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从一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典藏
20412100000021

第21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00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共产党员。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还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大会决定不再设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认了由其领导人邓小平14年前开创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驱动改革加速器的口号。

——英国《泰晤士报》

会议回顾

1.历史背景

十三大以来的5年,是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5年。我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

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在一个重要的决策场合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他说:“最近经过学习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他说了个人的意见,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月12日,江泽民向邓小平汇报了他的这个想法。邓小平听了以后说:“赞成这个提法。”并说:“我怕这个关头引起争论,引起争论不合算。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邓小平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

为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大会提出的引领中国的新思想及论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报告阐述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这个报告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客观规律,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标志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意志。

(2)三大历史性决策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且,他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指导下,党的十四大作出三大历史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此后,党中央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使这个理论愈益丰富和完善。因此,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宣言,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3.十四大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四大的突出特点和最大贡献,在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小插曲

1.政治报告十易其稿

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指导,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1992年2月,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及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要求,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指导,报告起草小组很快写出了第一稿,报送中央。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报告第一稿进行讨论,认为报告的理论性、思想性需要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做出更明确更深刻的阐述。据此,报告起草小组又写出了第二稿、第三稿,不断进行修改加工。7月,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时提出的要求和邓小平的重要意见,报告稿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改。中央决定将第六稿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450多处修改。经过一次次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一次次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报告又写出第七稿、第八稿。报告一稿比一稿成熟,一稿比一稿完善。

10月5日,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拿到的报告已是吸收各方意见修改而成的第九稿。根据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2.6万多字的报告,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70多处。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式上,十易其稿,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报告本终于摆在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

2.在会场外鼓掌的邓小平

早在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就写辞职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他的辞职请求。但是,直到11月9日全体中央委员同意了他的辞职之后,他才算是正式退休了。

十四大开幕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数百名记者带着全世界的关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邓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会?”这是十四大的第一新闻,邓小平出席大会是新闻,不出席大会也是一个新闻。当记者没有得到是与否的答案时,便反复提出这个问题,新闻发言人不得不五次重复地回答:“小平同志作为十四大特邀代表,已接受了邀请。”

12日上午9时,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收看十四大开幕电视转播时,不约而同地搜索邓小平的身影。然而,开幕式上没有见到邓小平,在随后的会议期间也没有见到邓小平,闭幕式上也没见他出现。其实,邓小平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关注十四大。十四大报告第四稿出来时,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仔细审阅,又用两个半天时间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十四大开幕那天,邓小平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认真听了江泽民宣读的报告。结束时,邓小平满意地说:“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说着,就在电视机前鼓起掌来。

卡片式记忆

1.南方谈话

1989年国内的一场政治风波,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改革开放广受质疑。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已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京广线南下,又从浙赣线、京沪线回京,经停武昌、长沙、深圳、珠海、广州、鹰潭、上海、南京、蚌埠九地,并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此期间,与当地领导人就许多重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谈话,后被称为邓小平“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是:第一,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第二,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三,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第四,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你们要搞快一点”

1992年1月23日,小平同志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的陪同下去珠海特区,同车前往蛇口送行的有李灏、郑良玉、厉有为等……车子到了蛇口,在地方停了几秒钟,邓榕指着远处的“海上世界”对小平同志说:“这是海上世界,是您给题的名。”车子接着到赤湾港,缓慢地行驶。小平同志坐在车上察看赤湾港码头。下车前,李灏对小平同志说:“您这次来,深圳人民非常高兴。我们希望您不久再来,明年冬天来这儿过春节。”小平同志下车后,同前来迎接的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握手。然后,小平同志同深圳市负责人李灏、郑良玉、厉有为一一握别。小平同志向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转回来,向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可见,把握时机、快一点将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时刻萦绕在邓小平心头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科教兴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围绕着改革和发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各方面建设。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共中央适时地将科教兴国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要求全面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全球发展大趋势作出的正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