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周口店发现的新洞人遗址是一处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新洞人”是“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是一处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
随着周口店遗址发掘和推广工作的展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新洞人遗址的发掘
周口店第四地点位于第一地点南约一百米处,是1927年由李捷和步林发现,1937年至1938年进行试掘的,此处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和少量石器。
1967年,在第四地点北端发现了一个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称;1972年在第四地点西侧修路,挖掉部分堆积,发现灰烬层以及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1973年正式发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遗迹和数十件石器。
第四地点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宽处5米,堆积厚度6.5米,后部为洞穴,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后折向东南。堆积物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呈灰黄色,下部颜色略红,平层化石较多。
人牙化石发现于第五水平层,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齿,与“北京人”同一牙齿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代表。
用火遗迹有灰烬层,见于底部。石器数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厘米至4厘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
这个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有33个属40个种,其中现生种占82.5%,绝灭种占17.5%。其时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1933年10月,在龙骨山南约一公里处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命名为周口店第十三地点。发掘工作在裴文中领导下进行,从1933年10月至1934年6月,挖土约400立方米,获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从这个地点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36种,其中大多数是大型动物,食肉科动物占可鉴定的动物的三分之一。在这个动物组合中,比较有意义的种属有变种狼、中华缟鬣狗、最后剑齿虎、上丁氏鼢鼠、拟布氏田鼠、拉氏豪猪、三门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肿骨鹿、德氏水牛和硕猕猴。
这个地点还发现文化遗物,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缘还可见到清楚的使用痕迹。脉石英小砾石制作的单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
从这些为数不多石器材料可知,当时人打片用两种方法:砸击法和锤击法,修理工具用锤击法,并已有三种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
第十三地点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猿人文化早期,因为这两个地点含文化遗物的地层都发现扁角肿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状器。
周口店第十四地点在第一地点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产鱼化石,当地叫鱼岭,两地相距约两公里。1933年作过化石采集,鉴定为两个种,长达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未作鉴定。
该地点长25.9米,宽8米,为南北向洞穴,堆积分为三层,上层为洞顶破坏后堆积的红土和表土,中层为石钟乳层,下层为胶结的或未胶结的泥沙层,鱼化石出于下层,并只限于上部的一米厚的堆积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层,中间有厚3.7米的砂岩层隔开。
已发现的鱼化石总数约两千尾,保存很好,能看到骨架、鳍、鳞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轮廓。在周口店陈列馆里,有一块“鱼壁”。
已发现的鱼化石最长的40厘米,最短的5.7厘米,一般为15厘米至25厘米。种类仅4种,在这4种鱼中,有两个绝灭种,趴鱼现只生长在长江以南,刺趴现产长江流域。
(二)周口店遗址陈列室
自从在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化石以后,这个原来并不出名的小镇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古人类学界瞩目的焦点,前来试图参观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龙骨山上并没有一座可供参观的陈列室,来访者在这里只能参观发掘现场,想要看发掘出来并经过修理、复原、鉴定和研究过的各种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的标本,还得专门到城里地质调查所的陈列馆去,这不能不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特别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更是如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周口店的工作十分重视,立即拨款恢复发掘工作,至于建立陈列室的事,即便在当时负责恢复周口店工作的贾兰坡等人是连想都没有想过的。
在当时,为了方便来访者对周口店加深了解,贾兰坡和同事们因陋就简盖了三间小房,里边一间住人,外边一间摆摊陈列。这项工程并未花费多少钱,因为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山上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裴文中这时也在周口店,他就曾经爬上屋顶钉椽子。
所说的“摆摊”陈列并非夸张。因为整个陈列“设施”只不过是两块卸下来的门板,上面摆了一些刚从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化石,讲解员也由工作人员自己担任,并无一般博物馆里可以见到的明亮的大厅、成排的玻璃柜和完善的组织机构。
所以,这个和集市上小贩的摊子相似的“摆摊”,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陈列,当然也不可能反映周口店遗址的丰富内容。不过,由于它摆的都是来自遗址的标本,摆摊的地点又设在遗址近旁,因此能够给参观者以生动而深刻的印象。这个地理条件正是城里的博物馆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1951年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的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来到周口店。他参观完“北京人”遗址后,又兴致勃勃地看了陈列摊子,临行前说;“为什么不搞一个正式的陈列室呢?”竺副院长走后,贾兰坡和同事们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1952年4月,严冬刚过,“北京人”遗址周围的植树活动开始了。所栽的树有梨、桃、杏、洋槐、大叶杨、小叶杨,共两百多棵,还栽了丁香和葡萄。这年秋天,又挖了很多树坑,准备来年春天补栽。为了确保游人安全,围绕第一地点的陡崖修起了铁栏杆。
1953年春,又栽了一批杏、梨、桃树。接着,中国科学院拨款盖陈列室。在春天的时候动工,7月份就落成。这是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的简朴平房,一半作为陈列室,一半作为接待室和办公室。陈列室于9月20日举行预展,21日正式开幕。
在预展会上,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的杨钟健教授说:
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和所获得的一切标本,都是人民的财富,它的意义又是和从猿到人以及生物发展的证明是分不开的,因之就成为我们广大人民必需的知识。
这几句话表达了当时举办周口店陈列的动机。
陈列共分三室:
第一室是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它的前半部是“北京人”各种骨化石模型以及它的文化遗物:石器、骨器和用火的证据,还有“北京人”遗址堆积的情形。后半部是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模型和石器、骨器、装饰品等文化遗物。
第二室陈列与“北京人”、山顶洞人同时生存的动物化石。“北京人”动物群有许多现今已经绝灭的动物,如中国宠狗、剑齿虎、梅氏犀、披毛犀、三门马、李氏野猪、肿骨鹿和纳玛象等。
它们的存在,说明“北京人”时代周口店一带的自然环境与今日相比有显著不同。山顶洞动物群的成员今天多半仍生活在蒙古高原,南方性的种类很少,绝灭的动物只有洞穴雷狗、洞熊和大鸵鸟三种。这说明山顶洞人的时代的自然环境和今天仍然有所不同。
第三室陈列周口店其它地点的标本和图表。在周口店附近不出两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从上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不同阶段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人类遗址,除“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外,还有二十多处,在第三室有重点地进行了介绍。
通过这个陈列,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新生代晚期以来周口店地区的地质、古生物和人类的发展史。
第四室介绍周口店附近的地质、地层概况,陈列有周口店附近一带的地质模型和剖面以及不同时代的各种岩石标本。同时,配合地质时代,利用图表和模型介绍“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第五陈列室到第六陈列室,按照地质时代顺序,陈列“北京人”遗址以外周口店其它地点发现的动物群化石、标本。第七室陈列与“北京人”同时生存的动物群化石、标本。
陈列室开放之后,立即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观众。由于来访者日益增多,室内无法容纳,于是1955年将那幢房子全部改为陈列室,另在它的东下坎盖起一座300平方米的招待室,将原有的山神庙改为办公室。
陈列室扩充了内容,由原来三个陈列室变成了七个陈列室。第一室和第二室分别陈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和文化遗物。第三室陈列周口店以外我国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陈列的有丁村人、河套人、资阳人和时代较晚的扎赉诺尔人等。同时关于国际间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材料,如林猿、南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克鲁马农人等化石模型,为了进行对比也作了陈列。
(三)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周口店遗址自1921年发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
发掘出土代表四十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遗骸,十多万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材料为研究人类发展史和阐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证。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是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博物馆是在1953年猿人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的,馆舍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馆藏文物六百多件,主要为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五部分构成:历史回顾、“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遗物、“北京猿人”的生存环境、周口店遗址各化石地点、周口店遗址最新成果展。展出的动物化石、用火的遗迹的灰烬都是世界罕见的真品。馆内陈列着从周口店遗址群出土的人类化石模型、动物化石、石器等展品。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向游客介绍了6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
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地区从四亿年前至一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
第一展厅展示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以及粗糙简陋的石制砍斫、切割、刮削和雕刻工具。
第二展厅以复原模型展示了“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所。
第三展厅主要介绍龙骨山上发现的二十多处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古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分布点以及一件1.8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如串青贝壳,兽牙、小石头制成的古老的项链等。
第四展厅陈列着我国和世界各地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品。
现在常年开放的展览项目除博物馆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即猿人洞、“山顶洞人”遗址,即山顶洞、新洞人遗址以及距今五百万年以来的鱼类、鸟类及兽类化石地点二十多处。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自然环境优美,遗址内长年绿树成荫,花草吐芳,野生动植物数量繁多。
1986年,周口店遗址入选“新北京十六景”之列。
1992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周口店遗址“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称号,同年6月,周口店遗址以“保存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
1997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被中宣传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集休闲、学习和参观于一体的郊外综合性旅游场所。2005年周口店遗址入选全国4A级旅游景区,2008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四)周口店遗址申遗成功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作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签发证书,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