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20236200000008

第8章 汉墓随葬物品(1)

马王堆汉墓最初以鲜活的千年古尸引来众多游客和学者,而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无疑使得前来的人们加快了步伐。

马王堆汉墓中的随葬品,种类之杂,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一)随葬物清单遣策竹简

竹简出土于东“边箱”,堆放在重叠的漆器上面。因编缀的绳索已经腐朽,出土的时候也已经散乱。

竹简共312枚,长27.6厘米,宽0.7厘米,是用细竹劈开来制成的,颜色是黄褐色,背面的竹皮大多为绿色。从残余的绳子痕迹来判断,竹简是书写后再用细麻绳分为上下两道将竹简顺序组编成册。

简上文字为墨书隶体,墨迹清晰,字体秀美。每简字数,少者两字,多者至25字,有的在一些文字中间作有标号,312简,总字数2000有余。

竹简上的文字大多数可以辨识,是一册随葬物品清单,就是所谓的“遣策”。遣策是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

在马王堆汉墓中,人们发现了完整的遣策,它们详细记载着一号墓和三号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

马王堆汉墓中总共出土了遣策722枚,其中一号墓出土了312枚,三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

一号墓的遣策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用漆木制成的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东西。

简文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所载内容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

三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一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骑从、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二)汉墓的彩绘帛画

帛画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古人常用笔墨和色彩在上面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

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五幅帛画,其中一号墓一幅,三号墓四幅。这些帛画都是彩绘,保存得十分完整。它们大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其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

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右上角是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八个太阳;左上角是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嫦娥。在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的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门吏。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出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人间部分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整个画面,从下到上,表现了地下、天上的各种景色,有的是出自传说中的故事,也有的是各种社会生活,有的是人脑中的各种想象。

三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一号墓中那幅帛画的尺寸、形制、内容都相近。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

帛画出土之前分别放置在两墓内棺的板上,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因而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总之,这两幅帛画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表意明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发掘中还发现了在三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仗场面。

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队列前有五层高台。左下方有一百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

右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

有人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誓社、耕祠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墓主检阅的仪仗。

三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为导引图,长100厘米,宽5厘米。以红、蓝、棕、黑等颜色描绘男男女女做健身运动,共有4排44人的形象。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有的着长袍,有的穿短裙短裤,还有的裸露着上身。

运动的类型有伸展、屈膝、转体、跳跃等肢体运动,也有使用棍棒、沙袋、球类的器械运动,还有模仿熊、鹤、鸟等各种动物姿势的运动。

根据人物动作与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关于运动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三)汉墓的纺织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纺织品和衣物两百余种。其中包括目前所知的汉代丝绸品种的大部分,如平纹组织的绢、缣、纱,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斜纹组织的绮、锦、绒圈锦,袋状组织的绦带以及彩绘印花纱,还有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粗细麻布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纺织品,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在众多的纺织物中,有一件特别的素纱禅衣衣服格外引人注目。

(四)汉墓的帛书

在三号墓东边箱子的长方形漆盒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批的帛书。这些帛书是唯一可以和千年女尸媲美的东西。

帛书又名缯书,它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12万字,破损比较严重。帛的高度大致有两种:整幅48厘米和半幅24厘米。画表、图用的帛,幅面大小视需要而定。

帛书一般都是把帛横摊着从右端开始直行写下去。有的先用墨或朱砂画好上下栏,再用朱砂画出0.7厘米至0.8厘米宽的直行格,此即为后代的“朱丝栏”。帛书有长有短。短的,一段帛上只写一种书或画一幅图;长的,写完一种书或画了一幅图后,并不剪断,而是另起一行接着书写或画另外的画。

帛书的体例不一,有的在第一行顶上涂一黑色小方块做标记,表示书从这里开始;有的则没有画行首的标记。有些书是通篇连抄,不分章节;有些用墨点记号分章;有些则提行另起章节。大部分帛书都没有书名。有标题的,一般都写在文章的末尾,并记明字数。

自从秦代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作为全国标准字体之后,还规定隶书作为日用文字,通行全国。到西汉初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初步推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这一批帛书,抄写的时代可能有先后,也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可能抄写的人对汉字发展的态度不一样,因此字体既有小篆,也有隶书,同时还有正在蜕变中的各种过渡形式。

整个帛书上的文字代表了这一时期字体的全貌。除了字体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假借字多,简化字多,这些情况进一步表明,在秦统一全国文字后,西汉初年中国文字又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过程中。

据初步整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一共二十多种,十二万字左右,这样大批古书的发现,是晋朝咸宁五年在河南汲县的古墓里出土《竹书纪年》等大批竹简之后,一次重大发现。

从这批帛书的内容看,只有少数几种流传下来,而大部分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书的内容以古代哲学思想、历史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杂书。

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在这些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之中,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

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老子》乙本、《九主图》《黄帝书》。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

兵书类的有《刑德》甲、乙、丙三种。

数术类的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

方术类的有《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其中《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

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三幅地图。

帛书的出士,不仅丰富了古代史的内容,订正了史书的记载,还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有力依据。同时,在文字学、训访学、音韵学等方面,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1.《周易》 它是一部非常古老的书,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它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些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绝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我们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易》分为三个部分:《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

《帛书易经》亦称“六十四卦”,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64幅卦图、64个卦名、450条卦爻辞。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

《帛书易传佚书》包含五篇文字:《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帛书《周易》出土的时候是折叠起来的,折叠方式是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出土时,损坏的帛书断片共16幅,每幅高24厘米,宽10厘米。

《帛书易经》抄写在两幅宽帛上面。《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同一幅宽帛上面,共129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第九十四行至第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计36行,分32章。

《帛书易传》(《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

《帛书易经》中35个卦名,卦宫分布60个卦的卦序,均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2.《老子》 其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为81章。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两本,其中一本字体较古、篆意较浓,称为《老子》甲本;另外一本的字体为隶书,有波势,称为《老子》乙本。甲本破损严重,文字残缺较多;乙本破损稍轻,文字基本清晰。

《老子》甲本已严重破损,上面的字也有许多残缺。全文463行,总计约1.3万字,最后附无题古佚书4篇。《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和传世的版本相反,不分章,章句与现存版本也略有出入。

其书体为小篆,笔画仍以曲线为主,横画的起笔多重而圆,收笔则轻而尖,钩与捺常作长引之势,已有了明显的隶意,当是日常书写的书体,章法有直行而无横列,较乙本自然高古,堪称杰作。

秦王朝统一文字后,规定小篆为社会上的通用文字,但官吏办理摇役和讼狱等事务,则用隶书。字体的演变,必然是舍繁难而取简易,所以到汉朝初年,隶书盛行,而小篆渐废,抄书者自然也用隶书而不用小篆。

此次出土的《老子》甲本是小篆,乙本是隶书。这就是为什么有关学者认为甲本在前,乙本在后的理由。不过这两点仅指一般情况而言,从三号墓发掘时的情形看,乙本放在漆盒里,甲本卷在木片上,甲本是不是因为这一点而多破损则难断定。

再者,汉初也有些人会写小篆,甲本是不是写者特意用小篆?所以仅凭以上两我还算不上有力的证据。但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写者避汉朝皇帝名讳的情况。甲本中所能辨得清的“邦”字22个,而汉高祖的名字正是刘邦。就当时的规定,皇帝的名字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不能书之于著作上的。

根据三号墓出土的木牍记载,墓主人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很显然,甲本《老子》应成书于刘邦称帝之前,即公元前206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