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20235700000023

第23章 元代游记(1)

标山记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青年时即有文名,被荐为东平学正,后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成疾,死于官舍。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亦能诗、文、赋。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原文】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①。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巘,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②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也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释】

①双山:东西两山,相距里余,当时都称标山。现东边的叫凤凰山,西边的仍叫标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郊。

②陶:指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谢:指南朝山水诗人诱导灵运。韦:指唐代山水诗人韦应物。柳: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以山水游记著称,也写过一些山水诗。

【赏析】

本文写于作者历经仕途坎坷、辞官归隐后的第三年,充分表现了他恣情山水、以隐居为乐的情怀,也暗含着对元朝政治的不满。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把写景记游和抒发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又以抒情为主。开头介招标山的位置、山形山色和名称来由及其特点,谈不上有什么奇特秀美的景致。然而作者却对它情有独钟,在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下,带上酒菜,偕同得意门生前往登山。一登上山顶,就立即获得一种神气超逸、飘然欲仙的感受;然后由情及景,描绘出一幅众山联立、群水萦绕的山水图画,从而感叹标山之胜,就在于可以登高眺望,以豁心目。接着写洞中野宴,师生对饮诵诗。古代著名诗人那些优游山水、吟咏性情的诗篇,使作者又获得一种清欢雅思时隐时现的特殊感受;接着又由情及景,描绘出云雾蒸腾、山色隐现的景象,使主观情境和客观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庄生梦蝶、物我合一的境界,一切世事的烦扰,人生的辛酸,全然得到超脱。

全文篇幅短小,章法严谨,格调清新明快,文笔干净利落,在元代文学中,不愧为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作品。

大龙湫记

【作者简介】

李孝光(1284~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属浙江)人。元代文学家。前期隐居于雁荡山五峰下,聚徒讲学,传道授业,文辞敏捷,与姚燧、吴澄、虞集并列为元四家。著有《五峰集》。

【原文】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①,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许,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谷牙,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或进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至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黑,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呼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①老先生:即下文所说南山公。大龙湫:雁荡山名胜,位于马鞍岭以西四公里,瀑布自连云嶂上190多米的高处飞流下直,景象十分壮观。

②石矼:即石桥。

③瑞鹿院:寺院名,在大龙湫外二里处的瑞鹿峰下。

【赏析】

位于浙江乐清县境内的雁荡山,以奇峰、怪石、飞瀑、古洞而著称。这里有被称为“雁荡三绝”的灵峰、灵岩和大龙湫,景色秀美雄奇,威武壮观。这篇《大龙湫记》,描绘的就是雁荡三绝之一——大龙湫的奇景奇观。

本文记述了两次游览雁荡山瀑布的情景,主要以大龙湫作为描写对象。作者着力描绘了大龙湫雨季和旱季的不同景象。写雨季的大龙湫,作者采用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的写法,用大龙湫震耳欲聋的大瀑布,先声夺人,给人一种雄奇壮观的感觉。然后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大龙湫立石和瀑布。写立石,作者接连用了“作人俯势”、“如大楹”、“如树大屏风”、“犹蟹两螫”、“如树圭”多个比喻,写立石之奇。写大龙湫瀑布,则通过“迸落如震霆”、“轰然万人鼓”等写声传神的描写,着重表现其非凡的气势,壮观的景象。经过“一岁或一至”的若干年之后,作者重游大龙湫,写旱季的大龙湫,则重在表现其逸趣。无论是红如丹砂的洼石,碧滑如翠羽凫毛的林木,还是潇洒自在如山野隐士的斑头鱼,都表现出大自然的情趣。而家僮取水引起的笑声,和由此引起的黄猿“窥人而啼”,则更烘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情趣。文章结束时,作者以林木苍莽、积叶满地和宛宛如故人的蓝天明月,和盘托出其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