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20312900000003

第3章 藏族人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生存的基本。在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获取食物不易,但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让藏民族在茫茫的高原上生存了下来。本章将介绍藏民族的食物,以及包含在食物中的藏族人令人惊叹的智慧。

糌粑

糌粑(zān ba),一种传统又超前的存在,它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在现代社会品种繁多的食物选择中依然不改原貌,保持着它最初的形态。

“糌粑”是藏语的音译,即青稞炒面,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粉末状,然后过筛。

糌粑食用极其方便,所需的原料有糌粑粉(青稞炒面)、酥油、曲拉(干奶酪渣)和茶水,制作时按前后顺序放入原料并加以搅拌即可,方便程度不亚于现今的各类方便食品。

糌粑的吃法并不单一,除了拌成固态的糌粑,还有糊状的糌粑糊,半液态半固态的豆玛(碗中一半是糌粑粉,一半是奶茶)食用的时候一边添茶一边搅拌食用,随搅随吃。

在食用喜好方面,有人喜欢只添加茶水的糌粑;有人喜欢添加白糖的甜糌粑;有人喜欢蘸着各种作料吃,比如玛曲地区的人们爱蘸着当地生产的辣椒酱吃,甘南地区的人们喜欢将糌粑捏成小碗的形状,然后在“小碗”中放些炒好的土豆丁和其他菜肴,吃法颇多。

酥油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奶中提炼的酥油。新鲜的牦牛奶富含脂肪,如果直接煮熟饮用,虽然能尝到比任何一种牛奶都浓郁的奶香,但其中所含的丰富油脂,会让人口中布满厚实的久久难消的油腻感,故难以直接饮用。藏族先民发现了提炼出这美味油脂的办法,于是高原人民不可或缺的酥油诞生了。

曾经藏族家庭中多使用酥油桶打酥油,制作酥油时,先将牛奶稍稍加热,然后倒入专门打制酥油的木桶中,桶里有长柄活塞,活塞比木桶内壁稍小,可以上下自由活动。随后,用活塞用力上下抽动近千次,奶中的油水即自行分离,油浮在上面,用手捧出,灌进椭圆形或长方形皮口袋中,冷却后再进一步完成“洗酥油”的步骤后,即成为块状酥油。为食用方便,酥油常装在器皿或洗干净的羊肚内密封保存。若需长期贮存,把酥油放置在零下十五度的地方最为适宜。现今,随着科技的发达,已经有了酥油分离机,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藏区女子的劳动力。

酥油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润肺止咳、滋补的功能。在环境恶劣的高原,酥油算是一件宝物。除了制作主食糌粑和饮品酥油茶之外,酥油还可用来制作点在佛前长明不灭的酥油灯;寺院中手巧的艺僧会制作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在农区,将刚蒸出锅的馒头与白砂糖及酥油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后的酥油馒头美味无比;藏历新年期间人们用融化了的酥油炸制“卡塞”;将融化了的酥油浇在洒满了蕨麻(人参果)的米饭上,又成了另一道藏区美食——甜米饭。酥油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可润泽气色,增加热量,防止皮肤干裂;酥油还能治烫伤。同糌粑一样,酥油的用处及食用方法也远远超出外界想象。

奶渣

奶渣,藏语叫做“曲拉”,即干奶酪。牦牛奶提炼出酥油后,剩下的就是脱脂奶了,将脱脂牛奶煮熟,待熬出白色的沉淀物之后,将沉淀物捞起控干,干燥后的白色沉淀物即曲拉。

将曲拉弄碎,彻底晒干之后,就可以掺在糌粑中食用。在曲拉没有晒干还软的时候,将其制作定型,就成了美味的零食。曲拉质地偏硬,不同于一般超市内见到的柔软奶酪,食用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牙齿。

酸奶

藏区酸奶以牦牛奶为原料加工而成,牛奶中的油脂凝固之后,在酸奶的最上层形成淡黄色奶皮,奶皮的口感略像黄油,但比黄油更为香甜。一般来说,奶皮越厚,说明制作酸奶使用的牛奶越醇。在醇厚的奶皮之下,就是味道清爽的酸奶。正宗的酸奶黏稠度极高,挖出来一大块放在盘中,犹如豆腐一般凝固不散,如果制作时使用了碗作为模具,那么可以将碗倒过来,一时半会儿酸奶是不会流出来的。正宗的藏区酸奶味道十分酸,吃不惯的人可以加些白砂糖。

肉食

藏区的肉类来源主要是牦牛肉与藏羊肉。牦牛作为高寒地区特有的种类,因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散养的养殖方式,其肉质在牛肉中属于上乘。藏羊又称藏系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高原型藏羊是藏羊的主体,主要分布在高寒牧区。藏羊肉没有一般羊肉的膻味,在羊肉中属于上品。

藏民族烹饪肉食的做法分为生熟两种,生食一般是风干肉及生肉酱等。高原地区的高寒气温,让牦牛肉干的制作极为容易。在寒冷的冬季,将牦牛肉分割放置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肉被自然风干,肉中的美味也变得更加深沉。

熟食一般是煮制的手抓肉等。手抓肉多以牛肉、羊肉制成,一般是将牛羊肉连骨砍成小段,放入锅中,加盐、花椒、生姜、蒜等加水煮熟即成。

熟食还有肉肠、血肠、面肠等。宰杀了牛羊之后,将牛肉或羊肉切碎加入佐料,灌到较粗的肠子中,并扎好封口入锅煮制,是为肉肠。如果在肉馅中加入新鲜血液,再灌到较细的肠衣中,煮制之后即为血肠。面肠的做法更为简单,将调好味道的面糊灌到较细的肠衣中,煮制之后即为面肠。煮好之后,亦可根据个人喜好用油煎制。

面食

藏区面食丰富,有藏式馍馍、藏包、藏面等。

藏式馍馍是藏民族的主食之一。藏语称之为“塔果”。先将发面制成厚圆饼,再放入烧热的铁制焜锅内,埋入火堆里。这是安多藏区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此外还有另一种不使用锅的做法,即将揉好的面团做成饼状,放入提前烧好的麦灰堆中,借着余温使馍馍受热变熟,食用的时候将外皮上的灰削去,然后切片食用即可。因为特殊的制法,藏式馍馍的外皮犹如酥油一般醇厚,馍馍的内里因为发酵而布满气孔,食用起来有点像西式的面包,但却比面包更厚重更有质感。藏区有些地方的人们在走亲访友时,会将藏式馍馍作为登门拜访的礼物。

藏包是藏餐馆菜单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藏包的馅料以牛羊肉为主,辅以少量葱,佐以食盐、花椒、清油、肉汤拌和而成,面皮使用不发酵的死面,包好蒸熟后状如宝瓶,又似莲花盛开,若隐若现的馅料透过剔透的面皮,亦被誉为“水晶包子”。

藏面是具有拉萨特色的食物,藏面要事先压出来煮熟,然后晾干,吃时放入滚烫的牛肉汤中即可。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汤,清清淡淡的肉汤,加上少量的盐和葱花,就成了一碗难得的美味。喝进嘴里,又热又香,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藏面,其他地区还有藏式面片,汤底为牛羊肉汤,与普通面片的区别是,藏式面片中的配菜较少。一般人家在食用过手抓肉之后,女主人会用肉汤做一锅藏式面片来招待客人。

茶类

茯砖茶

“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藏族人十分喜爱饮茶。据《唐国史补》记载,早在吐蕃时期,藏区人民已开始饮茶。在所有的茶叶中,茯砖茶是高原人民最钟爱的一种饮品。茯砖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拥有“金花”(冠突散囊菌),属后发酵茶。

茯砖茶小百科

茯砖茶创制于1860年前后,最早是湖南安化县生产,用足踩踏成90千克重的篾篓大包,运陕西省泾阳县压制加工伏砖。旧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名“伏砖”。每块重2千克,规格质量与黑砖相同。特制茯砖全部是用黑毛茶三级制成。普通茯砖以黑毛茶四级为主,少量为三级。

茯砖茶也称作边销茶。由于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其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不仅可以降脂解腻还有良好的解酒作用。此外,茯砖茶中含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对人体有益。藏民族游牧居住于高原地区,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有效地摄入多种维生素,有益身体健康。

茯砖茶的喝法多种多样,茶水可直接饮用,也可在熬煮过程中加盐做成咸茶,有些地区还会添加花椒来提味。此外,还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牛奶,添加了牛奶的茯砖茶也分好几种,例如酥油茶、拉萨甜茶以及咸奶茶。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饮品,它由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热量极高,醇香可口。

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茶水和酥油放进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制酥油茶叫“打”酥油茶。

在云南的藏区,当地人还会做不用茯砖茶的酥油茶。当地人将核桃等坚果肉、热水及酥油放入搅拌机然后搅打,搅打完成之后的茶色同传统的酥油茶没有多大的分别,并且因为加入了坚果,味道也更加香甜。

拉萨甜茶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兴起,拉萨甜茶也渐渐为世人所知。虽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高原,但大多数来西藏的游客喝不惯酥油茶,却喜欢喝甜茶,特别是拉萨甜茶。

拉萨甜茶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成为拉萨餐饮文化中一道亮丽的特色饮品。拉萨甜茶的做法是在红茶熬出的茶汤中添加牛奶或奶粉,再加上白糖调制而成,味道香甜可口。

现今在拉萨,最有名气的甜茶馆之一是位于大昭寺附近的光明甜茶馆。

咸奶茶

制作咸奶茶,是先将茶叶熬煮,再加入鲜奶,并添加适当的盐。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份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的先后次序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茶和奶的添加次序颠倒了,茶味就出不来;如果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另外,会熬咸奶茶的人,对茶中加入的盐份把握得很精准,既能衬托出奶茶的香醇,又不会让人摄入过多盐份而觉得口渴。

安多地区的人们一般在早上熬煮咸奶茶,搭配藏式馍馍作为一天的开始。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民族特有的酒,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因为其不上头、不口干、醒酒快、男女皆宜的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酿造青稞酒无需复杂的程序,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酿制。酿造前,先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净,用水浸泡一夜,再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两小时,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晾去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不过青稞酒虽然人人皆宜,但是过量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