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509200000067

第67章 内力大比拼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要想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刘秀还有一步要走,最为关键的一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一步,那就是啃下盘踞在巴蜀地带的最硬的一块骨头,消灭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劲敌——公孙述。

“望蜀”之战,比的是内力,比的是潜力,比的是定力,比的是实力,比的是修为,注定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注定是一场最精彩、最壮烈的终极对决。刘秀和公孙述的大决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越时空的“口水战”。

“口水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不动手。

“口水战”的焦点:谁是正统皇帝之争。

“口水战”的亮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口水战”的盲点:喷死人不偿命。

“口水战”的精点: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谁。

“口水战”的观点:五德论、谶纬、符命、瑞应。

前面已经说了,刘秀以图谶说称帝。他和大哥一起在南阳起后时,便是在“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条谶言上大做文章,从而以“君权神授”这个正统观念来笼络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后来刘秀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后,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又是凭着《赤伏符》的“受命之符”为由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从而开始了一统天下之旅。

公孙述也以图谶说称帝。他同样是一个善于玩弄谶纬的割据者、独裁者。史称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

一是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

二是引《录运法》“废昌帝,立公孙”和《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种种高深莫测的话来说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之类。

三是引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

四是自称手纹有奇特之处,以及得龙兴之瑞云云。

总而言之,公孙述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刘秀是“草莽龙蛇”,不符合也不适合当皇帝;他才是“真龙天子”,理应为九五之尊、天下至尊。

公孙述把他潜心研究出来的理论,经过精心加工包装后,印成宣传资料,向中原地区进行公开免费发行,结果效果明显,达到了“感动众心”的目的。

面对公孙述的先发制人,刘秀以不变应万变,马上上演后发制人。他主要运用了两招致敌的政策。

一是借力打力。他在公开场合对公孙述的谬论进行了“答辩”。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反驳。

反驳一,图谶里说的“公孙”,是指汉宣帝,难道你不知道吗?

反驳二,代汉的人姓当涂名高,难道你就是当涂高吗?

反驳三,用掌纹为祥瑞,王莽就是前车之鉴,这个值得你效仿吗?

第二层意思:忠告。

忠告一,你不是我的乱臣贼子,仓促之间误入歧途而想当君主,这个情有可原,只要你幡然醒悟,及时悬崖勒马来得及。

忠告二,你自己年事已高,老婆孩子都弱小,你应该未雨绸缪,早点确定今后的大计,这样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忠告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当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好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坐稳皇帝宝座的。你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刘秀的反驳辩文公开发出去后,公孙述对此三缄其口。且不管他是不是沉默是金,刘秀靠这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显然是达到了。

二是借题发挥。

公孙述杜撰出这些东西来,刘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马上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杜撰出一些经典的谶语来。史书有这样的记载:“是时,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称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

这段话表白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公孙述废除原通行的铜钱,设置铁官新铸钱,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说明公孙述货币战争是失败的,他的改革创新、强国富民的想法落空了。

第二层意思:以“黄”喻王莽,“白”喻公孙述,陈述公孙述是在赴王莽的后尘,重走王莽当年的不归路,

第三层意思:以“窃言”代表传播之人,以“五铢”代表刘汉,说明天下归根结底还是要归顺于刘氏的。

总而言之,刘秀和公孙述这场“口水战”和“舆论战”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结果自然是难分伯仲。

第二阶段:超越国界的“境外战”。

“境外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亦动手。

“境外战”的焦点: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

“境外战”的亮点: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境外战”的盲点:玩死人不偿命。

“境外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谁也别想多得。

“境外战”的观点:支援、配合、帮助。

在“口水战”没分出胜负的两人,没有把全部精力白白费浪掉,而是马上进行了隔山打牛般的“境外战”——通过第三国进行军事力量对比和交锋。

这个第三国自然是隗嚣所在的陇地了。刘秀全力进攻隗嚣时,公孙述自然不会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和隗嚣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个不存在了,另一个也不能独自存活,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唇亡齿寒。

然而,最终阻止公孙述放手一搏,大张旗鼓地进行境外战的不是刘秀,而是自己手下的众臣。因为他手下很快出现了两派:一是主战派,二是厌战派。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荆邯、延岑、田戎。

主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坐以待毙,与其坐井观天,不如放手一搏——自强。

主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抵不过一个“理”字。

厌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柱和公孙光(公孙述的弟弟)。

厌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鸡蛋碰石头,与其决胜负于一举,不如躲进蜀地成一统——自保。

厌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敌不过一个“情”字。

结果公孙述很赞成主战派的观点,也很赞成厌战派的观点,他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派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带兵去救援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隗嚣,而没有调发国内之精兵,南据江陵,北定三辅,和刘秀死战到底。

结果我们都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了,公孙述的境外战失败了,他派出的援军包括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都一去不复返,他极力想挽救的第三国陇地也成了刘秀的一亩三分地。总而言之,因为公孙述的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白白放弃了借助外来力量,和刘秀进行真刀真枪、你死我活、放手一搏的绝好机会。这场扣人心弦的“境外战”,显然最终是以公孙述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阶段:超接地气的“肉搏战”。

“肉搏战”的特点:君子动手又动脚。

“肉搏战”的焦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肉搏战”的亮点:向钱看,向厚赚。

“肉搏战”的盲点:打死人不偿命。

“肉搏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肉搏战”的观点:肉搏、血腥、凄风、苦雨。

“口水战”和“境外战”显然都是为最终的“肉搏战”来做铺垫的。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又是一个草长莺飞、春红柳绿的春天,雄心勃勃的刘秀开始了得陇望蜀的人生最后苦征之旅。

和“境外战”的主动权在公孙述手上相反,这一次的主动权被刘秀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一次刘秀把战火烧到了公孙述的家门口了,公孙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胸有成竹的刘秀使出的战术部署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南北两线双管齐下,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具体部署如下。

南路军。总指挥:吴汉。副总指挥:岑彭。大将:刘隆、臧宫、刘歆等。兵力:步兵六万,突骑军五千。兵力来源:调拨指挥南阳、武陵、南郡、桂阳、零陵、长沙等郡。进攻路线:逆境扬帆——沿长江逆流而上,直捣黄龙——进入益州。

北路军。总指挥:来歙。副总指挥:盖延。大将:马成。兵力:不详(应该不是很多,绝对比东路军少几个档次)。进攻路线:脚踏实地——从凉州出发,开拓创新——沿古蜀道南下,步步为营——依次攻占汉中、广汉等郡,最后一击——进逼成都。

对此,公孙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周密部署,积极布防,采取的防御方针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进行水陆双管齐下的布防。

陆路:在荆门山和虎牙山这两个“天险关口”严密设防。

水路:一是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上架起一道浩瀚如烟的浮桥,二是在水中立下很多木桩,三是修建了瞭望台,

目的很明确: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公孙述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他的陆路的布防只能防贼,而水路的布防只能防川。这根本上难不倒汉军。且看东路军的主帅岑彭的表演。

列位看官的眼睛没有看错,岑彭是在兵马未动之前就已完成了“易帅”之举。原因是主帅吴汉犯了“右倾主义”思想。

南路大军总兵力近七万人。总指挥吴汉出于前车之鉴,为了保证在行军途中“不断食”,在大军集结后,他没有直接下达出发令,而是进行了裁兵,要选三万老弱病残幼的士卒回家种红薯。

兵不多,而在精,这是吴汉的想法。

兵贵精,亦贵多,这是岑彭的心声。

兵马未行,内乱先起,主副帅为裁兵僵持起来,仲裁者当然只能是刘秀了。

火眼金睛的刘秀很快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自然知道吴汉的“裁兵保粮”的举动是不对的,在自己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面前,在“兵者至上”的大敌当前,这是饮鸩止渴之举,这是自掘坟墓之举。

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错误的军事决定、错误的恐惧心理。刘秀对吴汉大为失望,为此,他马上做出了“仲裁”调节。

一是自我揽责,自背黑锅。刘秀给吴汉的书信里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错错错,是我的错。

二是自我调整,自取其咎。刘秀给足了吴汉面子,还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改行去负责进蜀部队的后勤军需供应,同时把岑彭扶正为南路军的总指挥,荆门战役以及此后的益州战事由他全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