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20415600000044

第44章 结语(4)

莱布尼茨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勤奋著述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这些思想遗产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而其中尤其应为当代人类所重视的是他对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的理论解决及其方法。笔者以为,莱布尼茨哲学最重要的遗产就在于以上所说的,从本体论上论证了个体独立自主和整体普遍和谐这两大形而上学原则,以个体的独立自主为前提寻求整体的和谐,寻求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断定个体是独立自主的,整体是普遍和谐的,这是就宇宙的本来状况而言的,并非就是说现实总是如此。形而上学原则不同于事实,它隐含着应当,它的真谛在于既然宇宙或事物本来如此,它就应当如此。许多普通人,甚至有些哲学家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形而上学原则,说它是真是假,一旦发现与经验事实不相符合,就断定形而上学原理是错误的、虚假的。殊不知形而上学原理是具有理想性的,它们不是“实然”,而是“应然”。既然是应然,那么尽管它在现实中有原型,但永远也不能找到与之完全相对应的事实,更不可能用具体的、特殊的、相对的事实给它提供充分的证明。它的证明只能是思辨的、超现实的。就莱布尼茨来说,他提出个体是独立自主的、宇宙是普遍和谐的形而上学原则,其真实意图显然不在于要粉饰现实,证明现实已经达到了他的理想境界,而在于要通过证明个体本来是独立自主的,宇宙本来是普遍和谐的,来说明个体和宇宙就应当如此。

在他的个体是独立自主的、宇宙是普遍和谐的本体论原则背后回响着一种价值论原则的要求:个体应当独立自主、宇宙应当普遍和谐。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该因为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中包含有上帝存在、前定和谐等主张,尤其不应该因为以为它粉饰现实而简单地抛弃它,相反要洞察到上述这些主张所指向的本体论原则,以及本体论原则所隐含的价值论要求。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则事实上是他为社会确立的一种理想境界,为人类确立的一种最高目标,为衡量和评判社会好坏确立的一种终极标准。他确立两大原则的根据在于商品经济和现代文明,这种根据在西方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相反当代西方社会商品经济和现代文明更为发达,因而可以说,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不是远离莱布尼茨的理想,而是更接近了这种理想。莱布尼茨对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的答案的现代意义在于,它表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须以个体的独立自主为前提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寻求整体的和谐。它已经向人们昭示,你可以给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提供种种答案,但能为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案至少不能违背这两条基本的形而上学原则:个体独立自主,宇宙普遍和谐。

三、出路何在?

上述分析表明,莱布尼茨对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这一哲学迷宫出路的寻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不容忽视和否定的,相反很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缺陷和困难。这些缺陷和困难表明,尽管莱布尼茨为解决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他并没有真正解决这座迷宫的出路问题。

莱布尼茨力图克服以往哲学在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上要么强调整体而忽视或否定个体,要么强调个体而忽视或否定整体的偏颇,寻求个体和整体的统一,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真正讲来,他尚未完全走出立足于某一端来解决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的传统误区。他解决两者统一的方式是,首先肯定所有的个体都是实体,证明个体是独立自主的,然后在此前提下证明各个个体具有预定的彼此适应性来解决个体之间或个体与整体的和谐问题。在他那里,个体由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亦即能动性,因而是实体;但是整体却实际上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而并不是实体。虽然他也谈到现实世界有一种统一性,但他把这种统一性理解为上帝。而对于现实世界或宇宙来说,莱布尼茨的上帝是一种自然神论的上帝,他创造了世界并预定了所有个体事物的和谐之后,并不干预现实世界的活动。那么在整个现实世界中实际上就没有一个与个体中占统治地位的单子相应的占统治地位的东西,这样,现实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某种东西的个体堆集。按照莱布尼茨关于实体的看法,这种堆集当然不是实体。既然整体不是实体,当然它就不具有能动性,因为在他看来能动性是实体的本性。如果整体不具有能动性,不是实体,它就不能能动地对个体发生作用。这样在他那里整体被虚化,严格说来它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不是一种真正实在的实体。这种把整体看作是单纯的个体集合的观点与原子论、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样一来,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就成了单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莱布尼茨承认整体是有序的,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有序的整体就是系统,这种系统必然要对其中的每一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发生影响。作为系统的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尤其明显。在社会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决不只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整体决不只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像个人一样的能动实体,它作为国家、民族、团体、家庭等等对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制约、规范和控制作用。因此,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仅仅看作是孤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完全的。就个体与作为个体集合的整体之间的关系而言,莱布尼茨注意到宇宙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对个体的独立自主有限制作用,个体不可能摆脱或超出连续的系列而活动。但是,在他那里,宇宙作为连续统一体对个体的限制作用是被动的、自然的,而不是能动的、自主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个体的内在的完善性、丰富性取决于对整个宇宙的表象,而且个体的完善对于宇宙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就是说,个体对于宇宙具有能动作用。但是,宇宙整体对个体却没有表象,整个宇宙的和谐不过是个体自发活动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体,宇宙在其和谐性方面并没有自主性。莱布尼茨对个体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这种看法表明,对于他来说,在这种关系中充其量只是个体对宇宙的能动作用,而没有宇宙对个体的能动作用。

总的看来,莱布尼茨对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以个体为基点的,以为解决这种关系问题的出路在于个体本身,只要个体独立自主了并遵循了秩序原则,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实际上忽略了作为系统的整体对个体的能动作用。这样一来,即使实现了他的两大原则,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也不会得到完全解决,而且不研究和解决作为系统的整体对个体的能动作用问题,个体的独立自主、整体的普遍和谐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从近代西方的历史来看,这一点十分明显。如果不推翻专制主义,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是说,不改变社会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专制主义就会作为一种实在的力量制约着所有个体,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独立自主和以此为前提的普遍和谐。显然,忽略了封建制度这种整体对社会成员的能动作用关系的理论,不可能给近代早期西方社会的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的解决找到真正的出路。实际上,莱布尼茨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使整体虚化所带来的理论上的困难,所以当他具体考虑人类社会时,他不得不请出他那本来不干涉现实世界的救急神上帝,让他作为代表社会整体力量的国王来对整体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