恶战。因为这郁成也和沿途其他各国一样城门大开,大有恭迎汉军到来之意。李广利这次没有直接进城,为了防止敌人的“空城计”,他特派了十多个探子去城里探听虚实。不到一盏茶的工夫,探子回报,这郁成的确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空城。

原来,郁成王得知汉军前来,早已率领部族逃离家园,迁往大宛了。李广利这次没有进城,而是放了一把愤怒的火,把郁成城烧了个灰飞烟灭。然后,他大手一挥,带领大军马不停蹄地朝大宛都城进军。

大宛被围得水泄不通,蜂拥而来的汉军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汉军每天从朝至暮,四面不断地攻城,冲击各个城门。城外的壕沟几乎塞满了汉军的尸体,城内的大宛人也已经筋疲力尽,他们无论男女老少全上了城头奋战。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唯有坚守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个强攻,一个死守,如此相持了数日,李广利朝那几个水利专家发话了:“该你们上了。”

水利专家可不是吃素的,经过他们细致的查找和努力,终于找出了大宛城的水道。大宛城内没有水井,吃水全靠从外面引河水。虽然开战前大宛人对水道做了巧妙的隐蔽,但还是逃不出水利专家的火眼金睛。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汉军悄悄地切断了大宛城的水源。

行军打仗有两个必备要素:粮食和饮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困守城内的人来说,缺水比缺粮更要命。大宛的王公贵族们首先坚持不住了,他们秘密找到李广利要求谈判,表示只要汉军退兵,他们愿意献出汗血宝马。李广利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必须先处死大宛国国王和郁成国国王。

大宛的王公贵族们为了自己活命,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李广利的条件。牺牲两个人,成全所有人,毋寡、郁成王,对不起了,为了大宛的美好明天,只好委屈你们两个了。

第二天,毋寡和郁成王就被绑到了汉营,汉军在大宛城下将两人斩首。接着,李广利立了一个一向“亲汉”的大宛贵族昩蔡为大宛新国王,傀儡新国王昩蔡此后对大汉毕恭毕敬,后来死于国内政变,这是后话。

而李广利实现了完美的复仇后,便开始选马了。他精挑细选,左挑右选,挑选出几千匹汗血宝马,最后以胜利者的高姿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回乡之路。

汉朝对大宛的战争前后两次,历经四年。第二战过后,汉朝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点,几十年内西域诸国都不敢妄动。后世班超等出使西域,几个人、几匹马就能降伏一个国家,甚至汉朝的使节可以随时废立其国君,调发几国军队攻打敌对国。

汉武帝见汉军打败大宛,夺回了汗血宝马,心中怎一个喜字了得,马上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封赏。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随之出征的大将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封赏,被封诸侯相、郡守、两千石级的官吏一百多人,一千石的官员一千多人,其余自愿出征的将士都得到了官爵和赏赐,所有的囚犯都无罪释放,恢复自由身,并且赏赐四万钱。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

第二件事,吟诗。

汉武帝亲自撰写了《西极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然而,汉武帝不会料到,就是这首诗,引发了他手下两大权臣之间的争斗,丞相公孙弘上演了对汲黯的第二轮攻击。

原来,汲黯听闻汉武帝的大作后,本着忠告的态度,马上向汉武帝说了这样一番话:“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意思就是说,自古王者写诗歌,上要继承祖业,下要感化百姓。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马,就要作歌,还要把它作为祭祀先祖的歌,这是跟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毫不相干的事,九泉之下的先帝和天下百姓怎么能领悟到这歌词的含义,怎么能引起共鸣,怎么能恩泽惠及天下呢?

汉武帝兴致勃勃地作诗,结果被汲黯这当头冷水一浇,顿时兴致全无,选择了默然不说。

正在一边察言观色的公孙弘没有放过这样绝佳的一举击溃汲黯的机会,马上站出来,说道:“汲黯诽谤圣朝,当族。”

“当族”的意思就是说罪当灭族。公孙弘果然有备而来,一出手就要政敌汲黯的命,而且要他全家的命。这一招无中生有的落井下石之举确实了得,凶、残、狠。

好在汉武帝对公孙弘的挑拨无动于衷,继续选择了黯然不说,展示出了自己大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