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100000105

第105章 史记(12)

【师说】

中国历史上绝对不乏酷史,他们中的某些人也严格使用法律,在量刑上却无所不用其极。或达到谄媚皇帝,或是铲除异己的目的。张释之,太史公专门为其列传,源自对张释之的景仰。张释之为官的特点在于,他首先是官吏,其次才是臣子。其间的差别就在于老百姓的民生。本篇列举了百姓惊圣驾、盗陵等事,对于皇帝来说,不过沧海一粟,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不会带来多大损失,而若量刑严重,对于老百姓而言,便是杀身灭族之祸。张释之深知其间差异,故量刑较轻。文章所选两件小事,足见张廷尉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直言敢谏,不惜冒犯皇帝,甚至冒着丢官杀头的危险,在那“人治”的社会,坚持“法治”,实属难能可贵,充分表现了他为民公平执法的高尚品质。但张释之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皇帝是“从谏如流”的汉文帝。当汉景帝当上皇帝后,张释之“犹尚以前过也”,后来只做了一个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

【知识卡片】

对于《史记》取得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鲁迅先生用两句精辟的话作出了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史记》的创作中,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谱写了动人的乐章。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经坎坷磨难之后,正逐步走向繁荣富强。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读了《史记》之后都将扪心自问,认真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故事链接】

项羽拿破仑

清末以前,天下流行科举考试,考试时都要给出题目写文章,参加考试者的水平也高低不同。相传有次出了个“项羽拿破仑合论”的题目,要考生把这两位中外名人加以比较。

有位考生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谁,误以为拿破仑就是手拿破车轮,便这样写道:“项羽力能拔山举鼎,焉有遇破轮而不拿者乎?”成为科场一大笑话。

还有人说,有次考试出了个“李广程不识治军宽严论”的题目,要考生把汉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两人不同的治军方法加以比较。考生中仍有孤陋寡闻的人,把题目理解为李广程这个人不懂得治军方法,并据此胡乱解释一通,同样为后人留下了笑柄。

屈原列传

【原文】

屈原【屈原(前340—前278):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作品都收在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里。】者,名平,楚之同姓【楚之同姓:楚国王族姓芈(mǐ),后分为很多氏,屈、景、昭等氏都是楚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也。为楚怀王左徒【左徒:楚官名。】。博闻强志【闻:学识。志:同“记”。】,明于治乱,娴【娴:熟悉。】于辞令【辞令:政治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列:同位,官阶相同。】,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属【属(zhǔ):指写作、起草。】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伐: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曰”与“以为”重复,可能是传抄的错误。】‘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行为端方正直。】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屈原所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者,犹离忧【离忧:遭遇忧愁。离,通“罹”,遭遇。】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穷:无路可走,遭遇艰苦。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惨怛(dá):内心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谗人:小人,坏人。】间【间(jiàn):离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国风》:《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写男女爱情的诗,但并不过分,所以说“好色而不淫”。】好色而不淫,《小雅》【《小雅》:《诗经》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讽刺政治的诗,但并未逾越君臣界限,所以说“怨诽而不乱”。】怨诽【诽:讽刺。】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帝喾(k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号高辛氏。】,下道齐桓【齐桓:春秋时的齐桓公。】,中述汤、武【汤、武:商汤、周武王。】,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贯:条理。】,靡【靡(mǐ):无。】不毕见【见:同“现”。】。其文约【约:简要,简洁。】,其辞微【微:隐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廉:品行方正。】。其称文小而其指【指:同“旨”。】极大,举类【类:事例。】迩而见义【义:道理。】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其行廉【廉:方正。】,故死而不容。自疏【疏:疏远。】濯淖污泥【濯淖污泥:比喻污浊的环境。濯(zhuó),淘米洗菜后的水。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蝉蜕:蝉蜕壳。】于浊秽【浊秽:指黑暗社会。】,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滋:污浊。】垢,皭然【皭然(jiào)然:洁白的样子。】泥而不滓【滓:黑泥。】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绌(chù):通“黜”,指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惠王: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共同事秦,为秦惠王重用。】佯【佯:假装。张仪入楚在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去秦,厚币【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委:呈献。】质【质:同“贽”,进见时携带的礼物。】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商於(wū):秦地名。】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丹、淅:二水名。丹水又称丹江,汉江支流,发源于陕西商州西北。淅(xī)水是它的支流。】,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屈匄(gài):楚将。虏楚将屈匄,发生于楚怀王十七年(前312)。】,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蓝田:秦县名,在今西安蓝田西。】。魏闻之,袭楚至邓【邓:今河南邓县。】。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当:价值相当。这里有换取的意思。】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用事: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杀其将唐眜:战事发生于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唐眜,一作唐昩,一作唐蔑。】。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稚子:小儿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武关:在今陕西商州东,是秦国的南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受。】。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顷襄王:名熊横,前298—前263年在位。】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咎(jiù):抱怨,责备。】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眷:眷恋,怀念。】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反复之:指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焉:再三表达意愿。】。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zhǔ主):接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六郡:指汉中一带。】,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渫(xiè):通“泄”,淘去污泥。】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卒:终于。】使上官大夫短【短:毁谤。】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迁:放逐。指再度放逐到江南。】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被(pī):同“披”。】发行吟【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三姓(屈,景,昭)事务的官。】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饣甫>;(bù):食。】其糟而啜【啜(chuò):喝。】其醨【醨(lí):淡酒。】?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弹冠: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汶汶(旧读mén mén):浑浊的样子。引申为蒙受污垢或耻辱。与“察察”相对。】者乎?宁赴常流【常流:同“长流”,指江水。】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皓皓(hào hào)之白:比喻品德高贵纯洁。】而蒙世之温蠖【温蠖(huò):污浊。一本在“蒙世”下有“俗”字。】乎!”

乃作《怀沙》【《怀沙》:《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史记》中全文照录。】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汨(mì)罗:水名。流经湖南汨罗,在湘阴入洞庭湖。】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辞令:指文章委婉含蓄。从容,舒缓的样子。】,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为秦所灭: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生: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太傅:官名,职务是辅佐、教导国君或太子。】。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投书以吊屈原:指贾谊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收入《楚辞》。其中《招魂》,也有人说是宋玉所作。】,悲其志。适长沙,过【过:作“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鵩鸟赋》:贾谊作。】,同生死【同生死:生死同等看待。】,轻去【去:谓政治失意,放逐在外。】就【就:谓在朝供职。】,又爽然【爽然:茫茫无主的样子。】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进了宫廷就和怀王谋划商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出了宫廷就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官阶相等,为了争宠,心里很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楚怀王派屈原制定一份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审定。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篡改,屈原不同意。因此,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派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每次法令一公布,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怀王很生气,从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听意见是非不分,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邪恶小人以私害公,品行方正的君子不能在朝容身,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创作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遇忧愁”。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困难的时候,总是追念着上天和父母。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天的;病痛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爹唤娘的。屈原走的是正大的路,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才思来服事他的君王,小人却离间了他跟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处境艰难啊!诚实可靠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本来就是由怨愤而引起的。《国风》喜欢吟咏男女爱情,却不过分;《小雅》虽多怨恨讽刺,却没有扰乱君臣的界限。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在《离骚》里面,远古曾提到帝喾,近古曾说到齐桓公,中古曾叙述到商汤和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局。诗中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把国家治乱的来龙去脉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他的文字简练,他的辞意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方正。他讲的事虽细小,但意义却很大;列举的事物虽然是眼前常见的,可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志趣高洁,所以他的书中多称赞美人、芳草;行为方正,所以他到死也不被容忍。他远离了污泥浊水的环境,就像秋蝉脱壳一样,不被尘世的污垢所玷辱。他真是洁白无瑕,出污泥而不染啊!推究屈原这样的高尚精神,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罢了官,这以后,秦国想攻打齐国,而齐国同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就叫张仪假装背离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效忠楚国,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可是齐国却同楚国亲善结盟;楚国真能够同齐国绝交,秦国情愿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楚怀王贪得土地又相信张仪,就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国来报告怀王。怀王大怒,便大举兴师讨伐秦国。秦国调兵迎击,在丹江、淅川流域把楚军打得大败,斩杀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将领屈匄,趁机侵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怀王就征调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国作战,在蓝田打了一仗。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便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城。楚军害怕起来,从秦国撤回。齐国因怨恨楚国,终于不派兵救楚,楚国大大地陷入困难的境地。

第二年,秦国还汉中地区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之后,便对秦惠王说:“拿一个张仪就抵得汉中地区,我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厚礼贿赂掌权大臣靳尚,叫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了一番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把张仪放走了。这时候,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朝里任重要官职,正出使在齐国。他回楚国后,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感到后悔,派人追赶张仪,可是赶不上了。

后来,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它的将领唐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