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让你的斗篷镶满星辰:跟雪莱学成功学
20460000000012

第12章 只求怜悯起自你心上

有一个字常被人滥用,

我不想再滥用它;

有一种感情不被看重,

你岂能再轻视它?

有一种希望太像绝望,

慎重也无法压碎;

只求怜悯起自你心上,

对我就万分珍贵。

——雪莱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一句话,之前胡兰成赠给张爱玲有另外一句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相识相知,历来是我们结识朋友的境界。

拿雪莱来说,因为高雅的谈吐、叛逆的性格,注定有朋友,但相知的朋友注定不多。牛津大学时期他只结交了一个朋友,名叫托马斯·杰斐逊·霍格。他们在饭桌上对文学问题的偶然争论,持续到了霍格的房间。从此两人相互拜访,成为朋友。后来霍格还写有《雪莱传》。

拜伦也是雪莱的一个朋友。1816—1817年,雪莱与拜伦在瑞士相识,建立了密切的友谊。雪莱赞美拜伦愤怒揭发的力量,但不能接受他的悲观主义。拜伦钦佩雪莱的为人和执着于理想的品格,但对他的不切实际深感惊讶。雪莱的诗歌精神影响了拜伦,这时期,他创作了《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雪莱也非常兴奋,他终于见到了光芒照亮整个欧洲大陆的拜伦。

在浪漫主义时代,雪莱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学问的诗人之一,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他的思想是启蒙主义、柏拉图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泛神论和博爱主义的集合。但就对于实践生活的影响方面而言,拜伦却远远走在雪莱的前面,拜伦是以一个怀疑主义、个人主义者和向世界宣战的斗士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这样两人的相识相知对自己一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补充。

雪莱的妻子玛丽也是这次见面的受益者之一,在瑞士的那段日子,拜伦雪莱的哲学讨论使作为女性的玛丽受到很大熏陶,使得她具备了和别的女作家不同的书写气质,但玛丽并没有苟同他们的思想,她不赞成他们激进的手段和反基督教传统的思想。她认为这种思想会导致毁灭。玛丽对缺乏爱,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持批判态度。她的主题思想是社会发展应该有理性的约束,否则会导致混乱和无政府主义,人是不完美的,不完整和有限的。她笔下的怪物弗兰肯斯坦生下来就没有母爱,也没有女伴,最后走向邪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交往的朋友,在某些时候代表着我们的底牌。在国内某大型相亲节目中,本来有些女嘉宾还为男嘉宾亮着灯,但当男嘉宾的VCR朋友说话时,那些灯却被灭了很多盏。投过了解到男嘉宾的朋友,女嘉宾看到了男嘉宾的底牌,一个人可以伪装到极致,他的朋友却无法伪装。朋友的成色如何,是拜伦还是一土豪,在某些方面代表着男嘉宾是个什么样的人,事业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看来女嘉宾们都很有文化,至少知道司马迁的话:“不知其人,视其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像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多数为过河拆桥,只是基于酒肉的交情。那些不适合的朋友,就是指的是酒肉朋友,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为我们做事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深交的朋友。当我们和某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发现,我们的缺点和烦恼只增不减,这显示那些人或许不是真正的朋友。有一句谚语说:“当你和一个骚动的人在一起,你将被散漫席卷而去;当你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在一起,你将失去所有;当你和一个贪图舒适的人在一起,你将被琐事占据;当你和一个过度活跃的人在一起,你的定力将会分散。”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只山羊在山坡上玩,突然从角落里窜出来一只狼,狼狞笑着扑向羊,羊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兔子一听,更是如同箭一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仓皇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羊看着他们,保持沉默,他发现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我们身边,是像牛啊,驴啊这样的朋友多呢,还是狗一样的朋友多呢?英国谚语有句话叫:“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翻译成中文就是“患难见真情”。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能真正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才是我们最值得结交的朋友。结交这样的朋友,我们将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良善品质的影响,如同鸟群环绕着金山飞翔,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

2.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处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遇到一处水源,他们才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他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友情可贵。真心对待我们的朋友,他若安好,便是晴天。

雪莱在一篇论爱的文章中说:“当我们在大千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音(它能准确地、敏感地捕捉我们所珍惜并怀着喜悦悄悄展露的一切),那末,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上的琴弦,在一个快乐的声音伴奏下发出音响,这音响与我们自身神经组织的震颤相共振。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正是它,驱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没有它,为爱所驾驭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歇息……因此,在孤独中,或处在一群毫不理解我们的人群中(这时,我们仿佛遭到遗弃),我们会热爱花草、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树叶的颤动中,我们找到神秘的心灵的回应: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流淌的溪水和河边瑟瑟的苇叶声中,有一首歌谣。它们与我们灵魂之间神秘的感应,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精灵去跳一场酣畅淋漓的狂喜之舞,并使神秘的温柔的泪盈满我们的眼睛,如爱国志士胜利的热情,又如心爱的人为你独自歌唱之音。因此,斯泰恩说,假如他身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假如他身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

人是群居的动物,哪怕是孤僻的雪莱,他也害怕孤独,渴望爱与被爱。当年和玛丽私奔的时候,带上了玛丽的妹妹克莱尔,有部分因素估计是源于克莱尔对他的崇拜。对于这样一个巨眼识英雄的女子,雪莱对她很是照顾。爱情最自私;友情最珍贵。两个陌生人不是因为男女之爱走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扶持,有位哲人这样评价友谊:“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鲁迅先生是位珍惜友情的人。在3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下,鲁迅和瞿秋白曾结下一段崇高而感人的友谊。两人深入交谈后,都深深被对方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所吸引,很快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时,瞿秋白先后几次到鲁迅家过避难生活。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们一起评论文章,交流学问,体现了两人真挚的友情。

男女之间也是有纯粹的友情的,比如鲁迅和萧红。

1934年,当鲁迅接到在青岛的萧军萧红的求助信后,不仅迅速回复,之后通信频频,几封信后,萧红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萧红当时的笔名为悄吟)。

1934年10月,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萧军搭乘日本货船来到了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萧红萧军来到上海后,第一次见面就鲁迅就奉送了二十块大洋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成为邻居后,鲁迅不仅在文学上为两人看稿、推荐、写序,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介绍朋友,不时请他们打打牙祭。萧红说:“只有鲁迅才安慰着两个飘泊的灵魂”。

萧军爱上别人的日子,萧红心情抑郁时,更是天天泡在鲁迅家里。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写道:“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地展然地会心的笑。

1936年7月16日,萧红接受了鲁迅的建议,远赴日本创作、疗养。萧红的离开,是希望借助暂时别离的空间,让距离产生美,来挽救她和萧军濒临灭绝的感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寄信给萧军,请他转告许广平:看在孩子的面上,不要太多哭。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写了长达1万多字的《回忆鲁迅先生》,当时遭到萧军的嘲笑,他对自己的朋友讥笑着说写的这是些什么呀?

或许萧军认为这篇文字过于平淡和琐碎,和鲁迅先生的伟大不相称,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甚至比许广平写得还要好。

鲁迅先生的文章读起来总觉得严苛,似乎不满的东西很多,了解他的处境就可以知道,他在当时被很多人攻击,自己的认识总是不被真正理解。他活得苦,但他和瞿秋白、萧红等人的友情估计能给他落寂的生活些许安慰。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他就要尽心尽力地为朋友排除烦恼,克服心理障碍,总是把帮助朋友解决困难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又不去轻视别人。这样对待朋友的方式值得我们效仿。就算我们在经济上不能帮助朋友太多,也可以在心理上慰藉朋友,互相倾诉心声,把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几个人的快乐,一个烦恼剩下半个烦恼。

3.满屋月亮满天星光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磨擦,我们也许会因这些磨擦而分开,但每当夜阑人静时,我们望向星空,总会看到过去美好回忆。不知为何,一些琐碎的回忆,却为我们寂寞的心灵带来无限的震撼。就是这感觉,令我们更明白朋友对我们的重要。

大卫·史多瑞说过:“友谊的本质在于原谅他人的小错。”当我们因朋友有小错而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该识大体,原谅朋友,挽救友情。

有一次,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劳动成果。

当时恰好爱迪生的一个朋友也在,他自告奋勇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一个实验室。朋友从爱迪生手里接过灯泡,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上楼梯,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儿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紧张,手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爱迪生没有责备朋友。过了几天,爱迪生和助手们又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制作出一个电灯泡。做完后,还得有人把灯泡送到楼上去。爱迪生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将它交给了那名先前将灯泡掉在地上的朋友。这一次,朋友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

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原谅不是光嘴巴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

原谅朋友的做法是依旧信任他,不是表面堆笑表示原谅,内心却疏远他,这样的做法于友情来说无济于事。

莫文蔚出道时,结识了一个朋友。一天,她得知有导演要选电影女主角,便把此事告诉了朋友。可几天后,当她来到海选地点时,却被告知活动已经提前一天结束了,而被选中的女主角恰恰就是朋友!

原来,朋友早已得知时间有变动,可为了减少一个竞争对手,便狠下心来隐瞒了此事。虽然当时莫文蔚很气愤,但最终还是抱着理解的态度原谅了对方。

几年后,朋友因一件丑闻陷入了窘境,各大报纸都纷纷找她身边的人挖猛料,莫文蔚却守口如瓶,还奉劝记者不要再拿人家的隐私做文章。

后来,当朋友听说了此事后,既羞愧又感动,主动找到莫文蔚赔罪,两人终于冰释前嫌,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估计越是能够成大事的人,越是不会计较朋友的小过错。原谅了朋友,挽救了友情,也增长了自己的德行。

一次,一个收藏家要举办展览,便向年轻的雕塑家罗舟预订了一件作品。数日后,收藏家却临时变卦,请了另一个雕塑家来替代罗丹,并要求退单。

罗丹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一下子扔掉了手中的雕刻刀。可等平静下来后,他再次拿起雕刻刀继续创作末完成的作品。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收藏家没能从那个雕刻家那儿如期拿到作品。正当收藏家发愁之际,罗丹找到了他,半开玩笑地说:“您可以毁约,我却不能失信,我将作品雕刻出来了,拿去吧!”

收藏家一时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连忙给罗丹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将罗丹视为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前面提到的都是朋友出现的小过,若是原则性的过错,这样的朋友是不值得我们留恋的,只好分道扬镳了。

我们古时候有个叫“割席断交”的故事。

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而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坐在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而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生活中遇到无法真正沟通理解的朋友,与其维持表面上的亲热不如像管宁一样割席断交。在我们心中浩瀚的星空中,摘除掉那些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的星星,对星空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

4.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

朋友要做得长久,相互都要成长。好比共同爬山,朋友已经爬到了山腰,而我们还在山脚下徘徊,走走停停。到了山腰的朋友也许会邂逅到另一个到山腰的人,他二人携手前行,共同实现登山的目标,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大,这时再去抱怨朋友不近情理怎么也说不过去。

成长的基础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在知识及各个层面上提高自己,一个团队要进步,需要保持整体水平的一致,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要帮助其他的人或是被他人所帮助。一个人的进步会影响一个团队,团队的进步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对帮助无效而影响团队进步的,我们只能放弃这个人,或是扬弃这个朋友。因为我们不能因人废事。

学习是进步的基础和根本,加强学习才不会落伍,才会不被团队所淘汰,不被朋友所扬弃。其实,不断进步已是身处当今社会的一种生存能力了。

潘石屹在海南经营砖厂的时候,也是个帮人打工的,这期间结识了两三个朋友。一起把衣服埋到沙子下面,担心衣服被人偷走了。当他看到北京人的住房面积当时才7平方米,而海南已经上升到50平方米的时候,估计海南的经济要出事,于是鼓动朋友到北京发展。可惜那几个朋友没有这样的意识。直到有朋友后来来到北京,听说北京SOHO的老板就是当年那个潘石屹时,很感慨,写文章反思自己与潘石屹的差别。

潘石屹的成功不大容易复制,那么下面讲的故事,那个叫凯里的男子,他的成功对我们来说就有很大的借鉴意味了。

1915年。美国中部地区发生严重洪灾,许多人流离失所,被迫沦为乞丐,凯里和科林就是其中的两位。两个年轻的乞丐,跟随着流浪大军到了纽约。当时,正值美国经济萧条期,大批工人失业,乞丐的日子也比以前更艰难。

这天,他俩到一座大厦前乞讨,正在东张西望时,一辆轿车驶过来,停在两人身旁。车上走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他的神态来看,一定是位大人物。果然,凯里听到路旁有人惊呼:“这不是洛克菲勒先生吗?他可是全美国最有钱的人啊!”凯里心中一动,洛克菲勒的传奇经历,父亲不知对自己说过多少遍。他一直视洛克菲勒为偶像。

科林也听到了路人的议论,他快步走到洛克菲勒面前,伸出一双脏兮兮的手:“洛克菲勒先生,我已经好多天没吃东西了,给点钱吧!”洛克菲勒看了看可怜的科林,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10美元的纸币:“年轻人。拿去买点面包吧,够你吃几天的!”科林兴高采烈地接过钱,千恩万谢,又回过头对凯里说:“快来,这位好心的先生给我们钱呢!”

听到科林招呼自己,凯里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片刻,他还是走了过去。洛克菲勒又掏出一张10美元纸币,递给凯里:“拿去吧,公平对待。”没想到凯里却推开了那张纸币:“我知道您是洛克菲勒先生,我不要您的钱,您能给我一张名片吗?”洛克菲勒起初有些意外,但很快他似乎明白过来:“不要面包要名片,你是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我怎能拒绝你呢?”说完,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了凯里。

洛克菲勒走后,科林埋怨凯里:“你怎么不要钱呢?名片顶个屁用!”凯里却无比珍惜地摩挲着手中的名片:“会有用的!一定会有用的!”

3个月后,凯里用乞讨攒下的钱买了一套西装。将自己打扮一新后,去了标准石油公司求职。面对那位胖胖的人事经理,他递过洛克菲勒的那张名片:“3个月前,我见过洛克菲勒先生。他说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并且给了我这张名片,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标准石油的一员。”胖经理瞪大了眼睛:“他真是这么说的?”“当然,你现在就可以打电话给他!”凯里指着旁边的电话机说。“哦,当然不用。要知道,我们老板很少这么夸人的。他还给你名片,那他一定很器重你。这样吧,你明天就来上班!”

就这样,一张名片就改变了凯里的命运,他不再是乞丐,而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员。3年后,脑瓜灵活的他成为了标准石油公司西雅图销售经理。而此时,与他一起来纽约的科林仍是一名沿街要饭的乞丐。

友情是这样,爱情也是如此。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送结婚礼物时习惯附上几个字,通常是:白头偕老,共同进步。现在理解共同进步这几个字,感慨颇多。不少夫妻之间抱怨缺少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爱好,久而久之,形同路人,最后作鸟兽散。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共同进步。

结婚伊始,大家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才会志同道合走上婚姻的红地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自工作的不同,朋友圈子的不同,慢慢的在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上会出现一些差距,如果双方经常坦诚沟通和交流,缩小距离,那么夫妻之间不但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双方会共同提高各自的水平,这就是共同进步。

恋人、夫妻都需要共同成长。现在我们的一些家庭,“专职妈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的一些妈妈把自己关在家里,完全封闭,只是做家务、带孩子,一点也不轻松,当然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很多机会;其中也有些妈妈,做家务、带孩子,空闲学茶道、学花道、学烘培,学做美食,与人分享,把自己的育儿心得写在博客、微博里,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是现代妈妈典范,生活得有滋有味,让人羡慕。

杨练华与爱人是soho一族,爱人是专业摄影师,家有2个女儿。她曾从事过编辑、销售工作。为了家庭北漂,当时大女儿喆喆刚出生,主要负责带大女儿,放养孩子,亲近自然,喜欢用博客记录孩子的成长点点滴滴,用美图展现孩子成长的美好瞬间。当喆爸摄影创业,她负责起宣传营销的工作。出于对亲子阅读的深刻认识,她除了开育儿博客,同时在新浪上开了喆妈公益阅读博客(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与多家出版社合作,把新书免费送到读者手中;还与著名作家、出版社编辑做线上线下的读友会分享,进行深度阅读。通过多年努力,喆妈公益阅读目前是国内做得最好的公益阅读平台,现在已经走上了正规化道路,无数出版社与之合作,若干妈妈为之服务,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博客点击已超过700余万。

如今,二女儿依娜三岁了,喆爸摄影成了北京摄影界的一个品牌,喆妈成了自由撰稿人、知名阅读推广人、旅行、酒店体验师、烘培美食达人,兼职网络口碑营销……

在闲暇之余,夫妻两人带着两个宝贝女儿外出旅游,一家人生活甜美。

现在,少有男人愿意娶个“花瓶”放在家里。成熟的男子选择爱人的时候,注重的是应对生活经验的能力。应对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婚姻的成长。现代人越了越没有安全感,男人更想拥有一个与之并肩向前的女人来分担压力,分解孤单。

据说歌手郑钧起初并不想结婚,但当他的钱放在女朋友那里,被女朋友进行了投资理财后,房地产加上股市所得,已经翻了数倍,震惊的郑钧二话没说,很快就和她结婚了。

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罢,都要好好对自身或可能的成长进行管理。不要让有情感的双方差距太远。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与我们的爱人、朋友共同成长。

5.尊重他人是为自己栽花

人与人在一起都是应该相互尊重的,尊重他人是为自己栽花。无论跟领导在一起,跟下属在一起,还是跟亲人朋友在一起,我们都不可以把尊重置于脑后。

关于周文王请姜子牙,民间有着不同的传说。据《史记》载:周文王一次打猎前得卦辞曰:“此行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为成就霸业的辅佐。”出行后,在渭水之滨,文王遇见了姜子牙,相谈甚欢。周文王欣然地说:“我祖父在世时曾多次告诉我,将来一定有个了不起的人物辅佐我成就霸业,想来这个人就是你吧!你真是我家父盼望已久的人啊!”故后人又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后姜子牙果然协助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在民间,出于对周文王与姜子牙的神化,一直流传着周文王拉姜子牙八百步,姜子牙保周朝八百年的传说。有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猎,当走到渭河边时,远远看见一个白胡飘飘的老者,端坐在河边钓鱼,奇怪的是,老人的鱼钩竟不在水里,而是离水三尺有余。周文王深感奇怪,遂上前询问,走近一看,老人所用的鱼钩也是直的。周文王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始终未见有鱼上钩,于是问到:“老人家,您这样钓鱼,鱼何时才能上钩啊。”姜子牙说:“我非钓鱼而在钓人,自有愿者上钩。”周文王又问:“可曾钓到?”姜子牙收杆转身说:“正在今日。”周文王一听知是遇到了高人,遂躬身相请。姜子牙说:“我同你回去可以,但你必须亲自为我驾车。”周文王听后毫不犹豫,亲自驾辕拉姜子牙向回走。走了一段后,周文王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回身问到:“可以了吗?”姜子牙说:“久闻文王敬贤,今见果然不虚。今天你拉我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周文王一听,赶紧说愿意再拉。姜子牙哈哈大笑说:“天意如此,再拉无益。”遂请文王上车回转西歧。后来果然从武王灭商建周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正好八百年。

周文王为姜子牙拉车,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都体现了对下属的尊重。诸葛亮作为政治黑马挤进了刘备阵营的领导层,年纪轻轻,关系后台又不硬,受人挚肘处颇多,干得漂亮的事只有联吴抗曹。在诸葛亮与东吴重臣频频接触期间,东吴的红人张昭向孙权推荐诸葛亮,但诸葛亮拒绝跳槽。领导这么信任我,怎么舍得离弃领导呢?姜子牙尽心辅助周文王、周武王;诸葛亮为蜀魏鞠躬尽瘁,这都是领导栽花的福报。

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是人的一生修养以及自我内涵的表现,也是人所必须具有品质。尊重,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品德。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尊重是一种品德,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对同学、老师、领导、同事或是邻居、朋友甚至家人,都应该自觉践行尊重,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许多人不注意尊重他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甚至家人之间,有时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不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心理活动时间,与别人谈话时,只顾自己侃侃而谈,不给对方插话的机会;在听别人倾吐心事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对给自己提意见的人耿耿于怀,对批评自己的人做出不礼貌不文明甚至粗野的言谈举止,等等。这都是不尊重他人的不文明行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告诫年轻人说:“往上爬的时候要对人好一点,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在得意的时候目中无人,这样的人在事业上是走不长远的。没有人帮你,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怎么还能做大做强呢?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无论曾经取得过怎样骄人的成绩,一旦狂妄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后果相当严重。三国时期的杨修,有盖世奇才,但为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到头来为曹操所杀,他能在历史上留名并不是因为他的盖世才华或杰出功勋,而是其目中无人所致恶果的教训。这成为长辈们对我们循循善诱之常谈;关羽,一代英豪,然而后来狂妄之风极盛,孙权派人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狂妄放言“虎女焉可配犬子”,孙权大受其辱。后关羽败走麦城,终被孙权所杀。

所以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尊重他人是为自己栽花,你可能现在比别人强,比别人权大势大,可是十年后呢?你能保证十年后你依然权大势大吗?你能保证他人就不会超过你?等到别人超过你,你施过恩的,他人必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贬斥过的,别人更会十倍奉还,你后半世都难得安宁了。

做生意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做生意贵在打算长远,能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现实,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将来,才能“赢在当下,胜在将来”,这样的生意人才是最具智慧的商人。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第四届任期未满)的总统,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年轻的罗斯福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无论跟谁他都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要是让他抓住了某个人的把柄,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的,他会对这个人大加奚落,每次见到此人都要大大地笑话一番。

罗斯福父亲的一位挚友知道后,就找到罗斯福,用委婉切和的言语,指出了其言语及行为的自以为是与目中无人,别人从他这里得不到尊重,只是受到莫大的屈辱和难堪,自然不会有人愿意跟他再交往下去。

罗斯福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痛改前非,待人处事开始变得谦恭委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一变而成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的转变。美国才得以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我们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也只有我们先尊重了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常言道:载花的人周围都是鲜花,种刺得人身边都是荆棘。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先尊重别人吧,在我们通往成功的大道上一路栽花,花香一路。

6.自私是因为内在的匮乏

作家张德芬在她的文章里区别了自爱与自私,她说,很多人搞不清楚自爱和自私的差别。其实,真正爱自己的人是一点也不会自私的。一个人之所以什么都先想到自己,是因为他自己家里面没有人在,那个“核心人物”——我,老是跑到别人家去讨爱、讨东西去了。

说实在的,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什么外在的东西是非要不可、没有会死的?基本没有。但是自私的人却不顾一切,凡事只想到自己。为什么?因为他内在匮乏。就像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人一样,因为心里匮乏、饥饿,所以你给他再多的食物,他也不满足。

读者觉得比较疑惑的是,有些书并不以为自私是大逆不道的事。比如《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安兰德著,焦晓菊译,台湾左岸文化出版)中,作者安兰德提出基本观点: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符合道德的。个人主义,而不是利他主义或集体主义,才是伦理学的出发点。

安兰德的观点可以进一步阐释为:人的存在是为了他自己,追求自我快乐乃是人的最高道德目的。人不应该为别人牺牲自己,也不应该为自己而牺牲别人。她把会压抑人的理性、自主以及自由的一切皆视为邪恶、不道德的。

可以说,东西方在对待自私的观点上历来是不同的,源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东方学说,自私一定是不好的心理状态,只为自己考虑,只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侵害或伤害他人的利益。西方的学说,则是站在自我的意识上,只有先满足了自己的权利,自己的快乐,才会有他人的快乐和社会的快乐。

我们长期在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染下,自然更多谈论的是基于这种文化上的自私问题。

自私的人总是吃不得亏。其实我们有句老话叫:“吃小亏占大便宜”。

“吃亏是福”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流传下来的名言,这句话有个直白的解释,那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很多人不理解,吃亏怎么是占便宜?这里涉及舍与得的问题,吃亏就是舍弃一些小利益,占便宜就是得。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就是舍弃了小利益之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吃亏产生两种直接的结果;一种是,人们会认为我们不计较,从而愿意与我们交往;另一种是,人们觉得我们好说话,好办事,会交给我们更多的事来做。对于第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上的得;对于第二种,我们可以理解为自己潜在能力的提升,依然是得。而这两种得远比我们舍弃的小益更有益,更能替我们创造价值。

据王光美回忆,刘少奇曾经给家族的孩子讲到了“吃亏、占便宜”的关系。他说:办大家的事情,是占人点便宜好,还是吃点亏好?我看宁愿吃点亏。人家不干的,你干,这不是吃了亏了吗?要宁愿吃这个亏,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一心一意工作,可能人家一时不了解,但10年20年会看清楚。相反,整天想到个人,最后是没有个人利益,占小便宜,吃大亏。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拈轻怕重,总想占一点小便宜,一两次也许会成功,但久而久之,他就会失去同事及上司的尊重和信任;同事不愿意与他合作,上司不愿意交给他重任,结果工作难与进行,升职机会更是轮不到他,最终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那些在工作中能吃亏、肯吃亏的人,会主动为同事、为公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这些事有时只是举手之劳,有时可能会花一点时间;有时可能会是经济上小小的付出,有时也可能是利益面前的小小让步……表面上看,这些人是吃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些,这些人很可能得到同事、上司的亲近、尊重和赞扬,事业上会有所发展不说,精神上也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吃亏吃出来的“福”,就是大便宜。

不自私的人在创业时得到的回报就更多了。

1993年,俞敏洪和妻子一起,在一个10平方米的漏风办公司里创办了“新东方”。初期教学是讲授托福、GRE等出国留学考试。

当时,这个市场已经有30多家单位在做,竞争很激烈。在小平房里面上课的新东方,并不起眼。俞敏洪开始实践他的“让利”哲学——“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降价。当时市面上课程的收费在300—380元,俞敏洪把价格降到了160元;考虑到价优不一定质量好,俞敏洪又干脆开了免费的培训课。20次授课之后,感觉不错的学生再交160元可以继续学习。这样做,虽然代价很大,但很快赢得了新东方的好声誉。

第二件事情就是,资料免费。当时很多培训班在学费之外,开班后又以最新资料等名目另外收费,新东方的所有资料对学员一律免费赠送,“决不让学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第三件事情就是,经常给学生惊喜。比如,赠送新东方的本子,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人生哲学和励志的内容等。

新东方就是在让学生感到这是家实力强、收费低的补习学校后,逐年壮大,如今已经傲视群雄。不自私,体现了一家企业内在的强大。正是这样的内心强大,成就了企业今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