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20235700000015

第15章 明清笔记(3)

【赏析】

科举制度是最戕害知识分子心灵的制度之一。为了能够录取做官,人们挖空心思,思虑殆尽。有的人醉心功名,连年累考,以致倾家荡产,最后无法承受打击,竟然走上绝路;有的人常年奔波考场,一直到白发苍苍仍然执迷不悟,就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样,考了大半辈子,最后到晚年的时候才侥幸入第,狂喜之下竟然发起疯来;更有甚者,不顾礼义廉耻,违背道德良心,心存忌妒,相互排挤,就像本文所讲的一样。

甲乙二人相善多年,在入试之前又幸得同榻而眠,实在是前世修来的缘分,本应好好珍惜,相互提携,同登龙门。可是甲秀才忌妒乙秀才之才,害怕竞争,竟然“俟其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用心何其毒也!乙秀才直到考场之上,才发现其笔已秃,禁不住大吃一惊,连忙求救于近邻。可是考场上的应试者,彼此之间相互提防,甚至视为仇雠,又如何肯借?无奈之下,想到自己平日苦读,本想一鸣惊人,可谁知又生如此事端,禁不住失声痛哭。所幸最后神人相助,才得以完卷。

读完笔记,掩卷沉思,想不到这些熟读圣贤书、张口闭口仁义道德的读书人,竟然如此下贱,作出此等不齿之事,令人不胜唏嘘。

英雄举动

钮琇《觚賸》

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每得佳篇,辄浮大白,用志赏心之快,遇荒谬者,则舞剑一回,以抒其郁。凡有隽才宿学,甄拔无遗。

吾吴冯梦龙,亦其门下士也。梦龙文多游戏,《桂枝儿》小曲,与《叶子新斗谱》,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倾动,至有覆家破产者。其父兄群起讦之,事不可解。适熊公在告,梦龙泛舟西江,求解于熊。相见之顷,熊忽问曰:“海内盛传冯生《桂枝儿》曲,曾携一二册以惠老夫乎?”冯跼蹐不敢置对,唯唯引咎,因致千里求援之意。熊曰:“此易事,毋足虑也。我且饭子,徐为子筹之。”须臾,供枯鱼焦腐二簋,粟饭一盂。冯下箸有难色。熊曰:“晨选嘉肴,夕谋精粲,吴下书生大抵皆然,似此草具,当非所以待子。然丈夫处世,不应于饮食求工,能饱餐粗粝者,真英雄耳,”熊遂大恣咀啖,冯啜饭匕余而已。熊起入内,良久始出曰:“我有书一缄,便道可致我故人,毋忘也。”求援之事并无所答,而手挟一冬瓜为赠。瓜重数十斤,冯伛偻祗受,然意甚怏怏,且力不能胜,未及舟,即委瓜于地,鼓棹而去。

行数日,泊一巨镇,熊故人之居在焉。书投未几,主人即躬谒冯,延至其家,华筵奇哉,妙妓清歌,咄嗟而办。席罢,主人揖冯曰:“先生文章霞焕,才辩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颈企踵,愿言觏止。今幸亲降玉趾,是天假鄙人以纳履之缘也。但念吴头楚尾,云树为遥,荆柴陋宇,岂足羁长者车辙哉。敬备不腆,以犒从者,先生其毋辞。”冯不解其故,婉谢以别,则白金三百,蚤舁致舟中矣。抵家后,熊飞书当路,而被讦之事已释。盖熊公固心爱龙犹子,惜其露才炫名,故示菲薄,而行李之穷,则假途以厚济之;怨谤之集,则移书以潜消之。英豪举动,其不令人易测如此。

【赏析】

熊廷弼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抗清将领,《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从就任辽东经略使以来,威震边疆,胡夷不敢稍有侵犯,只是“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本文记叙了熊廷弼生活中的两件小事,表现了他豪放爽直的性情和异于常人的行为,倒也和《本传》所记有几分契合之处。

第一件事是任江南督学时,批阅诸生试卷的怪异行为。他并不像其他督学那样,一份接一份批阅,而是把试卷像鱼鳞一样排开,便于比较。别人阅卷,不过竹管一支,以备圈点之用;可熊公廷弼除了笔砚之外,还有酒剑助兴。当看到赏心悦目之佳作,就浮一大白,以示庆贺;当阅到荒谬不通者,则以剑舞解闷。这等快人快行,非豪爽豁达之士所不能为也。

第二件事是帮助冯梦龙排忧解难。当冯梦龙千里迢迢跑来向他求援时,他并没有显得非常热情,信誓旦旦地为学生撑腰,而是略显冷淡,并以“枯鱼焦腐”和粟饭招待冯梦龙,面对粗劣的饭菜,再加上心里有事,冯梦龙难以下咽,可是熊公廷弼,以堂堂经略之尊,居然吃得津津有味。临别之际以一冬瓜相赠,对于求援之事却只字未提,显得令人费解。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冯梦龙在熊公朋友家受到了盛情款待和丰厚的馈赠;回到家,争端之事,也早有熊公致信当地长官而予以化解。原来,所有这一些都是熊廷弼刻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冯梦龙不能过于少年得意,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

本文描写熊廷弼的英豪举止欲扬先抑,悬念丛生,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不胜意。全篇文势飞扬,汪洋恣肆,既具有先秦散文之神韵,也和熊廷弼的性格表现相一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卫当官

钱泳《履园丛话》

雍正间,朱文端公轼以醇儒巡抚浙江,按古制婚丧祭燕之仪,以教士民,又禁灯棚、水嬉、妇女入寺烧香、游山、听戏诸事。是以小民肩背资生,如卖浆市饼之流,弛担闭门,默默不得意。迨文端去后,李敏达公卫莅杭,不禁妓女,不擒樗蒲,不废茶坊酒肆。曰:“此盗线也,绝之则盗难踪迹矣。”公虽受知于文端,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歌舞太平,细民益颂祷焉。人谓文端是儒者学问,所谓“齐之以礼”。敏达是英雄作为,所谓“敏则有功”也。

【赏析】

朱轼和李卫先后在杭州做官,虽是师生,可是他们的行政风格却大相径庭。朱轼是比较传统的儒者,所以他就讲究“齐之以礼”,想把杭州治理成一个“礼仪之邦”,一切规定都按照《礼记》的要求去做,结果就禁止开设妓院和赌场,还有许多像“灯棚、水嬉、妇女入寺烧香、游山、听戏诸事”也令行禁止,并没有看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发展,成效甚微,甚至还造成了大量的以靠出卖苦力为生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民“默默不得意”。可是,李卫因为没有受过那种礼教思想的熏陶,就比较变通,而是广泛允许此类现象的存在,结果一方面为抓捕盗贼提供了方便,同时还为广大小民提供了谋生之道,受到了百姓的好评。

在朱轼和李卫之间,不存在个谁是谁非的问题,他们完全不是同类人,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其出发点都是想把地方治理好。

木兰从军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孝烈将军,隋炀帝时人,姓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骏,慨然代行。服甲胄,鞬橐操戈,跃马而往。历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视。

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之见也。”遂以事闻于朝。召赴阙。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土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

【赏析】

宋郭茂倩编订的诗集《乐府诗集》收录有《木兰诗》,讲的就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从此以后,花木兰就作为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世代流传,甚至被搬上银幕和舞台,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人们喜爱木兰的形象,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木兰具有仁孝心肠。看到年迈体弱的父亲被征兵送去战场,木兰于心不忍,可是弟弟尚年幼,无人可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木兰毅然脱掉女儿装束,然后就“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且辞爷娘去”,“从此替爷征。”非常富有孝心。其次就是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且有勇有谋,屡立奇功,创下了许多须眉男儿所不能的功勋。再次就是并不贪恋功名富贵,面对圣上许下的尚书高官,毫不动心,立功不受爵,拿得起放得下,表现出了常人所没有的操守和志趣。

可是怎么也想不到,就这么一个奇女子,最后竟然落得个被逼自刎的下场。荒淫的隋炀帝,在听说赫赫有名的花木兰是个女儿身之后,便厚颜无耻地想娶她为妃,木兰既然能够主动舍弃高官厚禄,就肯定不会喜欢那种雕栏玉砌、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也不想充当皇帝玩物,再说木兰对炀帝的为人也十分清楚,于是就坚决推辞,最后在炀帝步步紧逼之下,木兰用死来捍卫自己的清白。

可怜木兰生不逢时,遇上了隋炀帝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那个昏聩残暴的历史时期,木兰的悲剧是必然的。读了这则故事之后,炀帝的罪恶又被浓浓地涂上一笔,受尽天下人无尽的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