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000000034

第34章 史记(15)

屈原至于江滨,被【被(pī):同“披”。】发行吟【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三姓(屈,景,昭)事务的官。】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饣甫>;(bù):食。】其糟而啜【啜(chuò):喝。】其醨【醨(lí):淡酒。】?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弹冠: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汶汶(旧读mén mén):浑浊的样子。引申为蒙受污垢或耻辱。与“察察”相对。】者乎?宁赴常流【常流:同“长流”,指江水。】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皓皓(hào hào)之白:比喻品德高贵纯洁。】而蒙世之温蠖【温蠖(huò):污浊。一本在“蒙世”下有“俗”字。】乎!”

乃作《怀沙》【《怀沙》:《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史记》中全文照录。】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汨(mì)罗:水名。流经湖南汨罗,在湘阴入洞庭湖。】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辞令:指文章委婉含蓄。从容,舒缓的样子。】,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为秦所灭: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生: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太傅:官名,职务是辅佐、教导国君或太子。】。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投书以吊屈原:指贾谊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收入《楚辞》。其中《招魂》,也有人说是宋玉所作。】,悲其志。适长沙,过【过:作“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鵩鸟赋》:贾谊作。】,同生死【同生死:生死同等看待。】,轻去【去:谓政治失意,放逐在外。】就【就:谓在朝供职。】,又爽然【爽然:茫茫无主的样子。】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过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进了宫廷就和怀王谋划商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出了宫廷就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官阶相等,为了争宠,心里很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楚怀王派屈原制定一份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审定。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篡改,屈原不同意。因此,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派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每次法令一公布,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怀王很生气,从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听意见是非不分,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邪恶小人以私害公,品行方正的君子不能在朝容身,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创作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遇忧愁”。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困难的时候,总是追念着上天和父母。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天的;病痛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爹唤娘的。屈原走的是正大的路,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才思来服事他的君王,小人却离间了他跟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处境艰难啊!诚实可靠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本来就是由怨愤而引起的。《国风》喜欢吟咏男女爱情,却不过分;《小雅》虽多怨恨讽刺,却没有扰乱君臣的界限。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在《离骚》里面,远古曾提到帝喾,近古曾说到齐桓公,中古曾叙述到商汤和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局。诗中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把国家治乱的来龙去脉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他的文字简练,他的辞意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方正。他讲的事虽细小,但意义却很大;列举的事物虽然是眼前常见的,可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志趣高洁,所以他的书中多称赞美人、芳草;行为方正,所以他到死也不被容忍。他远离了污泥浊水的环境,就像秋蝉脱壳一样,不被尘世的污垢所玷辱。他真是洁白无瑕,出污泥而不染啊!推究屈原这样的高尚精神,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罢了官,这以后,秦国想攻打齐国,而齐国同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就叫张仪假装背离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效忠楚国,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可是齐国却同楚国亲善结盟;楚国真能够同齐国绝交,秦国情愿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楚怀王贪得土地又相信张仪,就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国来报告怀王。怀王大怒,便大举兴师讨伐秦国。秦国调兵迎击,在丹江、淅川流域把楚军打得大败,斩杀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将领屈匄,趁机侵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怀王就征调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国作战,在蓝田打了一仗。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便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城。楚军害怕起来,从秦国撤回。齐国因怨恨楚国,终于不派兵救楚,楚国大大地陷入困难的境地。

第二年,秦国还汉中地区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之后,便对秦惠王说:“拿一个张仪就抵得汉中地区,我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厚礼贿赂掌权大臣靳尚,叫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了一番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把张仪放走了。这时候,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朝里任重要官职,正出使在齐国。他回楚国后,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感到后悔,派人追赶张仪,可是赶不上了。

后来,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它的将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想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动身,屈原说:“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便断绝了他的后路,从而扣留怀王,要挟他割让土地。怀王恼羞成怒,不肯答应,向赵国逃跑,赵国不接受。他又到了秦国,终于死在那里,后来把棺柩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怂恿怀王到秦国去,竟使怀王不能回来。

屈原也很嫉恨子兰,虽然被放逐外地,但仍眷恋着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却要回到朝廷,希望有朝一日怀王能够醒悟,风气能够改变。他挂念国君,想复兴国家,要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一篇作品中再三地表达这种意愿。然而始终无可奈何,不能回到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是至死没有醒悟。

一个国家的君主,无论他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谁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来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国家,几代也遇不到一个,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他们所认为的贤良并不是真正的贤良啊!怀王因为不懂得识别忠臣,所以在宫廷里被郑袖迷惑,在外面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军队遭到失败,土地被分割,丢失了六个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会识别人所得到的祸患啊!《易经》上说:“井淘干净了,没人来喝水,使我心里难过,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啊!君王圣明,能任用忠良,大家都获得幸福。”君王不明,难道能获得幸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恼怒,便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外地。

屈原走到江边,披头散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诗,面色憔悴,形体瘦弱。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只有我干净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头脑清醒,因此被放逐出来。”渔父说:“那些号称圣人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够顺随世俗进退。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您为什么不跟着这种潮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吃那酒糟喝那淡酒呢?为什么要保持宝玉般的德操而自找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好头发的人,一定要弹一弹帽子才戴上;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一抖衣裳才穿它。作为人,谁又能够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垢呢?我宁可跳进这长流的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哪能让高洁的心灵去蒙受世俗的污浊呢?”

他便写了《怀沙》的诗篇。

于是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因写辞赋被人称赞。虽说都效法屈原,文辞写得委婉含蓄,却终究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言敢谏。自从屈原死后,楚国的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在屈原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朝有个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他经过湘水,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投到江中,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高尚志向而悲叹。到长沙,经过屈原投水自杀的地方,不能不难过地流泪,可以想象到屈原是怎样的人。后来见了贾谊吊屈原的文章,又怪屈原,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可以容身,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沉水自杀的道路。读贾谊的《鵩鸟赋》,他提出把死生等同看待,把罢官看得很轻,又不觉茫然自失了。

【师说】

本文记载了屈原一生的不幸遭遇,歌颂了他的杰出才能、爱国精神,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并揭露楚国君主的昏庸腐败和奸佞的妒贤误国。由于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屈原有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相同命运,因而倾注了无限敬仰和深切同情。

全文夹叙夹议,摇曳多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向以“寓论断于叙事”著称,而这篇传记却采用了议论与叙事想结合的方法,且议论的成分约占全篇的一半以上。这在《史记》中是不多见的,成为“太史公变调”。司马迁之所以采用这种独特的写法,一是为了弥补文献的不足。秦始皇烧毁了六国的历史档案,屈原的事迹难以寻踪,而屈原的作品尚在。若一味靠叙事,要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则显单薄,唯有从作品中来窥探其内心世界。故作者用叙述零星的史料来勾勒屈原一生的大致轮廓,用议论来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叙议结合,相辅相成。二是为了不断转换议论的方式,使行文摇曳多姿。从不同角度议论,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鲜明突出。

另外,作者寓抒情于叙述与议论之中,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司马迁将对屈原的仰慕、同情和自己遭遇不幸的悲愤揉合在一起,“以抑郁难遇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往复低回,缠绵悱恻,故千载之下,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知识卡片】

因屈原和贾谊都是怀才不遇而又不屈服于命运的文学家,贾谊作过《吊屈原赋》。

先秦古书没有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的记载。故本篇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历史文献,对了解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