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第3册)
20240500000022

第22章 苏轼卷(4)

(46)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配调度。

(47)升遐:指皇帝死去。

(48)浇风:不淳厚的风尚。

(49)虎圈啬夫:汉代的乡官名称,掌管养禽兽等事。汉代有暴室啬夫,虎圈啬夫等。

(50)章服:以图文为等级标志的礼服。

(51)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

(52)台谏:这里指谏官,因谏官专事弹劾谏争,归属御史台,故称台谏。

(53)天纵文武:意为天赋文武之才。

再上皇帝书

熙宁四年三月日(1),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2)臣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闻之:益戒于禹曰(3):“任贤勿贰,去邪勿疑(4)。”仲虺言汤之德(5),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6)。”秦穆丧师于崤(7),悔痛自誓,孔子录之。自古聪明豪杰之主,如汉高帝(8)、唐太宗,皆以受谏如流,改过不惮,号为秦汉以来百王之冠也。孔子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9)。”圣贤举动,明白正直,不当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有是有非。是非邪正,两言而足。正则用之,邪则去之;是则行之,非则改之。此理甚明,犹饥之必食,渴之必饮,岂有别生义理,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10),皆不与治同道。立条例司(11),遣青苗使(12),敛助役钱,行均输法(13),四海骚动,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争。臣愚蠢不识忌讳,乃者上疏论之详矣,而学术浅陋,不足以感动圣明。近者故相旧臣,藩镇侍从,杂然争言不便,以至台谏二三人者,本其所与缔交唱和表里之人也,然犹不免一言其非者,岂非物议沸腾,事势迫切,而不可止欤?自非见利忘义居之不疑者,孰肯终始胶固,不自湔(14)洗?如吴师孟乞免提举(15),胡宗愈不愿检详,如逃垢秽,惟恐不脱,人情畏恶,一至于此。近者中外诺煆言(16),陛下已有悔悟意,道路相庆,如蒙大赉(17),实望陛下于旬日之间,涣发德音,洗荡乖僻,追还使者,而罢条例司。今者侧听所为,盖不过使监司体量抑配而已(18),比之未悟,所较几何?此孟子所谓知兄臂之不可蘗(19),而姑劝以徐;知邻鸡之不可攘,而月取其一(20)。帝王改过,岂如是哉?

臣又闻陛下以为此法且可试之三路。臣以为此法,譬之医者之用毒药,以人之死生,试其未效之方,三路之民,岂非陛下赤子,而可试以毒药乎!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乱亡随之。臣非敢过为危论,以耸动陛下也。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军,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则足以生变。今陛下一举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则农不安;均输之令出,则商贾不行,而民始忧矣。并省诸军,追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与士卒杂处其间,贬杀军分,有同降配,迁徙淮甸,仅若流放,年近五十,人人怀忧,而军始怨矣。内则不取谋于元臣侍从,而专用新进小生,外则不责成于守令监司,而专用青苗使者,多置闲局,以摈(21)老成,而吏始解体矣。陛下临轩选士,天下谓之龙飞榜,而进士(22)一人首削旧恩,示不复用,所削者一人而已,然士莫不怅恨者,以陛下有厌薄其徒之意也。今用事者,又欲渐消进士,纯取明经(23),虽未有成法,而小人招权,自以为功,更相扇摇,以谓必行,而士始失望矣。今进士半天下,自二十以上,便不能诵记注义为明经之学,若法令一更,则士各怀废弃之忧,而人材短长,终不在此。昔秦禁挟书(24),而诸生皆抱其业以归胜、广(25),相与出力而亡秦者,岂有它哉,亦徒以失业而无所归也。故臣愿陛下勿复言此。民忧而军怨,吏解体而士失望,祸乱之源,有大于此者乎?今未见也,一旦有急,则致命之士必寡矣。方是之时,不知希合苟容之徒,能为陛下收板荡(26)而止土崩乎?去岁诸军之始并也,左右之人,皆以士心乐并告陛下,近者放停军人李兴,告虎翼吏率钱行赂以求不并(27),则士卒不乐可知矣。夫谄谀之人,苟务合意,不惮欺罔者,类皆如此。故凡言百姓乐请青苗钱,乐出助役钱者,皆不可信。陛下以为青苗抑配果可禁乎?不惟不可禁,乃不当禁也。何以言之?若此钱放而不收,则州县官吏,不免责罚。若此钱果不抑配,则愿请之户,后必难收索。前有抑配之禁,后有失陷之罚,为陛下官吏,不亦难乎!故臣以为既行青苗钱,则不当禁抑配,其势然也。人皆谓陛下圣明神武,必能徙义修慝(28),以致太平。而近日之事,乃有文过遂非之风(29),此臣所以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

昔贾充用事,天下忧恐,而庾纯(30)、任恺,戮力排之,及充出镇秦凉,忠臣义士,莫不相庆,屈指数日,以望维新之化。而冯鶸(31)之徒,更相告语曰:“贾公远放,吾等失势矣。”于是相为献谋而充复留。则晋氏之乱,成于此矣。自古惟小人为难去。何则?去一人而其党莫不破坏。是以为之计谋游说者众也。今天下贤者,亦将以此观陛下,为进退之决,或再失望,则知几之士,相率而逝矣。岂皆如臣等辈,偷安怀禄而不忍去哉!猖狂不逊,忤(32)陛下多矣,不敢复望宽恩,俯伏引领,以待诛殛(33)。臣轼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注释】

(1)本文应作于熙宁三年(1070),原文有误。

(2)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当时苏轼兼任的官职。

(3)益:指伯益,亦称大费。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东夷族领袖。他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后,为禹子启所杀。

(4)出自:《尚书·大禹谟》。

(5)仲虺:商汤的左相。

(6)出自《尚书·仲虺之诰》。

(7)秦穆:指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君,名任好。

(8)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

(9)食:通蚀。更:改过。出自《论语·子张》。

(10)新政:指王安石变法后采用的新政策。

(11)条例司:指主持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12)青苗使:推行青苗法的官员。

(13)均输法: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

(14)湔:洗涤。

(15)乞免:请求辞去官职。

(16)煆:喧哗。

(17)赉:赏赐。

(18)抑配:强行摊征税物。

(19)蘗:拗折,变化。

(20)攘:窃,偷。苏轼意在用此典故责备宋神宗缺乏改过的决心。

(21)摈:排斥,抛弃。

(22)进士: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主要试诗赋。

(23)明经: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主要试经义。

(24)禁挟书:秦始皇三十四年,嬴政采纳李斯建议,下令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焚毁民间所藏的诗、书和百家书等。

(25)胜、广:指陈胜、吴广。

(26)板荡:指政局变乱或社会动荡不安。旧唐书六十三萧瑀传太宗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7)虎翼吏:宋代主管禁军的官吏。赂:贿赂。

(28)修慝:改正过失。

(29)文过遂非:掩饰过错坚持错误。

(30)庾纯:字谋甫,晋臣,曾任黄门侍郎、中书令、河南尹等职。

(31)冯鶸:字少胄,贾充党羽。

(32)忤:违反,抵触。

(33)殛:诛杀。

论冗官札子

元祐元年十月二十三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札子奏。臣伏见近日言者,以吏部员多阙少,欲清入仕之源,救官冗之弊,裁减任子及进士累举之恩(1),流外入官(2)之数,已有旨下吏部、礼部与给舍详议。臣窃谓此数者,行之则人情不悦,不行则积弊不去,要当求其分义,务适厥中,使国有去弊之实,人无失职之叹,然后为得也。欲乞应任子及进士累举免解恩例,并一切如旧,只行下项。

一、奏荫文官人(3),每遇科场,依进士法试大义策论。如系武官,即试弓马。并三人中解一人。仍年及二十五已上,方得出官。内已举进士得解者免试。如三试不中,年及三十五已上,亦许出官。应试大义策论及试法者,在京随进士赴国学,在外赴转运司。试弓马者,在京随武举人赴武学,在外转运司差官。

一、进士累举免解,合推恩者(4),并约嘉祐以前内中数目,立为定额。如所试优长,系额内人数,即等第推恩,并许出官。如系额外,即并与一不出官名衔。

一、流外入官人,除近已有旨裁减三省恩例外,其余六曹寺监等处,及州郡监司人吏出职者,并委官取索文字,看详有无侥幸定夺,酌中恩例。

右(5)若行此数者,则任子(6)虽有三试滞留之艰,而无终身绝望之叹。亦使人人务学,文臣知经术时务,武臣娴弓马法律。皆有益于事。而进士累举,有词学人(7)自得出官,若无所能,得虚名一官,免为白丁,亦无所恨。如有可采,乞降下与前文字一处详议。取进止(8)。

【注释】

(1)进士累举之恩:即免解进士。唐朝贡于乡者,皆称进士。经过中央礼部考试中选的,称之为登第。不中选的人,次年考试仍由本贡取解。到了宋代,三举不中选的人,一律直接到礼部考试,称为免解进士。

(2)流外入官:唐制,一品至九品,各分正、从,谓之流内。九品以外,别置九级,自勋品至九品,无正、从,谓之流外,其官卑猥,不得预于正流,故称流外。流外入官,是指流外的人也有了官职。

(3)奏荫文官人:即靠父兄之荫庇得到文官位职的人。

(4)合推恩者:应该得到皇上恩惠条件的。

(5)右:犹言“以上”。

(6)任子:指由父兄荫庇而得到官职的人。

(7)有词学人:有才学的人。

(8)取进止:指所奏之事或进或止,由皇帝处置定夺。

上梅直讲书

轼每读《诗》至《鸱鸮》(1),读《书》至《君奭》(2),常窃悲周公之不遇(3)。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4),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5)。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6)’,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7)?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8),使尔多财,吾为尔宰(9)。”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10),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11),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12)。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13),而与之上下其议论(14)。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15)。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16),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17)。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18),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19)。诚不自意(20),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21),非亲旧为之请属(22),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23)。苟其侥一时之幸(24),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25)。”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26)。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1)《鸱鸮》:《诗经·豳风》中的篇名。

(2)君奭:《尚书》中的篇名。

(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辅佐成王治平天下。

(4)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孔子周游列国至陈、蔡时,被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围困于郊野,断粮挨饿,但孔子仍给弟子们讲学,且琴声歌声不绝。厄:困。陈、蔡:春秋时国名。

(5)颜渊、仲由:皆为孔子的弟子。颜渊:名回,字子渊。仲由:字子路。

(6)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也不是虎,却奔波于旷野上。兕,雌的犀牛。率:沿,引申为来回奔波。

(7)不容何病:不能容纳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8)回:颜回。

(9)宰:主宰,管理。这里指掌管财产。

(10)管、蔡:即管叔、蔡叔。

(11)欧阳公:指欧阳修。

(12)孟轲、韩愈: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13)从之游:与之交游。

(14)上下:互相切磋、相辅相成之意。

(15)飘然:高超的样子。

(16)对偶声律之文:指诗赋。

(17)窥其门:登门拜访的意思。

(18)礼部:朝廷六部之一,掌管礼制、科举、学校等事。

(19)执事:本指侍从左右供使令之人。旧时书信里,以执事代称对方,以示尊敬,是烦扰对方执事的意思。此处指梅尧臣。

(20)诚不自意:自己实在没有想到。

(21)先容:先作介绍,先通关节。

(22)请属:请求,嘱托。

(23)恃:依托。

(24)侥一时之幸:一时侥幸。

(25)不怨天,不尤人:怨:抱怨。尤:指责,归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