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20236200000007

第7章 素纱禅衣出土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素纱禅衣的出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为中外文物的研究家提供了又一次深入探索的机会。

(一)素纱禅衣的概述

素纱禅衣是在利苍夫人辛追的墓中被发现的,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素纱禅衣的衣长1.28米,通袖长1.95米,袖口宽0.29米,腰宽0.48米,下摆宽0.49米,重48克,薄如蝉翼,折叠后不盈一握。

素纱禅衣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素纱禅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

(二)素纱禅衣的工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

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真实的有根据的形象化的描写。

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

纱的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

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为旦尼儿,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

根据专家的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旦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此件襌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素纱是一般为未经染色的纱织物,这件禅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素纱禅衣也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三)素纱禅衣的穿着

素纱禅衣轻薄而透明,但是在古代它是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

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禅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

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佳的体现出了女性的柔美,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素纱禅衣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是一种性感内衣。

(四)素纱禅衣的复制

重量很轻的素纱禅衣,是马王堆汉墓随葬物品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件文物,除去禅衣本身的一些其它的边缀的物品更是让人们去惊叹它的实际重量。

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这件总重仅为48克的素纱禅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禅衣的重量超过80克。

经过一番商讨专家共同研究找到了答案,原来现在的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所以织成的衣物重量也就比古代的丝重得多了。

紧接着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来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重量极其大小,再采用这些小巧苗条的蚕宝宝吐出的丝复制素纱禅衣,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纱禅衣,这一研究耗费了专家们13年的心血。

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被盗,一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除了素纱禅衣以外,还有一批漆器等。最后,其中一件48克重量的素纱禅衣在追缴的过程中被毁。另外一件49克的被追回,但由于盗窃者用素纱禅衣包裹其它盗窃物品,遭到了损伤。

目前在博物馆所展示的素纱禅衣实际上是一件高仿真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