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浮躁:淡定宁静的悠然生活智慧
20028600000010

第10章 修炼好心灵,告别浮躁(6)

这些人的妒忌是源于心灵深处的不安全感。他很难信任人,已经自己钻到了牛角尖里,脑子完全被失衡的情绪控制,因此,他的妒忌往往莫名其妙,没有逻辑可言,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即使是最清白无辜的情况,他也会妒忌。

显然,他们中“妒忌”的毒太深了。此时,除了“以毒攻毒”外,我们别无他法。具体做法就是:我们也公然妒忌他,把他的言行发扬光大后再还给他。这样,他的妒忌将可能发生戏剧性转变。一则,我们妒忌的风头压过他,看见更厉害的,他会本能地“抱头鼠窜”,赶紧撤退;二则,看到自己竟然让我们妒忌成这个样子,自然找回了一些成就感;有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安全感也就慢慢回来了。

平息他人的妒火,我们才能生活得悠然。当我们被他人嫉妒的时候,上面的方法不妨试一下。

不要让焦虑来困扰你

生活中,许多人的内心常常充满了焦虑,例如,有的人担心毕不了业;有的人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有的人担心工作做不好;有的人担心身体不健康;有的人担心家庭不幸福……这种种担心就是焦虑的具体表现。其实,这些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是所有的这些坏的结果都会发生,也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并且,实际上,人们为之焦虑的事情有很多后来并没有发生,但是人们却因为不停地焦虑,让生活变得痛苦不堪,彻底与悠然失之交臂,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焦虑是浮躁的一种具体表现,想要摆脱这种浮躁,让生活在淡定和宁静中悠然前行,就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心灵,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例如充实自己,不要给生命预留焦虑的时间;在感觉焦虑的时候,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些都是赶走焦虑的良方。

焦虑让人累,淡定才会悠然

人生无常,其不可确定性往往令人焦虑、恐慌。面对时刻都在变幻的世界,许多人都有一种无力感,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担心了,而这种无止境的担心会慢慢把我们逼到死角。

有一位曾经乐天知命的母亲得了焦虑症,她的女儿说:“母亲现在变得非常神经质,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她举了三个例子:

有一天,妈妈独自一人开车去买东西,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到百货公司去采购。等她带着大包小包东西出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见到几位警察等在她的车子旁边。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慌乱之下,脑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

“我是妈妈啊!现在在××百货公司的停车场,你赶快来!有好多警察围住了我的车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赶快来啊!”妈妈焦急地对着电话喊。

女儿正在开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变得颤抖,立刻对所有开会的同事道了歉,向总经理请了半天假,朝着不远的百货公司停车场急驶而去。当女儿赶到的时候,发现妈妈脸色发白,神情紧张。

女儿陪妈妈走到自己的车子旁边,气喘吁吁地问那几位警察:

“警察先生,发生了什么事吗?”

几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说:“会发生什么事?警察也得有个地方站一站啊!”

第二次发生在家里。

女儿夫妇刚有了个女儿,父母都非常开心,每天乐呵呵地含饴弄孙。

不满周岁的小孩子手指甲特别薄,就像刀片一样,把外公的脸上抓得伤痕累累。

“天哪!你的脸怎么给抓成了这样!”母亲看到自己丈夫的脸叫了起来。

“那有什么办法!我要出门了。”父亲轻描淡写地说。

可是母亲并没有因此罢休,她把外孙女抱过来贴在丈夫脸上说:“快,咬外公!”

外孙女刚长了几颗牙,恰是见了什么东西都咬的时候,一张口,就在外公脸上咬了个齿痕。

丈夫不明所以,问妻子这是做什么,妻子理直气壮地答道:“哼!我可不能让人以为我欺负你,坏了我的名声!如果有人问,你就让他看看这个小牙痕。”

还有一次,发生在医院里。

母亲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丧地对家人说:“我……我可能不行了!”

原来母亲发现医生在自己的病历上画了一个惊叹号,她认为自己肯定是得了绝症。女儿无奈只好去找来护士,当着母亲的面问她:“护士小姐,我妈说,她看到医生在病历表上画了个大惊叹号?”

护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点滴,怎么啦?”

这位母亲从乐天知命变成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恐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烦恼。人生的“无常”有些来自环境的变化,有些来自本身的疏于管理。凡是我们事先预料不到的都称做变量,凡是由平顺突然走逆的都是无常。

人生无常、时起变化,所以引起我们焦虑、恐慌。然而,眼下,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心理疾病等病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病症多半都和自身的情绪、压力相关。

焦虑、恐慌的天敌是淡定、理性,一旦懂得怎么思考,知道怎么运用情绪的时候,就能掌控自己,就不会忧虑了。就像下面故事中的松鼠夫妇:

“睡觉吧,别再想了,明天还是一样能过去的。”松鼠妻子劝慰丈夫说。松鼠丈夫辗转反侧,一直没有入睡。

“你说,我能不急吗?”松鼠丈夫满面愁容,“为了办我们的坚果加工厂,我向邻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笔钱,明天就该还钱了。可是,我们的加工食品还没有出厂呢,我拿什么还啊!那个邻居爱钱如命,催得比什么都紧,明天可怎么过啊?”说完又叹了一口气。

松鼠妻子说:“睡吧,到了明天自然会有办法的。”

“可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丈夫抱着头闷声闷气地说。

松鼠妻子忍无可忍,她跳出树洞,对着邻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

她又回到床上,对丈夫说:“我想现在是他们睡不着了!”

不一会儿,松鼠丈夫就睡着了。

松鼠妻子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她早就明白,担心不会让现实有任何改变,与其无止境地担心下去,不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她将“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喊出来让邻居知道,让丈夫的心淡定下来,进而能够轻松入睡,而不是在焦虑中煎熬。

生活原本应该是悠然的。之所以有很多人觉得烦恼多,被焦虑困扰,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对。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像松鼠妻子一样给自己以淡定的心态,那么生活就会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悠然。

克服焦虑,告别浮躁

焦虑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表现为因担忧、牵挂等而产生不安情绪。焦虑中的人,总是惴惴不安,莫名地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虚无地预感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会坐卧不宁、魂不守舍、烦躁慌乱。人应该克服焦虑,告别浮躁,远离压抑、乌云笼罩的生活,回归内心的淡定宁静。

在生活中,当我们产生焦虑情绪时,有的人能很快平静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恢复宁静,远离焦虑。而有的人却会一直在焦虑中惶惶不安、心浮气躁,很难恢复平静,如果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就会一直把自己困在其中。

陆童是一个同龄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在一家大公司里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月拿着不菲的薪水,身边还有一位温柔可人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女友。在外人看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陆童却常常感觉焦虑不安。最近,这种焦虑的情绪还有加剧的倾向。

近来,陆童对从事了八年的工作忽然失去了兴趣,总是觉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提升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每天的重复劳动更是使他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他迫切地想跳槽,但是短时间内又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种迫切的心理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变得焦虑、浮躁。

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控制着,他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致,总是莫名其妙地烦恼,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常常无缘无故地对着女友发火,事后又觉得对不起女友,但下一次他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陆童尝试过要摆脱焦虑,试着让自己走出浮躁,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在与焦虑的搏斗中,屡战屡败的他几乎要崩溃了!

陆童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压力,或许是因为不自信,又或许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总之,有许多我们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因素让我们的内心充满焦虑,让我们成了一个浮躁的人,无法轻松快乐地生活。

无疑,人应该摆脱焦虑的困扰,走出被焦虑笼罩的生活。对此,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我们不妨参考一二。

首先,要找出焦虑的原因。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的时候,焦虑的程度会增加。许多烦恼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变得焦虑、浮躁。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烦恼看上去千头万绪,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就不难找出根源。举个简单的例子,故事中的陆童产生焦虑的原因是工作上的不如意。如果能够改变工作的现状,就能消除焦虑,告别浮躁。

接着,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了解了原因之后,就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尽自己的所能去改变能够改变的。如果不能改变,就从容地接受它,因为焦虑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让人活得更累。还是以陆童为例,故事中的陆童看似已经触摸到了事业的天花板,没有了晋升的空间,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已经无路可走了。他还有很多选择,例如创业、跳槽、充电等。即便是这些路走不通,也要做自己能做的——安心工作,去发现工作中的新空间,找到自己的新价值。做自己能做的,才是淡定、悠然的生活之道。

最后,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安定下来,发现生活的乐趣。如果陆童把目光从工作中转移出来,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就不会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分散焦虑的方法很多,可以听音乐、散步,也可以亲近大自然或者和朋友聚会。当你觉得焦虑的时候,不妨采用上述的方法,驱散焦虑,给内心一点平静。

不要给生命预留焦虑的时间

诗人布莱克曾说:“辛勤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就是这样,一个空闲时间过多的人通常是一个浮躁的人,因为他总是喜欢东想西想,然后牵挂过去、担忧未来,陷入无止无境的焦虑中。而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充实生活的人则大多拥有淡定、宁静的内心,活得简单、快乐、轻松。

因此,我们要充实地过生命中的每一天,不要给生命预留焦虑的时间和机会。这是远离浮躁,获得淡定宁静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个美国老太太,在中国住了几十年,她每天都轻松快乐。而她的邻居却经常唉声叹气,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一个忙碌充实,一个无所事事。

美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在附近的一所大学教书。每天很早就要起来上班,她的课被安排得很满,而下班后给丈夫和孩子准备晚餐,之后做家务,看电视。可以说一天的时间全被占满了。生活很忙碌,但很充实。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焦虑。”

后来她退休了,在家门前,开垦了一块菜园。每天在菜园里忙碌着,累了就回家休息一会儿,下雨天就在家看看书,日子同样被安排得很满,所以她依然很少烦恼。她的生活始终简单快乐、轻松平静。

但是,她的邻居——中国老太太却没有这份轻松和平静。在年轻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当起了家庭主妇。除了做饭,带孩子,还有很多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她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胡思乱想:“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小孩那么聪明怎么办?”“丈夫对我不忠如何是好?”“丈夫突然对自己很好,难道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仿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人焦虑。时间长了,她变得敏感多疑,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莫名其妙地烦躁、发火。她命令自己不要胡思乱想,却发现根本无法自控。她过得很糟,很不快乐。

好不容易,她熬了几十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时,丈夫依然在身边,孩子有了自己的工作……本以为可以摆脱焦虑,活得轻松一点了。可她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焦虑,她说,她担心很多事情,如丈夫的身体、儿子的事业、孙子的教育等,还是烦恼、焦虑不断。

从上面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无所事事的人预留了太多的时间给焦虑,这注定了他们浮躁而可悲的人生,无事可干的人往往比充实的人更容易焦虑。那么,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为焦虑预留了太多的时间呢?我们是否懂得“充实地生活”这一悠然生活智慧呢?

一群年轻人常常感觉人生充满了烦恼,焦躁不安,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也根本无法安心做事情。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不浮躁,才能悠然地生活,只得向智者求助。

智者把他们带到一条河边,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专心地给我造一条船。等船造好了,我就告诉你们答案了。”

这群年轻人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为了以后能活得悠然一点儿,还是按照老人的吩咐,专心地造船。老人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完成,他们经过商量后,制定出了一个计划。他们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白天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到了晚上,很快便在成就感、满足感中进入了梦乡。

一个星期后,船造好了。这时,智者又来了。他问年轻人:“过去的那一周,你们生活得如何?还感到焦虑吗”这群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我们快乐而轻松。”

“孩子们,恭喜你们,你们已经学会如何悠然、不焦虑的生活了。”智者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