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100000106

第106章 史记(13)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想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动身,屈原说:“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便断绝了他的后路,从而扣留怀王,要挟他割让土地。怀王恼羞成怒,不肯答应,向赵国逃跑,赵国不接受。他又到了秦国,终于死在那里,后来把棺柩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怂恿怀王到秦国去,竟使怀王不能回来。

屈原也很嫉恨子兰,虽然被放逐外地,但仍眷恋着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却要回到朝廷,希望有朝一日怀王能够醒悟,风气能够改变。他挂念国君,想复兴国家,要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一篇作品中再三地表达这种意愿。然而始终无可奈何,不能回到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是至死没有醒悟。

一个国家的君主,无论他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谁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来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国家,几代也遇不到一个,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他们所认为的贤良并不是真正的贤良啊!怀王因为不懂得识别忠臣,所以在宫廷里被郑袖迷惑,在外面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军队遭到失败,土地被分割,丢失了六个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会识别人所得到的祸患啊!《易经》上说:“井淘干净了,没人来喝水,使我心里难过,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啊!君王圣明,能任用忠良,大家都获得幸福。”君王不明,难道能获得幸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恼怒,便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外地。

屈原走到江边,披头散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诗,面色憔悴,形体瘦弱。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只有我干净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头脑清醒,因此被放逐出来。”渔父说:“那些号称圣人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够顺随世俗进退。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您为什么不跟着这种潮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吃那酒糟喝那淡酒呢?为什么要保持宝玉般的德操而自找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好头发的人,一定要弹一弹帽子才戴上;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一抖衣裳才穿它。作为人,谁又能够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垢呢?我宁可跳进这长流的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哪能让高洁的心灵去蒙受世俗的污浊呢?”

他便写了《怀沙》的诗篇。

于是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因写辞赋被人称赞。虽说都效法屈原,文辞写得委婉含蓄,却终究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言敢谏。自从屈原死后,楚国的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在屈原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朝有个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他经过湘水,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投到江中,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高尚志向而悲叹。到长沙,经过屈原投水自杀的地方,不能不难过地流泪,可以想象到屈原是怎样的人。后来见了贾谊吊屈原的文章,又怪屈原,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可以容身,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沉水自杀的道路。读贾谊的《鵩鸟赋》,他提出把死生等同看待,把罢官看得很轻,又不觉茫然自失了。

【师说】

本文记载了屈原一生的不幸遭遇,歌颂了他的杰出才能、爱国精神,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并揭露楚国君主的昏庸腐败和奸佞的妒贤误国。由于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屈原有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相同命运,因而倾注了无限敬仰和深切同情。

全文夹叙夹议,摇曳多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向以“寓论断于叙事”著称,而这篇传记却采用了议论与叙事想结合的方法,且议论的成分约占全篇的一半以上。这在《史记》中是不多见的,成为“太史公变调”。司马迁之所以采用这种独特的写法,一是为了弥补文献的不足。秦始皇烧毁了六国的历史档案,屈原的事迹难以寻踪,而屈原的作品尚在。若一味靠叙事,要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则显单薄,唯有从作品中来窥探其内心世界。故作者用叙述零星的史料来勾勒屈原一生的大致轮廓,用议论来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叙议结合,相辅相成。二是为了不断转换议论的方式,使行文摇曳多姿。从不同角度议论,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鲜明突出。

另外,作者寓抒情于叙述与议论之中,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司马迁将对屈原的仰慕、同情和自己遭遇不幸的悲愤揉合在一起,“以抑郁难遇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往复低回,缠绵悱恻,故千载之下,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知识卡片】

因屈原和贾谊都是怀才不遇而又不屈服于命运的文学家,贾谊作过《吊屈原赋》。

先秦古书没有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的记载。故本篇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历史文献,对了解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故事链接】

屈原难倒算卦巫师

屈原被放逐已经三年,一直没有机会重返朝廷。他感到自己为国家竭智尽忠,却被小人所馋害,心烦意乱,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他前往算卦的巫师郑詹尹那里,请他为自己预测吉凶。郑詹尹是个很自信的巫师,他认真地端策拂龟,做好算卦的准备,询问屈原要预测什么。屈原连续提出十六个问题,中心内容是自己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还是保持自己峻洁的人格,我行我素。听过屈原的提问,郑詹尹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屈原所提出的都是有关人生意义和道德准则的抉择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龟策所能预知的。屈原没有从郑詹尹那里得到明确的回答,其实,他自己心中早已有答案,这次不过是向郑詹尹倾诉一下内心的郁闷不平而已,并不是真的要算卦。(事见《楚辞·卜居》)

货殖列传序

【原文】

《老子》【《老子》:书名。又称《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期老聃著。】曰:“至治【至治:最理想的,治理得最好的。】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车免>;近世【<;车免>;:通“挽”。一说通“晚”。<;车免>;近世,即近世。】涂【涂:闭塞。】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神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帝王,教民耕作。】以前,吾不知已【已:同“矣”。】。至若【至若:至于。】《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刍豢(chú huàn):指牲畜。刍,食草的动物,如牛、羊。豢,食谷类的动物,如猪、狗。】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渐(jiān):浸染,逐渐浸染。】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眇(miǎo)论:微妙的道理。指老子的言论。眇,同“妙”。】,终不能化【化:硬化。】。故善者因【善者:善政。因:因循,顺应。】之,其次利道【道:同“导”。引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