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509200000014

第14章 沘水之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秀还在“泪满襟”时,革命军内部却在“各东西”。

闹独立的是新市军和平林军。他们开始时选择依附刘演,只是觉得刘演的革命军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这支革命军是只绩优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是刘氏宗族子弟,拥有一呼百应的感召力。毕竟在当时百姓的心里,老品牌的效应还是根深蒂固的,此时入股对改变自己“农民股”的卑微身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地位大有益处。

第二,这支革命军是只潜力股。虽然当时的刘氏革命队伍势单力薄,但具有很好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刘演、刘秀等人也都是颇有将才的人物。

良禽择木而栖。就这样,当刘演的革命军向他们抛去爱的橄榄枝时,他们选择了合伙入股,只为了将来能分得一杯羹。但是,突如其来的重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眼看革命联军一瞬间从绩优股、潜力股转变成了垃圾股,为了跳出火海,他们都决定另谋出路,各奔前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人都有入股的自由,也有撤股的自由。刘演和刘秀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为此,他们没有选择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没有泪眼婆娑地游说,而是选择了另辟蹊径。

他们找的蹊径是另一路革命军——下江兵。

下江兵也是绿林军的一支,在绿林军解体后,他们转战南北,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正当刘演的革命军遭遇滑铁卢时,下江兵却在东飘西荡之后,来到了沘水县的宜秋。

近在咫尺,刘秀敏锐地发现了机会。于是他主动找大哥刘演进行了一番密谈,最终刘演听从了刘秀的高论,带着刘秀和李通亲自到下江兵的驻地进行了一次谈判。

下江兵的统领成丹、张卬对此高度重视,马上召集部将们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派出超级将帅王常接待刘氏兄弟。

原来,下江兵的政权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丹、张卬名义上排在王常之上,但论在下江兵心目中的威望,王常却坐在头把交椅上。此时,众人共同推荐王常来接待刘演一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年少时,为了给自己的弟弟报仇,他选择了亡命江夏。后来,他和王凤、王匡等英雄豪杰共同组建了绿林军。再后来,当绿林军遭遇天灾人祸瓦解时,王常便和成丹、张卬等人流窜到南郡蓝口一带,号称下江军。

王常是个识大局的人,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更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人。他看清了此时的天下是革命一家亲,不革命,没有活路。既然踏上了革命这条道路,就永远没有回头路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才是正道。他也看清了此时天下的形势,王莽的新朝虽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想推翻新朝,如果不走联合的道路是很难成功的,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新朝政府抗衡。

刘演和刘秀虽然是没落的不能再没落的皇族后人,但刘氏兄弟非但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风气,而且刘演疾恶如仇、仗义大方、光明磊落,侠义之名名扬四海;刘秀忠厚诚实、助人为乐、正直聪颖,仁德之名名传天下。和这样的良将名主合作,显然有前途和希望。

也正是因为这样,双方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当刘演提出“合纵之意”,阐述“合纵之利”,提议“合纵之盟”时,王常频频点头,赞同有加:“合纵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合纵对己对人都是一件美事,我举双手加双脚,一百二十个赞成。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

王常的话归纳起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刘演、刘秀拥有皇室后裔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和这样有背景的人合作,有利于改变和提升他们天生“草根”身份的不足。二是刘演、刘秀拥有超乎常人的才能。选择和这样的贤人联盟,有利于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共图大业。

面对王常的反应,刘演自然喜不自胜,马上代表革命军表态道:“将来如果得到了天下,我一定不会忘了同生共死的兄弟,定然和大家共享荣华富贵。”

就这样,刘演和王常达成了结盟共识。

刘演和刘秀不会料到,当他们离开后,当王常把商谈的结果告诉成丹、张卬时,还得经受一场严峻“辩论赛”的考验。

成丹、张卬心胸狭隘,原本就不打算和刘演合作,他们推出王常接待刘演,原本就是想以王常为挡箭牌,把刘演挡在千里之外,但哪里知道王常不但没有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反而引火上身。

因此,听说王常答应和刘演的革命军联合时,他们暴跳如雷,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示坚决反对:“大丈夫顶天立地,既然踏上了革命这条不归路,理应一条道走到黑,走自己的路,当自己的王,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何苦要选择寄人篱下,看人家的脸色呢?”

对此,王常进行了坚决的反驳。他的辩论引起了下江士兵的共鸣。他们原本就最敬佩王常,此时都认为他言之有理,纷纷站出来支持他。成丹、张卬孤掌难鸣,只好放弃阻止。

下江军加盟后,新市军和平林军很识时务地选择了“回心转意”。就这样,舂陵军、新市军、平林军、下江军四军联盟,革命军军心大振。随后,刘演马上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重新编制军队。他把四军打乱,重新进行了分配,共合为六部。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共同融入革命军这个大家庭里,不分你我。

第二,犒赏三军。刘演倾其所有,拿出全部家当分赏给士兵,并且和大家喝血酒立盟誓,提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一人心所向的口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革命军走出了小长安聚失利的阴影,军心重振。

就在刘演和刘秀另辟蹊径时,他们的对手甄阜和梁丘赐也没闲着,忙着排兵布阵,誓要一鼓作气,将革命军一举击溃。

首先,甄阜和梁丘赐囤积了足够的粮草。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们把辎重粮草都集中屯放在沘水县的蓝乡,理由是蓝乡奇险地偏,把粮草屯放于此,既安全又可靠,既稳妥又解决了后顾之忧。

安排好粮草后,甄阜和梁丘赐马上带领十万大军南渡黄河。过河之后,他们还做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把船只和浮桥都毁掉了,并美其名曰破釜沉舟,然后在沘水之边安营扎寨,摆出一副与革命大军大决战的姿态。

战场上往往都是大鱼吃小鱼。大鱼要吃小鱼,势必要做出雷霆之势,张牙舞爪,凶残至极。小鱼要想吃大鱼,势必要做出哀兵之势,拼尽全力,奋力一搏。

甄阜和梁丘赐就是这样的大鱼,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唯一不足的是犯了急功近利、骄傲自满的毛病,背水一战让他们处于风口浪尖,生死悬于一线。

刘演和刘秀就是这样的小鱼,他们刚起步,势单力薄,但他们非但不妄自菲薄,还能在劣境中保持冷静。

因此,面对甄阜和梁丘赐的出招,刘演和刘秀很快就针锋相对地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制定出了应对之策:派一支精锐部队,在晚上偷袭囤积在蓝乡的粮草。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刘演在这个年末岁尾的日子选择了“灵蛇出洞”,打了蓝乡的官军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守护的辎重粮草变成了革命军的囊中物。

第二天,革命军发起了反击战。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时的革命军对官军的动向和情况了如指掌。而官军对革命军的消息和情报却全然不知。当革命军从天而降时,官军只有大败和溃逃的份儿了。

但是,因为先前的破釜沉舟,此时官军面对波涛汹涌的河水,想逃却只恨没生出一对翅膀来。后有追兵,前有水阻,结果毫无悬念可言。

一是赔兵:十万官军中,被斩首和溺死的就有两万多人,其余的都溃逃而散,大多选择了归降。

二是折将:官军的主帅甄阜和副帅梁丘赐都死于乱军之中。

胜利和失败只隔着一扇门,在小长安聚甄阜和梁丘赐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打得革命军丢盔弃甲,但转眼间,两人便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跌入了万丈深渊。

这就是著名的沘水之捷。逆袭的屌丝男刘演和刘秀凭此收获了参加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桶金,挣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