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做人 会处世(MBook随身读)
2045800000007

第7章 心胸开阔,大肚能容

宽容他人,也宽待自己,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善待他人,就是不树敌,让自己永远有退路。万不得已时,也要把伤害留给自己。好好地对待自己,让自己有力气走出生活的旋涡。就算自己春风得意,也不要炫耀,因为这样也许会伤害到他人。

远离情绪的旋涡

当我们在办公室中,面对忙碌的事务时,自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造成内心的混乱。当人际关系变得繁杂时,或是觉得自己受到委屈和伤害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情绪的旋涡中。这也实在是在所难免,但如果因此发怒,过于激动,那么将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当自己的情绪崩溃的时候,对自己的工作必然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是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过分的摩擦而陷入僵局,自己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二是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日后必然更加难以收拾。

虽然情绪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去注意、去克制,就完全能够让自己远离情绪的旋涡,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恰当地处理好工作事务和人际关系。如何远离情绪的旋涡,以下几点可供你参考:

1.善于平复自己的情绪

假如你在上班时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好,即将宣泄甚至要爆发出来时,一定要告诫自己千万不可失控,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等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做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是遇到令人生气的事,也不要让自己当场发作,切勿向对方大发脾气。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用这么几种方式平复自己的情绪。比如,让自己脸上挂着微笑,因为笑脸可以将你的情绪隐藏起来,或者上洗手间或去其他地方待会,待理智占上风时再返回。假如你没有这份涵养,或者是走不开,那就强迫自己坐下来喝几杯水,这样,也能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2.不可带着情绪去上班

观察一下身边的同事,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有些人一上班就情绪不佳,有的人稍不留神就会发脾气,有的人做事时总是出差错。他们在家时可能与配偶发生了争执,或是在上班途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甚至是因为碰上了不幸的事。但不论出于哪一种原因,如果经常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为带着情绪来上班,自己会变得心烦气躁,对别人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也有损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碰上了什么不如意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办公室里,而应该将它弃之于门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积极地看待问题

人们大多数时间跌入情绪的旋涡,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是被伤害了,所以要把怨气发泄出来,心里才能平静下来。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变换一下角度,从比较有益的方面去想。比如,如果碰上对方是性格暴躁、不明事理的人,那么你一定会想对方常常如此,整天让自己生活在不愉快之中,这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啊,真让人同情!那么你还会像他一样闹情绪吗?只有心胸狭窄的人,才会把他人刻薄的话语放在心上。

若是遇上了不公平的事,想一想能不能以稳妥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时失去的固然让人觉得可惜,但你通过其他途径也许会得到更多。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船到桥头自然直”。要相信只要看准时机,抓住机会,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你所遇上的事情,你就会使自己重新振奋起来,也变得富有同情心,而这正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好工作的基础。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宣泄情绪,这是不智之举,对人对己都不好。

4.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一旦遇到让我们生气、引发情绪波动的事情时,我们不要把焦点放在谁是谁非这上面,也不要以为发脾气就能了事,更没必要为此耿耿于怀,这样只会使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我们要从整体去考虑,从最重要的问题去考虑,而不是单一地只专注某一个小小的方面。

首先,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面,就事论事,枝节问题不需要我们投入太多精力。其次,努力解决问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才有助于消除负面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诸多的不顺,所以,有必要提醒自己多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从而远离情绪的旋涡。

5.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有助于远离情绪的旋涡。当你全心全力地忙于工作时,只想着怎样做好工作,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令你不高兴的事了。因此,如果你不想让坏情绪影响了你的前程,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增强自己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感。

记住,当你感到烦躁时,一定要远离情绪的旋涡。因为你需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那些烦扰你的事情,这既表达了你大度的心态,又彰显了你在为人处世过程中面对情绪的纷扰所采取的制胜策略。

生存智慧

只要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去注意、去克制,就完全能够让自己远离情绪的旋涡,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恰当地处理好工作事务和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人际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中的解释为:“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但在心理学上,它的意思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的亲和力的高低:有的人天生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此外,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其亲和力就高。例如,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时,亲和动机强,亲和力必然也很强;而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或感受置于最高地位,那么亲和动机弱,亲和力必然会很低。

从本质上来说,亲和力是一种爱的情感,唯有发自肺腑地爱别人,才能真正地亲近对方,关心对方,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喜欢。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会拥有较强的亲和力。

拥有良好的亲和力是所有人的梦想,因为良好的人际亲和力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它既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友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又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人际资源,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让我们受益无穷。

每个人都有必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无论你是一名销售人员,还是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良好的人际亲和力都是助你事业取得成功的捷径。工作中,一个具有良好人际亲和能力的人会受到很多人喜欢,也容易得到同事的认可、鼓励和支持。那么,怎么才能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呢?

首先,应该有深刻的自我认识。

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因此,深刻认识自己是具备良好人际亲和力的基石。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会感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曾经遭受过各种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多多少少都会影响成年以后的良好人际亲和能力的形成。

其次,要不断地与人交流,进行人际交流实践,加强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

对自己深入了解之后,就需要经常进行人际交流的实践,这是加强人际亲和力的重要步骤。在人际交流的实践中,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一面,通过别人,可以看到心灵中自己尚未发现的另一面。与他人的交流和实践,可以使自己的实战能力不断强化。有些人在青少年时代,也许很少与人交往,缺乏实践的机会,但当他们成年以后,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和人打交道,如销售等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等,渐渐地,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便会逐渐增强。

再次,增强人际包容力,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力。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会给他的自我意识打下比较深的烙印,从而影响其对人对物的看法。当我们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标准去评价他人的时候,就无法深入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因此,我们要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地放下自己固有的价值观,耐心地倾听来自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与自己内心不同的、全新的心灵世界。当一个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增强之后,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人时,他的人际亲和力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强。

最后,防止烦躁情绪的干扰和破坏。

在重压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而且,当一个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很容易变得烦躁不安。也许心情烦燥的人都知道人际交往亲和能力的原则,但他们仍会不由自主地发脾气,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气,从而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增添许多麻烦,造成自己人际亲和力的损失。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要让自己工作和生活兼顾,劳逸结合,做到一张一弛,拥有一份好心情,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亲和力。

生存智慧

工作中,一个具有良好人际亲和能力的人会受到很多人喜欢,也容易得到同事的认可、鼓励和支持。

不在失意者面前得意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本性,在自己稍微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就喜欢夸耀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筹。每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常令旁听的人不知所措或心生郁闷。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被老板褒奖的人,对那些被老板批评的同事,很可能会揶揄他们一番:“你怎么能被老板批评呢?你看看我,老板时常夸奖我。”这话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肯定不会让他们感到愉快的。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他人产生被比下去的感觉。

一位先生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平日里都是比较熟识的。他们聚拢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因为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公司倒闭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大家为了让他重整旗鼓,便组织了这场聚会。

这位朋友看起来实在是痛苦至极,聚会的朋友都知道他目前的遭遇,所以大家都尽量避免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之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便忍不住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在场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尤其是那位失意的朋友一直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一出门,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啊!”

的确,当你在别人失意的时候谈及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强是极其不对的,这样不但会让人对你产生厌恶之情,还会让自己失去朋友。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人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在失意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处,无异于把针插在别人心上,既伤害了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事。如果你正事业得意,那么就低调一些吧,不要到处张扬自己的成就,也不要到处显耀自己的才干!切记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他们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他人的炫耀!你的炫耀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他感觉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豁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事,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当你有了得意事,事业成功或是一切顺利,切忌在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就算你面前没有真正失意过的人,但可能也有境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反感。人总是有嫉妒心的,所以,得意之时要少说话,做人低调一些,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爱护和拥戴!

生存智慧

当你在别人失意的时候谈及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强是极其不对的,这样不但会让人对你产生厌恶之情,还会让自己失去朋友。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微笑能为你的人生增彩,将你灰暗的人生照得流光溢彩。记得在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每天微笑的次数都能数得过来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他太不快乐了。”可见,快乐的表现形式是微笑,微笑的结果则是成就积极的人生。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本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米的房间里,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几年后,苏格拉底成家了,搬进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等杂七杂八的脏东西。有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就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好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可以在空地养花种菜。这些乐趣呀,多得说不完!”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然快快活活的。那人揶揄地问:“苏格拉底,住七层楼有哪些好处?”苏格拉底说:“好处多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楼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

原来,快乐的秘诀就是,多去发现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只要心态调整好了,心情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场景:

一位盲人正要横穿马路,这时从他旁边走过来几个小朋友,他们簇拥着盲人穿过了马路,并且目送他走了很远的路。这时,盲人的脸上洋溢着微笑,向小朋友们挥手致谢。

这个时候,不管是盲人还是小朋友,脸上更多的都是一种会意的微笑,而没有人再对盲人的命运感到可怜。双方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而盲人的微笑将自己对人生的坦然从一颗心流向另一颗心,甚至比阳光更容易直射人的心灵,让看到这个情景的路人都会觉得心里暖暖的。

上面生活中的情景,不难让我们联系到职场。如果员工与老板也能这样笑着面对工作中的每一天,那么这种美好的情愫必将遍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习惯蔚然成风后,在职场竞争中奔忙的人,就会尽享公司创造的清爽怡人的环境。

掌控自己的情绪,才能让你积极地应对任何一件事。同时,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你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外在表现,这也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

所以,就算工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愁眉不展、委靡不振,而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让心态变得积极起来。

李刚是一家箱包公司的产品摄影师,他下决心要在产品摄影或创意领域内出人头地。他坚信,如果公司老总或者其他广告公司的伯乐们能发现他的天赋,为他提供工作机会,他就可以不再从事简单、重复的产品拍摄工作了。如果让他自由地发挥想象力,那他一定能获得广告创作上的成功,成为一位成功的广告人。

尽管还没有收到广告公司的邀请,但他仍快乐地工作,并且追求“快乐每一天”。每天工作一结束,他都会在记事本上写道:“今天的工作很开心,又收获了很多东西,明天要继续努力,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充满竞争的职场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中,谁能自始至终陪伴你、鼓励你、帮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不是下属,也不是朋友,他们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唯有自己才能激励自己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战。因此,工作时神情专注,走路时昂首挺胸,与人交谈时面带微笑……这些积极的表现会让人们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生存智慧

快乐的秘诀就是,多去发现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只要心态调整好了,心情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如果真心帮助别人,不夹杂任何杂念,不怕将来没有回报,不对受施人存在任何轻视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人一生当中做一次好事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了,而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活着要对他人有些用处,才能够活得开心。同样,鲜花摆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散发出最芬芳的香味,任何事物都应当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一位老太太患了绝症,她来到墓地,看望她英年早逝的儿子,为他献一束鲜花。

一位守墓人走过来对她说道:“鲜花放在那儿,没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实在太可惜了!而孤儿院里的那些孩子,他们也很爱看花,爱闻花,那都是些活着的人啊。”

老太太听完,没有作声。过了几个月,老太太又来到墓地,面容焕发着光彩,她对守墓人说:“我把花都送到孤儿院去了,你说得很对,孩子们见到花非常高兴,我的病也因此好转了一些。医生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帮助他人让我觉得还有活着的意义。”

老太太帮助他人,从而感受到了生活的愉悦,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时候,心里悄悄地盼望着对方对自己有所肯定。

我们要求自己完善和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因此应经常做些好事,对别人施以仁爱。这样做能够体现善良的品质,并有利于肯定自我的价值。

热心帮助他人的本质是好的,但要记住:我们只是为了通过自己善良的行为来为生活创造一些美好的风景,而不是为了让他人记住“我有恩于你”。事实上,你做好事的同时,也满足了内心的需求,仁爱的意义即在于此,因此做了好事,不要苛求回报。有时候我们悄悄地做了一些好事,会在心里感到自豪和愉快,其实这就够了,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呢?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总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特别是当我们为别人做了点什么的时候。比如:邻居之间“我上周帮他们家照顾了一上午孩子,这次总该他们帮我了吧”,或是住在同一间寝室的人常说“既然我打扫了洗手间,那么他就应该把厨房清理一下”。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通常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已经远远超过所得到的回报,心里会感觉不平衡。

如果你因帮助别人却得不到任何好处而心理不平衡,那根本原因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互惠主义,它干扰了你内心的平静,它使你总是在想: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应当去索取什么。若行善事而有所图,那么也许好事会变成坏事。

有一位美国青年,曾经从深井中救出一个小女孩。这一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了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与众人的钦佩。但不幸的是,从此以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希望人们知道他做过这样一件好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而他却念念不忘,他不能忍受人们将他忘记,最后因为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最后选择了自杀。

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阿凡提》里面,阿凡提曾经说过:人家对你做的好事,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记。这位美国青年如果能领会阿凡提的名言,这个悲剧就能避免了。

所以,不求回报地帮人才是真正地帮人。做好事不求回报,以助人为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抱着一颗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心,终有一天你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生存智慧

做了好事,不要苛求回报。有时候我们悄悄地做了一些好事,会在心里感到自豪和愉快,其实这就够了,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呢?

把伤害留给自己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恶意的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把伤害留给自己,这是需要宽大胸怀的。在生活中,一个人可能能够容忍他人的傲慢无理、狂妄无知,但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污蔑诽谤和伤害。而人的胸怀,往往就体现在对敌人、对致命伤害的宽容上。与人交往,应最大限度地去容纳别人、理解别人,努力地化恨为爱、化敌为友、以德报怨,那这个世界才会变得融洽与和谐。

“二战”时,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过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互相安慰。10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满面,并赶快将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谁也没有动身边的鹿肉。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他们找到了部队。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无意间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就离开了人世。后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原谅了他。”

面对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对自己致命的伤害却能够坦然处之,没有仇恨,没有怨言,用宽广的胸怀把伤害留给了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把伤害留给自己,这看似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却蕴涵着博大的内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胸襟无疑是坦荡无私的。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发现邻居的牛吃掉了自家很多麦苗时,并没有找那个邻居争吵,而是想:邻居今天可能没有工夫喂它,这牛肯定饿坏了。于是他到山上割了许多草将牛喂饱。那个邻居见了很惭愧,自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牛吃麦苗的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因此,凡事应该换个角度、换个位置思考一下。遇到伤害时,不要首先想到报复,而应该想想如何化敌为友,让事情有一个好的结局。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应适可而止,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你不给别人留有余地时,任何人都会进行顽强的反抗,从而两败俱伤。

一个月色迷人的晚上,在山中修行的禅师在林中散步,突然对人性产生了顿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却看见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正要离开时,在门口遇上了他。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因此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中了。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有一轮明月给他。”

第二天,禅师在阳光温暖的照耀下,从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把伤害留给自己,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这种人具有宽阔的胸怀,他们有自信心,有坚定的意志,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为人开朗、豁达、谦让,他们不是没有力量反击,而是选择了主动地容忍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生存智慧

与人交往,应最大限度地去容纳别人、理解别人,努力地化恨为爱、化敌为友、以德报怨,那这个世界才会变得融洽与和谐。

得理且饶人

人们常说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得理更要饶人。这话流传已久,可见颇有道理。

一名女子走在路上,无意中吐了口痰,但风却把痰刮到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了。见此情况,女子慌忙给小伙子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给小伙子擦掉。但恼怒的小伙子却执意不肯,并叫嚣:“你给我舔干净!”女子再三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您擦去,好吗?”但小伙还是不答应,非得让她舔掉,就这样一直争执着,周围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无论女子怎么道歉,小伙子都不原谅她,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女子忍无可忍,猛地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看着大约有一两千,她生气地喊道:“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走出两个腰粗腿圆的大男人,对着小伙子不由分说就是一阵拳打脚踢,小伙子一下被踢翻在地,顿时昏昏沉沉,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不管是女子还是打他的人,早看不到人影了……

所以,得理不饶人也是一个缺点。如果你太死板的话,讲理则成了一个弱点。要知道,“理直气和”有时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让人心悦诚服。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某素宴,席间,他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竟有一盘菜里放有一块猪肉。随行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想让主人看到。没想到的是,高僧却立刻把肉摁到了里边。过了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了出来,高僧就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对徒弟轻声说:“你如果再把肉翻出来的话,我就把它吃掉!”听到师傅的话后,徒弟当然不敢造次了。

饭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徒弟不懂地问:“师父,主人明明知道我们只吃素的,为什么厨子还要放猪肉?徒弟之所以那么做,只是想让主人知道,让他惭愧一下。”

高僧回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失。主人如果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很有可能会当众责罚厨师,甚至会把他赶走,这都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为了息事宁人,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待人处事固然要“讲理”,但不可以“不饶人”。给得罪你的人留一点余地,你不但不会吃亏,而且很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每个人而言,无论是生活背景还是价值观,都不相同,因此,出现矛盾很正常。但大部分人一旦身陷矛盾中,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躁不安。一半为了保全面子,一半为了切身利益,所以,一旦得“理”便会不饶人,非逼得对方苦苦哀求不可。殊不知“得理不饶人”让你吹响了胜利号角的同时,也为下一次争斗埋下了伏笔。因为对方“输给你”了,但跟你一样,为了保全面子或切身利益,他必然会找机会加倍讨回。

有一句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因此,日常生活中,千万要留一点余地给对方,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适可而止,得理且饶人。否则,不但不会占得上风,还会让对方怨恨你。放对方一条生路,不要光顾自己,给对方也要留点面子。这么做其实并不难,而且如果处理得好,还会让你受益匪浅。

如果你一得理,就不依不饶,让对方无路可退,就有可能激起对方“反败为胜”的好斗心,对方就有可能不顾后果、不择手段地进行反击。这样,就可能给你带来无尽的麻烦和伤害。如果你给对方留点余地,他就不会对你以牙还牙。即使是别人犯你在先、你有理的情况下,也要给对方留条退路,那他就会对你感激涕零,即使不如此,也不会与你为敌。所以,遇事有理也要学会让三分,不能斗一时之气。谦让不是怯懦,而是解决纠纷的润滑剂。

生存智慧

待人处事固然要“讲理”,但不可以“不饶人”。给得罪你的人留一点余地,你不但不会吃亏,而且很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养成豁达大度的好品德

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在于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有句俗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姑且不管宰相是否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把那些拥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作是值得尊敬的人。

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豁达大度的心胸,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甚至关乎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还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们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怎样处理好这方面的事情,我们的祖先留下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在现实生活中,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自信的表现。特别是“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能够让人反躬自问,心服口服。

梁国有个叫宋就的人,在偏远的县城当县令,这县与楚国交界。梁国的边亭与楚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人勤快,多次浇灌,瓜长得很好;楚人很懒,很少浇灌,瓜长得不好。楚人恼恨自己的瓜长得不好,也恼恨梁人的瓜比自己的好,所以夜间就偷偷地去毁坏梁人的瓜,把瓜藤都给毁了。

梁人发觉后,就去告诉了他们的县尉,也想实施报复,偷偷地糟蹋楚人的瓜藤。县尉请示宋就,宋就说道:“怎么能够这样干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行为。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对人家就不好,这是多么狭隘的思想啊!你们若要听我的教导,就每夜派人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人就星夜悄悄地去浇灌楚人的瓜。楚人早上看到瓜地都已浇过了,并且瓜长得一天比一天好,就很好奇,后来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梁人做的。楚国的县令听说了,十分高兴,就把这事情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感到很惭愧,就用重礼对梁王表达感谢。

用豁达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感动,相互之间的误会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如果梁人小心眼,对楚人损坏了他们的瓜藤实施报复,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深,也不会有后来的和谐局面。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如果遇到小问题就要斤斤计较,你说我的短,我道你的不足,这样下去,不但不会维持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还会因为猜疑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步入了社会,就不要再像小孩子似的遇事锱铢必较,应该心胸开阔地对待每一件事,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狭隘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豁达是你做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就算有的时候君子胜不过小人,但那不会长久,小人终会失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心胸开阔,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

生存智慧

步入了社会,就不要再像小孩子似的遇事锱铢必较,应该心胸开阔地对待每一件事,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狭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