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49

第49章 “良人三策”遭忌恨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举世无双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千古传诵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史学家司马迁,还有为数众多的谋臣策士。在这璀璨的人物星群中,主父偃以其非凡的见识、笔锋犀利的文章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他的仕途之路和公孙弘一样,也属于坎坷、曲折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成长史:广集学,高攀友,缓步行。

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晚年学《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其思想与学术比较驳杂,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门派——杂学派。是为“广集学”。

主父偃初出茅庐,闯荡江湖时,曾在故乡齐国广泛结交各个学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物,意图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为自己的仕途铺路。然而,他不会料到,他这样“高攀”的结果却出乎自己的意料,他不仅没能得到别人的赏识,还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是为“高攀友”。

主父偃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为家境贫寒,又无人借贷,为了生活和发展,主父偃遂“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可结果同样是“莫能厚,客甚困”。是为“缓步行”。

这段惨痛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在诸侯国中很难找到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只有京师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来到长安寻求发展。他一到这里,马上做了两大举措,学东方朔来了两次毛遂自荐。

主父偃第一次毛遂自荐的对象是卫青。主父偃用糖衣炮弹攻心,卫青虽然不是见钱眼开之辈,但却被主父偃的诚心所打动,于是极力向汉武帝推荐他。然而,当时的卫青自己还处于“发迹”阶段,远没有达到大红大紫,因此,汉武帝漠视了他的推荐。主父偃的第一次毛遂自荐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主父偃第二次毛遂自荐的对象是汉武帝。眼看“曲线自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主父偃所带的盘缠也要消耗殆尽了。他走投无路之下,决定冒险一搏——上书汉武帝。

庆幸的是,汉武帝亲自阅览了他的上书,文笔洋洋洒洒,论证引经据典。据史书记载,主父偃的上书中“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大概因为上书的内容涉及不少当时的热点问题,从历史到现实,条分缕析,极力论证攻伐匈奴乃得不偿失之举;可能是主父偃将反对的道理讲得比较充分,有助于汉武帝全面思考;也可能是某些观点和言辞深深打动了汉武帝;抑或是汉武帝被他的才华和雄辩所折服,总之,汉武帝非但丝毫未怪罪于他,反而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致“朝奏,暮召入见”,即奏疏上午递进去,下午汉武帝就召见了主父偃。

这一次,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主父偃。一同被召见的还有一起上书的徐乐和严安。汉武帝竟有点兴奋地说道:“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就是成语“相见恨晚”的由来。

最后,这三人都被拜为郎中(皇帝的低级近侍)。是金子总会发光,主父偃终于得到机会一展才华,终于可以发光了。随后,他又进行了多次毛遂自荐——“数上书言上”。汉武帝特别欣赏他能主动出谋划策,于是接连拔擢他为谒者(皇帝的低级顾问)、中郎(皇帝的中级近侍)、中大夫(皇帝的中级顾问)。一年之内,主父偃四次升官,最终顺利地进入了汉武帝的中枢——内朝。

主父偃一年之内“连升四级”,成为朝中年度进步最快的“新人王”,令群臣侧目和咂舌。由于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主父偃积蓄许久、被压抑许久的主张终于得到全面释放,上书言事更加积极主动。

归纳起来,主父偃的出谋划策中,有著名的“良人三策”。但正是这良人三策的出台,使他成了一位朝中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个人便是公孙弘。下面,我们就来看个中曲直吧。

首先,来看主父偃“良人三策”中的第一良策:迁徙“郡国豪强”。

主父偃提出迁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内实京师,外削奸猾,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

茂陵是汉武帝上台后就开始为自己修建的一条生后路。这座大型陵墓的修建直到汉武帝死时才宣告结束。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唯秦始皇的骊山陵墓可以相媲美。但是,修建之初,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太发达,是全国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汉武帝把自己的陵墓选在这块风水宝地后,便一心一意想把茂陵地区建设成一座“小香港”似的城市。主父偃的建议正和汉武帝对茂陵进行“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于是,主父偃的建议一出,汉武帝便下了一道诏书,各郡各户,凡个人私有财产达到三百万以上的“富翁”,限期搬到茂陵,留头不留家,留家不留头。

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汉武帝在茂陵建自己的陵墓,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富豪们举家千里大迁徙地奔向荒凉陌生的茂陵。这么一折腾,自然有很多人心里不乐意了,但大多数富豪都敢怒不敢言,毕竟谁都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众人都不敢,但有一个人却例外。这个人的名字叫郭解。

郭解,河内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人,他家世代都是大地主,有钱有势,人称“关东大侠”,是方圆数百里有名的重量级人物。他家里的钱据说可以用屋来堆,手中的权势也不容小视,据说跟卫青“交往甚密”。

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南,突然要搬到茂陵去,郭解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他便找到卫青,求卫青帮他说说情。

卫青是个讲义气的人,他马上向汉武帝上演攻心术,说郭解家里很穷,不具备搬迁条件,请求留在本地。

汉武帝不是能轻易糊弄的主子。他听了卫青的话后,幽幽地反问了一句:“能请得大将军为他说话的人,难道会是贫穷寒酸之辈、碌碌无为之徒吗?”

就这样,卫青的求情失败后,郭解一千个不心甘、一万个不乐意地上路了。到了茂陵,也不知是出于对上级政策的不满,还是为了打击报复,总之郭解摇身一变,由富翁变成了黑帮老大,把“为富不仁”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鉴于搬迁到茂陵的都是“大腕”级别的人物,再加上又是汉武帝直接管辖的“直治区”,郭解纵有三头六臂也没敢造次。他敢造次的地方是他的老家轵县。

郭解虽然人搬到了茂陵,但他手下的人却在轵县。于是,郭解“身在茂陵,心在轵县”,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投机倒把,可谓无所为不为,无恶不作。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纵使天高皇帝远,汉武帝也听到了郭解的那些龌龊事。他马上给当地政府下达了严查令,当地政府也很快上报了严查结果——郭解没有犯罪。

连郭解的“父母官”都说他无罪,是个好人,汉武帝也无话可说了,只好把目光从郭解身上转移开了。

事情到这里,眼看没有什么波澜可言了,汉武帝在长安做他的大汉皇帝,郭解在轵县做他的“土皇帝”,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但是,嚣张的郭解不会想到,他的一次无意之举,却使得自己的“井水”犯了汉武帝的“河水”,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事情的起因是郭解无意中杀了一个人。如果在平时,他这个土皇帝草菅一条人命那是连眼都不眨一下的小事,但这一次却是例外,他杀死的是一个儒生。汉武帝重用的主父偃、公孙弘等人都是儒生出生,所以说此时的儒生都是汉武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他的“自己人”。都说打狗得看主人,郭解这一次无疑只看到了“狗”,却没看清狗背后的“主人”。

太岁爷头上动了土,汉武帝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再次对当地政府下达了严查令。汉武帝满以为这次县令一定不敢徇私舞弊,一定会秉公办事,给出一个满意答卷。然而,结果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县令还是老调重弹:郭解没有罪。

这明摆了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忽悠了一次还不够,这第二次忽悠终于引来了焚身之火。

这时,丞相公孙弘站出来了,他已对汉武帝心里的想法了然于胸,于是主动请缨去轵县调查这件事。

丞相愿意亲自出马,汉武帝当然愿意了。不久,公孙弘回来了,把搜集到的一大堆郭解的罪状交给了汉武帝。随后的事已无悬念可言,郭解不但死有余辜,还被株连九族。

整个“大迁移”的计谋是主父偃提出的,而平息“内贼”却是公孙弘干的。因此,这一次可以算作两人的亲密合作,姑且把他们这时候的关系美其名曰为“蜜月期”吧。

其次,来看主父偃“良人三策”中的第二策:提出在新夺取的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

前面已经说过,当卫青收复河套地区后,主父偃立马向汉武帝提出修建朔方郡的建议。通过在河套地区修建城墙,扩河捞淤,设置郡县,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武帝很欣赏,于是马上就此进行朝议。

但是,主父偃的提议却招致一片反对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孙弘,理由很简单,这是劳民伤财之举。于是,两人在朝堂之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主父偃和公孙弘都是才学渊博之人,口若悬河之辈。这番辩论你来我往,数回合也没能分出高下。最终,汉武帝叫停了这场辩论赛,单方面宣布主父偃获胜,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主父偃着实风风光光了一回,因为他战胜了朝中牛得不能再牛的“牛魔王”公孙弘。

公孙弘着实灰头土脸了一把,因为他败给了朝中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字辈”主父偃。

睚眦必报的公孙弘从此怀恨在心,两人的关系也急转直下,一举撕破了脸。我们姑且把他们这个时候的关系称为“磨合期”吧。

最后,来看主父偃“良人三策”中的第三策:推恩令。

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分,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可以说主父偃的“推恩令”和晁错当年的“削藩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晃错当年因为“削藩”削出了个七国叛乱,而主父偃“推恩”则推出了个“二王之乱”(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来。这是后话,这里先卖个关子,按下不表。

推恩令得到了众多诸侯子弟的响应和拥护,因为他们有利可图,可以因此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封地。但是,朝中有一个人却对此极为反感加极力反对,这个人便是公孙弘。这件事他不但无利可图,还让主父偃一个人大红特红,大火特火了一把。主父偃这一主张把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想不红,想不火也不行啊!

忌妒是一把双刃剑,公孙弘却宁愿冒着伤及自己的危险来挥出这把剑。因为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已经视主父偃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公孙弘不愧为政治老狐狸,他把目标瞄准主父偃后,并没有急着下手,而是不动声色,默默地等待。终于,他等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