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瞬间芳华 风流永驻:民国十大名媛才女评传
20459900000032

第32章 王映霞:春风沉醉花开夜(1)

(1907—2000)

容易年华似水流,

钱塘别后两经秋。

春风沉醉花开夜,

深锁琅琅燕子楼。

——王映霞《忆浙江金耐先女士》其二

人生短暂,韶华易逝,逝水东流。一江钱塘水,几多风流情。别后经秋,在我眼里,也春光无限,柔情百转。怎么能忘记,那春风沉醉的晚上?风雨茅庐,神仙美眷,月下窗棂,花开芬芳,露水无限……

我想,钱塘江一定是王映霞心中不灭的风景,为她永远珍藏;那春风沉醉的夜晚,一定是她一生的最美,永远刻骨铭心。

她是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与风流才子郁达夫的唯美爱情,被认为“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一对神仙眷侣,在风雨茅庐演绎了多少风流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神仙不永,眷侣不长,最终双栖鸟儿各自飞。结婚风光,离婚也惊世。一对才子佳人的爱情,让所有对爱情有幻想的人们失望、沮丧。

她美得太耀眼,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风流。也许这是她的命。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分手,也没想过张扬,但这不由她。她的美,给了爱他的男人疯狂,也给她自己带来是非。

作为女人,她是幸运的。她始终是男人眼里的宝贝,她的两次婚礼都轰动全城,风光无限。青春时她体验了了一场与才子的风流爱情,纵使不欢而散,但最终一生长忆。中年时她拥有了一份贴心富足的情感,给她最需要的呵护、安全和踏实。在最美时有浪漫,在最需要时有满足。都说红颜薄命,而王映霞,始终被男人捧在手心里,幸福得让女人怎么不羡慕?

美丽和爱情,在她身上都得到精彩的演绎。作为女人,足矣。

当才子遇上佳人

郁达夫,才情卓绝;王映霞,漂亮出众,有“杭州第一美人”之徐。才子佳人一相遇,一段风流传奇产生。

王映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小名金锁。“锁”,意为“金”家的、“小”宝“贝”。她幼年丧父,过继给外祖父——浙江名士王二南作孙女,于是改姓王,改名为王旭,号映霞。

王二南为著名的南社成员之一,饱读诗书,学养深厚,王映霞自小受到熏陶,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她先是在外祖父开的蒙馆背《三字经》、《百家姓》等,后进入一教会学校学习。她聪明好学,品学兼优,兼天生丽质,深得大家喜爱。

1923年,王映霞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在这里,她开始接触到新学,她读过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等,对郁达夫的文笔十分佩服。此时,她是文学青年,郁达夫也是她崇拜的偶像之一。

王映霞长相漂亮,身材匀称,胖瘦合宜,面如满月,明眸皓齿,一颦一笑,顾盼生姿。由于白嫩靓丽,人产送她“荸荠白”的雅号,又因生于西子湖畔,人们送她“杭州第一美人”之美誉。

在师范上学时,追求王映霞的人很多,但她谁也没看上,男生们只好看着她像个公主一样,轻盈来去,却丝毫没有机会接近。

1926年冬,在上海淮海路的尚贤坊的孙百里家。王映霞和郁达夫不期而遇。

郁达夫对她一见钟情,惊为天人。而王映霞由于早闻郁达夫的文名,对他早有倾慕,看到偶像,自然也喜出望外。

愉快的相识,为他们之后的相交,打下基础。当晚,郁达夫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我的心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地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当时他在老家已有妻子儿女,但面对美丽的王映霞,大才子还是忍不住情动于中,蠢蠢欲动了。

从来才子爱佳人,更何况两个人一见倾心,情投意合。王映霞似乎也直觉到郁达夫对自己的兴趣,因为他的热烈而深沉的眼神,已经让她心里一动了。

此时,郁达夫由于发表《沉沦》等作品,已成为名作家,在文坛正是如日中天,广受关注时。凭多年的情场经验,郁达夫感觉,这个美女对自己因仰慕而兴奋了。所以和她进一步交往,想来她是没有意见的——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缘分。

想到那张美丽的脸庞,纯情的气质,郁达夫就有些意乱情迷。

然而,现实不能不考虑:他不仅已婚,而且大王映霞12岁,如果走下去,如果不能给人家姑娘结果,结果该如何收拾呢?……郁达夫有些迷茫了。

但她终不想放弃这种恋爱的感觉。他特想再见到她。

1927年,刚过完春节,王映霞到上海。不知为什么,她竟鬼使神差地给郁达夫写了一封信,邀他在孙百里家再会。郁达夫正在为见到她找机会时,不想机会主动找上门来,惊喜得差点跳起来。她自然如约而至。

再次见面,两个人很快相熟,爱情的火苗一点就着,一触即发了。

这次相见后,郁达夫频频给王映霞写情诗,一首接一首,感情炽热,表白大胆,让初涉爱情的王映霞既害羞,又兴奋。

这样,才子和佳人恋爱了。公子多情,美人痴恋。郁达夫本是情场老手,深谙女人心思,如今动了真情,更是百般讨好王映霞,让她品尝到美妙的爱情滋味。他热烈多情的诗句,对初涉爱情的单纯女子映霞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她毫无准备心甘情愿地向郁达夫妥协了……

风雨茅庐情

不到两个月,郁达夫和五映霞坠入爱河,难舍难分。

郁达夫要求生活在一起,王映霞要求他明媒正娶。郁达夫嘴上答应,但他无为抵抗家长,与原配夫人始终没离婚。

为了让王映霞安心,他写信劝她:

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午不日日作家庭的主妇,或拖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郁达夫极力说服她,但他这么说不免偏见。爱情是美妙,但没有保护,婚姻也许没有恋爱美,但是对女人的保护。女人需要浪漫的爱情,更需要安全和踏实感。哪个女人,也不可能摆脱婚后家务的责任。但当时王映霞已爱得离不开了,欲罢不能,只好答应了郁达夫的意见——选择爱情,忽略名分。

这在当时是小妾,在今天算是第三者插足。但王映霞在爱情的作用下,不想回头,只想和郁达夫继续浪漫地向前,至于结果,她不敢想,也顾不上考虑了。眼下,抓住自己爱的这个男人,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郁达夫心里定有矛盾,更是欲罢不能。他不能抛弃妻子儿女,也不想放弃这份美丽的爱情。如此美丽年轻的人进入他的生活,让他增加了信心和人生力量,这感觉太美,像回到年轻岁月,他是断不能放弃的。他也为不能给王映霞一个名分而痛苦,但眼下只有让她以爱情为重,不计较其它。

郁达夫是否真的认为王映霞这样的美女不该劳动呢?不过是他讨好她的一个说辞吧。没有哪个女人婚后不事一点家务,成天玩爱情,玩宠物呢?爱情不过是一时,更多的感情还需要在未来琐碎的生活中继续、延伸。

爱情不是世俗的,也蔑视世俗。真爱往往是离经叛道的,总是不可思议地发生,惊世骇俗地昭告天下。

才子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向来是冲动热烈的。郁达夫的情书和日记里,都是他和王映霞的影子。1927年9月,他把自己的爱情日记编成了《日记九种》,交由北新书局出版。书中描写了他和王映霞的爱情故事,甚至有很多细节描写,大胆热烈,一时受到读者欢迎,轰动上海。

于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时美谈。

此书的出版,让王映霞看到了郁达夫的真诚,他这么向公开向世人宣告,天下人皆知自己是他的妻子。纵使不能给他一个正室太太的名分,她感觉自己也该知足了。这样,她不在乎自己的“小三”地位,大大方方做起了郁达夫的情人。

1928年2月,两人在杭州西子湖畔边举行盛大婚礼,轰动杭州城。当时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西湖春光明媚,波光潋滟,岸上的一对才子佳人,幸福的笑容倒映在湖光山色中……

柳亚子写诗赠送,有句“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令人羡慕。

此时,在郁达夫的老家,他的原本夫人孙荃还在伴着他的老母亲,带着三个儿女,苦守岁月……

婚后,生活幸福美满。郁达夫文名很高,收入也可观,生活也算优越。多年后,王映霞回忆道:

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20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王映霞本是大小姐,生活向来有人照顾,但婚后,他柔情似水,竭力尽妻子之责,郁达夫有肺病,她每天炖鸡、甲鱼等,为他调理。婚后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生活更增甜蜜。

追求王映霞时,郁达夫曾写过一首诗:

朝来风色暗高楼,

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

为君先买五湖舟。

他们渴望过不受世俗打扰,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的生活。这是他们的理想生活。郁达夫为此努力着,希望有一天能给心爱的女人这样的理想生活。

婚后七年,1935年7月,郁达夫兑现承诺,在杭州修筑“风雨茅庐”,送给爱妻。

“风雨茅房”位于杭州城东大学路的一条小巷,三面回廊,中西结合的风格,院子里假山、修竹、芭蕉等掩映成趣,真是一个清幽的所在。如今保存尚好。

“风雨茅房”内摆设古雅,充满书卷气,体现的是郁达夫的博学和雅趣。据说,这里曾有郁达夫保存的宋、元、明、清等朝的类书近万卷,有明末清初的禁书300余部,有清代诗词集600余种,有英、德、法、日等原版书籍2万多册。

在“风雨茅房”,夫妻俩带着孩子位,生活美满,温馨幸福,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真爱更脆弱

世上没有完美,一切理想化终要经受幻灭的打击。郁达夫和王映霞,一对神仙眷侣,他们的恩爱终没能经住人间风雨的考验,最终雨打风吹去,双雁分飞。

婚姻毕竟不是爱情。热恋时,爱情感觉美妙,力量无穷,战胜世俗,也要走到一起,轰轰烈烈,彼此感动,惊天动地。而婚后,爱情的感觉日益减少,世俗的力量日益强大,对感情的考验无处不在:工作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来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两个人及双方社会关系的磨合……每一项,都不能疏忽,都很敏感,稍有不适,就会伤害彼此。

恋爱时的美妙和浪漫和奔放,一去不返,生活进入平淡、琐碎中,这样的状态,让所有理想化的心态生出失望,沮丧。热恋时,想融入彼此的生命,但真正进入彼此的生活,原来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美。纵使是再相爱的夫妻,也会有婚后的失落感。

人生不可能没有风雨,包括感情上的,总有不顺。王映霞和郁达夫,恩爱几年后,矛盾和打击如约而至,一对恩爱夫妻,没能经受住这打击,矛盾产生,彼此不能原谅,伤害自尊。

在风浪面前,彼此不能原谅,不能珍惜,没有信心再走下去。这还是恩爱夫妻。那么,爱情的真正力量何在?

爱情为何不能持久?难道就当初那一点?还是,所有的感觉和激情当初已经燃烧完毕?爱情既然是一种感觉,那么它必然暂时,所以越是表现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到后来越难免因为落差而失落,爱情也变得脆弱不堪一击。也因此,很多热烈的爱情最终归于悲剧。

风雨相偕12载后,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缘分到头,家庭破裂。

“情书事件”是导致夫妻感情分裂的导火线。1937年的一天,郁达夫在家中屋角“捡得遗落之许君寄来的情书三封”。许君,即许绍棣,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本来,郁春夫平时就知道很多男人对貌美的妻子心怀不轨,他也时而有闻妻子“红杏出墙”的传闻,开始没当一回事,也相信妻子和自己的感情,对婚姻的忠诚。但心中终为此烦恼,只是一直没有抓住证据,不予理会。此时,可算是找到了证据,他怒火中烧,忍无可忍。

美人王映霞是有名的大美女,郁达夫也以此自豪,经常带她出入于社交场,王映霞也十分享受这种生活。本来,美人不张扬,自有追求来。如此乐于交际,自然周围更多了种种朋友,她一时成为杭州的交际明星。

不久,就有妻子“红杏出墙”的消息传到郁达夫的耳朵。他们的老朋友汪静之曾经说过:“王映霞最爱郁达夫带她去认识所有的朋友,专门同人家交际。”

对这段交际生活,王映霞也有回忆:

(初回杭州),这就很自然地给我招来了不少慕名和好奇的来访者,增添了麻烦和嘈杂。从此,我们这个自以为还算安静的居处,不安又不静起来。比如,今天到了一个京剧名角,捧场有我们的份;明天为某人接风或饯行,也有给我们的请帖。什么人的儿女满月,父亲双寿,乃到小姨结婚等等,非要来接去喝酒不可。累得我们竟无半日闲暇,更打破了多年我们家中的书香气氛。我这个寒士之妻,为了应酬,也不得不旗袍革履,和先生太太们来往了起来,由疏而亲,由亲而密了。所谓‘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正是我们那一时期热闹的场面。同时因为有东道主的招待,我也就饱尝了游山玩水的滋味,游历了不少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