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20235700000030

第30章 明代游记(6)

再旦,望接笋峰,从仰止亭投石门,历铁象岩,皆捶磴为阶,错落不一,俯仰上下,出没石林间,若排扉,若穿牖。登渐狭,忽豁然高峰四辏,洼中隆外。如仰釜微缺,从缺处,一石嵌嵌飞动。舞瀑蜿蜒而下,晴雨乱飞,各传淙响;积云在崖,冰柱时坠,凛乎其不可留。乃折步左腋而上,一壁耸百余寻,悬三梯级,各以百计。其悬处得凹之半,左削右虚,含慄守视,而上梯穷壁。复胸而凸出,从胸上环凿一径,仅容半躅,舍距用趾,履滑攀索,膝胸而行,如胡僧和南而复蟹旋者。三十步,径断,续以栈,复十步许,得定心亭。少顷,因之至,登龙脊。双壁离立,界两瀑,而中拔数十仞,下望如鸡胸骨,窄束不能雁行。贾勇上征,屡奋屡息,赖缛绿绣两壁,坠雪钩枝,余花嫋嫋,差得自怡。遂由仙弈亭,上绝顶登玄元道院,松竹蔽亏,蓊菁郁翠,昔汪丽阳道人反真复命处也。及下,出石门,望悬梯如腋下短带耳。复北望仙掌峰,取石岩道,登天游观,道视接笋稍夷。登三里许,忽一石从左拔起,与仙掌相拒,如峡而磴。游人憩此,若酷暑之得冰室。更三里,渡胡麻涧,随流而东,行数百步,入天游观,隐屏峰实拱之。及出一览亭,则隐屏若可蹴而造也。屏挟接笋、玉华二峰,如人竖掌中三指。其余诸峰环侍,高者拊膝,卑者承踵,皆孩而顶抚之。曩之溪上,岿然傲人,以不可攀者,悉盘中玩石耳。听滩声在风际摇荡,如馋妇炒寒豆;意昨之白烟渔父,又是眼空花不足思也。至三友堂、胜览亭,既返。道士留曲水,为谈山中事,娓娓可听。

是夕,月色甚佳,不能寐。复出一览亭,观白云敷岩如海,而众峰各萌头茁角,作水族异状。独隐屏如巨鲸翘首,北顾峰头,悬两灯,差可以拟目,亦奇观也。

晨际,从胡麻涧上行三里许,有山当庵。古木幽清,流泉婉出。自此从玉柱峰东行,云径阒寂,了无人声,惟觉泉石洒然,一勺一拳,具足仙韵;草木藤萝,俱有香气。天心庵以峰名,杜豁岩以人显,皆相去六七里。从万峰脚下,萦回取路,如循永巷中。越涧渡壑,喜其漱泐山赞山元,骨齿齿斤腭。黛绿丹碧,班驳成文,泉水溅之,皆活也。登九井岩,岩巅有泉如井者九,清澈映星汉,汲一则八井俱动,想一脉也。穿萝而南,折为水帘洞。丹崖百尺,泻水如珠,飘洒随风,清声瑟瑟。恨复颓败无人,烟火俱寂。由是北折,绕刘官寨,再折过紫峰岭。山势讠叔诡,群峭摩天,较之溪上诸峰,兄弟之相仿佛者,往往然也。涉一涧,曰袭芳,溯流行数百步,有瀑潺潺然落谷中,此涧之源也。东折,度云门,一石与崖附会而成弄。不百武,弄尽,尽处复一涧,曰流云,又瀑之源也。嘉树扶疏,人家闲静,复有柳岸柴扉、小桥流水之趣。桥之西有深密庵,拥竹万竿,规制宏敞,毛道人一呆静处也。由左腋而西,为闲闲室,为白云乡,皆连亘相接,总之俱属为卢岫耳。岫之北,一径袅袅,投云而没,似可以致远,而因之逼归甚急。

既下,乃从涉涧处南折,历丹霞嶂,又折趋马头岩,有凝云庵、碧桃园、翠竹窠诸处,皆石门松径,来往与糜鹿相值于数里之间。石根云树,纵横道路。稍东折二三里,山始舒缓,而向之惊魂动魄者,亦不,觉其骤息而气平也。度鸡苏坂,望三姑尚遥。至兰汤,度忽大王在侧矣。虽然,三日游,历山水之胜,不十之一。噫!三日游,又同曩时一梦矣。

【注释】

①武夷:武夷山,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②虎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古时的别称。

③曾孙:传说武夷之神武夷君曾置酒会乡人,呼乡人为曾孙。

④仙船岩:当地古代的一种葬具,外形像船,架放在高空悬岩隙洞上,故称架壑船,又称仙船、悬棺。

【赏析】

这篇游记通过记述作者武夷三日游的经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武夷山的山水胜景。文章开头将武夷与庐山相比较,点出武夷山“山与水相映发”而“水在山中”的总体特色,全文就围绕这一特色展开详尽而生动的叙述与描写。

以下介绍本文在写作上的三大特点。其一,它虽然也是以游山的时间和路线作为行文线索,但在结构上却明显地分作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船行九曲溪而饱览武夷山山水风光;后一部分写亲登诸峰而尽得探险观奇之趣。两部分都详细介绍了众多的景点,而且能抓住特色精于剪裁,巧为布局,并不见罗列冗繁的痕迹。其二,文章把描写景物同叙述游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不时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感想,读来颇感亲切自然。其三,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最能引人联想。如以美女梳妆比月光下诸峰的秀媚,以抚孩儿头顶喻隐屏峰的高峻,又以盘中玩石喻众峰之相形见小,以馋妇炒寒豆比山间流水之声……都令人拍案叫绝。由于作者设喻新颖,比拟酷肖,因而即使是描写同一类景物,也并无重复之感,反倒是处处见特色,处处出新奇。

湖心亭看雪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隐于山中,酷好游览山水以诗文山水自娱。其山水记游小品,写景抒情,清越隽美,而常有故国之思。其小品题材广泛,博观约取,短小活泼,文笔清丽,造语新奇,富有诗意,是晚明小说中的佳作。著有《琅擐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②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③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④者!”

【注释】

①拏: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

②湖心亭:在浙江杭州西湖外湖一小洲上。

③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④相公:古时对上社会年轻人的敬称。

【赏析】

这是一篇奇特的游记小品,记述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山水浑然难辨的茫茫景象,反映了作者孤芒自赏的避世心态。文章开头交代赏雪的时间选在大雪三天之后的一个夜晚,地点选在湖心亭,并着意说明是冒着严寒独自坐小船前往。这些铺垫之笔,表明这确实是一次奇特的出游。接着,将对话、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作者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不己!文章末尾又异峰突起,借舟子之口道出一个“痴”字,点染出这篇小品的“情结”。通篇以奇人奇举、奇景奇遇、奇情奇趣来抒写性灵,反映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山水癖好,以及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文字简捷明快,善于用极扼要的语言把人物或景色的神态传达出来,其文笔简约到了极致,而大背景的空阔,小环境的孤寂都跃然纸上,堪称晚明小品中的杰作。

避风岩记

【作者简介】

张明弼,生平不详,明末江苏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市)人。从本文内容推断,他应当是崇祯年间的一个下层小官吏。

【原文】

避风岩①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②,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骛,左诇右需,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③。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胐④,宿三十里外。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慄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车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争跃上岩。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相自休。

身住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飞,俯观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人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⑤,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注释】

①避风岩:地名。

②仲秋:阴历八月。

③制府:制军幕府。制军,明清时对总督的称呼。

④朏:阴历每月初三。

⑤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四海,意同天下。三山:古代神话中的三个仙山,即逢莱、方丈、瀛洲。

【赏析】

这是一篇风格奇特、文笔犀利的游记散文,以山水游记的形式来表现当时官场时政黑暗这一深刻的主题。文章开头介绍避风岩的位置和起名的由来;紧接着以一句问话带出一段不同寻常的叙述文字,有层次地叙写他到广东官府办事时所亲身经历的官场种种丑陋黑暗的现象。接着,文章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一段写景的文字。作者紧扣“避风岩”,有层次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危岩、怪石、狂风、怒涛和藤草,极力渲染其令人惊惧的景象和情势。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借抚慰众人的惊惧心情而引出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更表现出奇特而精巧的构思艺术。他巧妙地用五个排比的句式,构成强烈的对照,痛快淋漓地抨击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然后,又用揣测天意来进行自我调侃,以抒写心志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全文充满着辛酸的诙谐和辛辣的讽刺笔调,表现出一个具有良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无比激愤和一个下层小官吏的万般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