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20235700000021

第21章 宋代游记(4)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⑧,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不可殚状。远者晴岚⑨上浮,若处于光艳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⑩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注释】

①雪窦:山名,四明山支脉最高峰,在浙江奉化县溪口镇西北。游胜最诸山:景致之美好超过群山。

②越信宿:过了两夜。

③白蛇:比喻流水。

④野人:乡下人,山里人。

⑤奥处:深处。

⑥窦:洞穴,这里指泉眼。

⑦羡衍:平坦延伸。

⑧山址环凑:群山环抱。

⑨晴岚:晴天山中的雾气。

⑩陵:同“凌”,上升。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数日内、水陆兼行、畅游雪窦山的经过。全文以刻画景物为主,描写生动,颇有情致。其中,山行一段最为精彩。先是以七座亭子为线索,写山中所见,万象纷呈,诸景毕现,却又层次分明。继写登高远眺所见,用笔不多,却眼界开阔,想像飞腾,反映出作者对“自然动人”美学境界的追求。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作者又点缀几件人事,不但丰富了记述的内容,而且烘托了与游兴颇为协调的淳朴风情,表现出极强的山水审美意识,耐人咀嚼。文章从闻胜而往写到游毕兴尽,起结自然,首尾一体,不管是动观还是静观,都描写得精美、细致。

全文语言简洁,文笔清新,格调高雅,富有诗情画意。末段交代几处未及游览的景观,既为此次游览作结,又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金沙堆观月记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宋代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举进士第一。曾被秦桧诬陷入狱,后任建康留守、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等职,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一生力主抗金。诗文效法苏轼,其词多表现忧国忧时的感情,风格豪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有《于湖居士文集》。

【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①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②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

①金沙堆:位于湖南省洞庭湖中,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青草:青草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③阆风:传说中昆仑山上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中昆仑山上用五色玉建筑的台。广寒:传说中的月宫。

【赏析】

写这篇游记时,作者被免去官职,从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正逢中秋之日泊舟于金沙堆,独自登上小岛赏月,留下了这篇精美的小品游记。

本文在写法上十分别致。作者首先用接近一半的文字,以近似议论的笔调,层层递进、正反相成,说明他金沙堆观月“四美”俱全的独特条件,表现了他不同凡俗的审美情趣和当时际遇下的孤独心境。文章后半部叙写观月的经过。先写中秋之夜晴空的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叙次井然而又同“四美”条件一一对应。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作者观赏到了洁白的月光与金黄的沙色相辉映的奇特景致,体验到了一种如临仙境的内心感受,文末又以“四美”具备作结,把前后两部分连结成一个艺术整体。作者运用流畅自然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表意,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前呼后应,尤其是文中所提“四美”更是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月泉游记

【作者简介】

谢翱(1249~1295),宇皋羽,晚年自号晞秧发子。宋代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南宋末年,曾在文天祥的抗元部队中任谘议参军。入元不仕,漫游东南各地,作诗文以明志,不少作品寄寓对宋室沦亡的悲痛,诗风沉郁。有《日希发集》。

【原文】

余少慕初平叱石事①,知婺有金华洞、瀑泉之胜,而未知有月泉②也。月泉在浦江县西北二里,故老云:其消长视月之盈亏。由朔至望,投梯其间,泉浸浸浮梯而上,动荡芹藻,若江湖之浮舟拥苔于岸,视旧痕不减毫发;由望至晦,置竹井傍,以常所落浅深为候,随月之大小画痕竹上,当其日之数,旦而测之,水之落痕与石约如竹之画。视甃间,滞萍藓枯青相半,殆类水退人家,日蒸气湿,墙壁故在,而浮槎游木卉,栖泊树石,隐隐可记。

余与友人陈君某至,适望后二日。陈君指萍与草,以为斯泉亏落之验。盖冲漠目关兆间,盈虚消息之理与山川呼吸往来之气,相值而不爽也如此。非必有神物主之,如杂书怪录所谓巨鱼吞吐云也。

泉傍旧为堂,祠朱、吕二先生。环阑楯甃上,环诗亭上,四顾烟云竹树复环泉若亭,不敢左。其东北之山曰仙岩③者,远望类芝草浮空而立,若皆有所待于斯泉而向焉者。予方谋日游其间,与月约盈亏、泉约消长,与山约无盈亏、消长,亘来今以老。

吾诗有述仙岩之遗迹。约余游岩之麓者,将龡《鹿鸣》之引以拟笙鹤,曰:子欲穷山中之胜,而惮以足赴目乎?余欣然从之,故书泉之本末,以纪兹游之始。

【注释】

①初平叱石事:传说中的古代仙人皇初平,号赤松子。相传他牧羊时走进金华洞得道成仙,其兄寻来,他对周围白石喝声“羊起!”石变成羊。或传金华洞附近的赤松山就是皇初平叱石的地方。

②月泉:据本文,月泉在“在浦江县西北二里”,浦江县今属浙江省。

③仙岩:山名,又名仙华山。

【赏析】

本文所记述的月泉,实为世上所罕见。文中开头简介月泉所在地点之后,立即点明它独有的奇异之处:“泉水消长视月之盈亏”。紧接着详细地说明了对月泉这种奇特自然现象所作的细致的观察和测试:上半月投梯以测泉水之逐日上涨,下半月置竹以测泉水的逐日下落。其结果是“视旧痕不减毫发”,从而证明了泉之消长视月之盈亏,不仅月月年年都是如此,而且其逐日升降的深浅度也有定数。这段说明性文字写得明确而又生动。接着作者就月泉奇迹推论宇宙间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道理,虽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却表现了他不相信神灵主宰一切的观点,使文章富于理趣。至此,作者才将笔锋转为记游写景,简笔勾勒出月泉四围的景致。然而又立即一转,由远眺仙岩山而萌生遐想,抒写自己与月、与泉、与山相约,“亘来今以老”的心愿,隐晦地表达出自己作为宋朝遗民信守旧志、终老不变的心志。全文描述景物,说明事理,寄寓感慨,表述心志,笔致几经转折,笔法几经变化,内涵深遂,语言古奥,体现出作者孤峭劲拔的行文风格。

济南行记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中进士。曾任镇平等县县令、引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过了二十多年的遗老生活。他是北方鲜卑族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工诗、文,善词、曲,而以诗词创作成就最大,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有《遗山先生文集》等。

【原文】

予儿时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尝过济南①,然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

岁乙未秋七月,予来河朔②者三年矣。始以故人李君辅之之故,而得一至焉。因次第二十日间所游历,为行记一篇,传之好事者。

初至齐河,约杜仲梁俱东。并道诸山,南与太山③接,是日以阴晦不克见。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后,自周齐以来有之。旁近有亭,曰环波、鹊山、北渚、岚漪、水香、水西、凝波、狎鸥。台与桥同曰百花芙蓉,堂曰静化,轩曰名士。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城府三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见州渚之想。大概承平时,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丧乱二十年,惟有荆榛瓦砾而已。正如南都隆德故宫,颓圮百年,涧溪草树,有荒寒古淡之趣。虽高甍画栋,无复其旧;而天巧具在不待外饰而后奇也。

几北渚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曰粟山;曰药山,以阳起石得名;曰鹊山,山之民有云:每岁七、八月乌鹊群集其上,亦有一山皆曰鹊时,此山之所以得名欤!曰华不注,太白诗云:“昔岁游历下,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竣秀,青翠如芙蓉。”此真华峰写照诗也。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华峰之东,有卧牛山。正东百五十里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岭东十里有南北两妙山,两山之间有闵子骞墓,西南大佛头岭④下有寺。千佛山之西有函山,长二十里所,山有九十谷,太山之北麓也。太山去城百里而近,特为函山所碍,天晴登北渚,则隐隐见之。历山去城四、五里许。山有碑云:“其山修广,出材不匮。”今但兀然一丘耳。西南少断有蜡山,由南山而东,则连亘千里,与海山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