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20236200000011

第11章 汉墓随葬物品(4)

12.《相马经》 帛书《相马经》共有77行,5200字,其中残缺500字,有200字可以查补,300字无法处理。

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绝大部分为传世《相马经》所无,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

其中第一篇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使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并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而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

这部书的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四言韵文写成,类似于描写诗或赋。从文笔语言上来看,不少专家认为可能是战国楚人所作。内容侧重从头部相马,认为眼大有神的是良马。它把相马法的要领概括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这部帛书《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着在我国养马学、相马学等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13.《导引图》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卷文图并茂的彩色画,既不是山水,也不是花卉。在长100厘米、宽50米的画面上,用红、蓝、棕、黑诸色,上面分4排绘了44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衣短裤,有的穿长袍,有的光背,大部分徒手,少数手持器械。

彩色画上的这些人都是用工笔彩绘在绢帛上,每一个人有一个运动姿态。图画原无标题,但从人物的运动姿态及所标文字内容来推定,这就是古代的《导引图》。此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我国古代的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根据《庄子·刻意》李颐注: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会柔”。这一注解恰当地说明了组成导引这一运动的方法特点和要求。由于呼吸在此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称为“导引行气”或“行气”。这种导引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普及,我国最早的医药文献之一《黄帝内经》上即记载有“导引行气”的方法。

《庄子·刻意》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专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彭祖得以长寿,之所好也。”后汉时崔定在《政论》中也提到“熊经鸟伸”和“吐故纳新”在强身延年方面的作用,三国时的名医华伦把导引术总结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至今四川、重庆等地还流行有《五禽图》导引方法。

《导引图》除图象外,还有31处文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描述运动姿态,有伸展、屈膝、体侧、腹背、转体、全身跳跃、舞蹈等肢体运动;有呼吸运动,有使用棒棍、沙袋、盘碟,球类的器械运动。例如图中“以丈(杖)通阴阳”,所画的是一个穿裙子的妇女,手执木棍,弯腰下俯,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以此来促使人体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以“调和阴阳”。

第二类主要说明这些运动摹仿哪一类动物,如“赛北”“蛋登”“签馆”“熊经”“沐猴灌”“信”等。熊经,画一男子穿长袍,摹仿笨熊爬树;信画一男子,赤背,着短裤,弯腰向前,两手支地两腿紧靠,头向前伸,两眼正视前方,犹如小鸟舒展身体并呼吸空气。

第三类说明每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如“引聋”“引灵责”“引项”“引灵中”。引,就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

“导引”为什么能够防治疾病,它的理论根据究竟是什么?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这样说过:“道以流水不腐,户枢不攘,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则虫蝎大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说:“须知按摩,摇动枝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合,义在斯尔。”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则更明确地把“流水不腐”的道理用到养生学中,他是这样说的:“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

古代人从“流水不腐”这种认识出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医疗体育形式。《导引图》《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这些医疗体育形式,各有特点,各有用途,效益相种。属于肢体部位的疾病则通过肢体运动来防治,有关内脏部位的疾病则用导引和呼吸法,局部活动不便的可以进行按摩。

关于“导引”二字,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刻意篇》庄子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这是“导引之士”所爱好的一种健身运动。

马王堆《导引图》中绘有“沐猴灌引灵中”,这是效法猴子的灌叫声来治疗“热中病”的。这可能与“六气呼吸法”有关。

有关“导引”的古代传说非常多,不少神仙之类的导引术式。其中彭祖导引法中说:可除百病,延年益寿。彭祖为殷大夫,经夏商数代,活了七百余岁。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却告诉人们,导引的起源很早,历史悠久,而且还告诉人们,适当的运动可以使人健康和长寿。

那么,导引是怎样起源的呢?《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段耐人寻味的记载,说是在唐尧时代,由于水道里塞,人们心气郁闷,筋骨闭塞,尧教大家跳舞来宣导气血筋骨。这一段记载,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但是,看起来比较合乎情理。

后来宋代罗泌的《路史》也有一段内容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可见古代的导引,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很可能来源于舞蹈。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十种之多,除《导引图》外,还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等,不少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我国古代医疗技术极其先进。

西方医学史记载12世纪时意大利外科医生罗吉尔是用水银软膏治疗痈肿和皮肤病的创始者,但是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使用水银治疗上述疾病不仅已有软膏制剂,而且还有其它剂型。可见,我国是此疗法的最早发明者,它比西方早了八个世纪。

另一本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据脉如三人参春不过三日死”的记载。它是说,如果给症人切脉,病人的脉搏,好像三人手执作棒联合参加春谷一样,很快地以三联的节律协调地用力进行。那么,这个人病情极其危险,过不了三日就会死亡。这在现代心血管病诊断上,叫作“三联音律的奔马律”。

早两千多年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医生已经发现了“振脉如三人参春”,极形象地描述脉诊断上奔马律的三联音律特征。一些医学家指出,东西方有关的心血管诊断学发现是在各不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先后经过两千多年间隔记录下来,马王堆医书的发现,不能不使人惊叹我国古代医学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

(五)马王堆汉墓的乐器

马王堆出土有瑟、竽、笛、琴、竽律等五种乐器。另外还有和木俑附在一起的模型乐器钟、磬、筑等三种。此外,在三号墓出土的遣策中,记载了不少歌舞、乐器的名称,如“楚歌者”“河间舞者”“郑舞者”“建鼓”“大鼓”“钟磬”“郑竽瑟”“河间瑟”等。

从中,一方面能使我们了解轶侯家轻歌曼舞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增进我们对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

1.黑漆二十五弦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瑟有25根弦,长1.16米,宽0.39米,中部高0.1米,是一张木质的弦乐器。

它的瑟面成拱形,中间是空的,下面嵌有一厘米厚的底板。首尾髤黑漆,其余光素。

底板两端有首岳和尾岳。首岳一条,右边有25个弦孔;尾部有内、中、外三条尾岳,内外岳左边各有9个弦孔,中尾岳左边有7个弦孔。尾端有4个系弦的木枘,枘端为银制,饰涡纹。弦由四股素丝左旋搓成,中岳上的弦较粗,径由1.9毫米递减至1.2毫米,内、外岳上的弦较细,径由1.2毫米递减至0.5毫米。每条弦下有拱形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