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
20028300000015

第15章 言之有据:不可说胡话(1)

与人交流,必要的时候,要把话说明白,不要含糊其辞,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也就是说要做到言之有据,让语言表达更清晰。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要做到论点清晰,论据鲜明。

要知道,精彩的人生是说出来的。所以话一定要说好,要会说话,有理也要有据,而不要说胡话,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相信掌握了这个说话技巧之后,一定会对你的人生有很大帮助。

寓理于事,不言自明

顾名思义,“寓理于事”是说,陈述一件事的时候要寓理于其中,即暗含某个道理。例如,我们所谓的“寓言故事”就是寓理于事的典范。

之所以要“寓理于事”,是因为很多时候,有些话直接说不清楚,或者直接说别人不容易接受,而用一个故事去阐述一个道理或在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暗藏某个道理会更有效。

也就是说,寓理于事,言之有据,更能让别人信服,因为这样的语言能帮助我们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精彩人生中,“不言自明”的语言可谓是绝妙的一笔。特别是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更能体现个人的聪明与智慧。少孺子就是这样一个智慧之人。

吴王准备进攻楚国,左右大臣都想劝阻他,但是吴王执意要如此,并且警告大臣说:“如果有人劝诫我放弃攻打楚国,我就治他死罪。”这时,有一位大臣叫少孺子,他深知吴王这样做的后果,想进谏却又不敢。于是他想到一个主意。

每天清晨,他怀揣着弹弓到后花园去散步,每次都让露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裳,这样坚持了三个清晨。终于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问他:“你为什么会把衣裳弄湿成这个样子呢?”

少孺子回答说:“这个园子里有很多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上鸣叫饮露,却不知道此时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下身子要去捉蝉,却不知道自己被黄雀盯住了,黄雀伸着头要去捉螳螂,却不知道我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管身后是否隐藏着祸患。”

吴王听懂了少孺子的弦外之音,对他说:“你说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主张。

少孺子把攻打楚国要面对的危险,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寓理于事,既避免了直接进谏的后果,又达到成功说服吴王的目的,同时也让吴王和其他大臣都对他刮目相看。总之,劝谏的方式既简洁、明了,又有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通篇几乎没有一句胡话或废话。

可见,寓理于事比直接阐明一个道理要容易得多,也更加清楚明白。寓理于事就能不言自明,也能避免说胡话的情行。这种方式通常用在文学创作中,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就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不妨也使用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能更加直接地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如此一来,就能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或轻轻松松地让别人器重自己……

那么在说话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说胡话,寓理于事,让自己的语言不言自明呢?可借鉴以下几点:

1.可以借用典故

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想要表达某个观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直接说出来,不妨借用一些典故。例如说一个人疑神疑鬼,可用杯弓蛇影的典故。把这个成语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对方就能轻易地明白。

2.巧用历史事件

在说话的时候,还可以引用一些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鼓励一个人在逆境中发奋,可以借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寓理于事,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用心。

3.妙用身边的事例

你也可以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让对方明白你真正要告诉他的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说明的道理,或难以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与人谈论某个问题,遇到这样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寓理于事的说话技巧,言之有据,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以让我们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有精彩度。切忌硬碰硬,更不要通篇胡话,这样的语言难以让人信服。

有效说服的关键——晓以利害

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人,他们固执己见,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遇到这样的人,说服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看到自己所坚持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就是说要对他晓以利害,这是有效说服的关键,也是成就出色口才的重要技巧。

社会毕竟是现实的社会,很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当先。所以当你想说服某人的时候,要先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晓以利害,别人自然就会被你说服,毕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是很少的。再者,这样的说服方式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是言之有据的,而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胡说八道,对方也更容易接受。

贝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足球明星之一,被球迷称为“球王”。贝利是足球史上享有盛誉的天才球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踢球的天赋,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一次足球赛,比赛结束后,队员们感觉筋疲力尽,有几位队员点上了香烟,并递给小贝利一支。小贝利接过烟,学着同伴们的抽烟姿势抽起了香烟,自认为这样很潇洒。不巧的是,这一幕,正好落入了前来看望他的父亲的眼里。

当然父亲没有当着众人的面指责他,而是假装不知情。回家后,父亲问贝利:“你今天抽烟了?”

贝利红着脸回答说:“是的”。然后低下头准备挨训。

然而父亲没有这么做。他站起来在屋子里转了半天,然后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很有天赋,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假如你勤加练习的话,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然而今天你却抽烟了,可能你会说你只抽了一根,但是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每次你抽完都会想,我只抽了一根,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上瘾,那么就会影响你的身体状况。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你就不能从事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了。”

父亲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是你的父亲,引导你往好的方向发展是我的责任,同时我也有责任阻止你学习那些不良的行为。但是要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

父亲又停了一会儿,继续说:“你是愿意继续抽烟毁坏你的健康,还是愿意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现在你已经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你自己选择,我不能替你来决定。”

说完,父亲从口袋里拿出一叠钞票递给小贝利,说:“如果你要放弃你的足球运动,坚持抽烟的话,这是给你的抽烟费。”父亲说完走了出去。

小贝利拿着父亲给的钱,回味着父亲的话,非常后悔自己抽烟的行为。过了一会儿,他拿着钱走进了父亲的房间,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抽烟了,我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

从那以后,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同时也更加刻苦地训练,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贝利的父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他知道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进行严厉地训斥,不如晓以利害。他给贝利分析了抽烟的坏处,也分析了不抽烟的好处,这样就更能够让小贝利明白这个道理。要是贝利的父亲不是用晓以利害的方式,转而用严厉批评的方式,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抽烟的行为可能不但不会终止,反而会变本加厉。

可见,晓以利害是有效说服对方的关键,若能充分运用好它,便能成功说服对方。这样一来,既帮助别人做出正确的决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能成功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比如说,当涉及某个集体的利益时,要想成功说服决策者,就应当晓以“不正当决定”的利害,做到有理有据,就能有效地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晓以利害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有理有据的判断与推测,正因为如此,所以更能够达到成功说服别人的目的。

那么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想把握好“晓以利害”这个关键,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还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的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要在言辞中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对那些固执的人,如果直接劝说,可能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而假如你在言辞上体现出对他的关心,就能减少这种抵触心理,方便你进入话题。

其次,论据要明确。要用事实来论证他坚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因而你选择的论据必须是简洁明了,不可胡乱选择。

再次,点到为止。让对方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后,把选择权交给对方。不要强迫对方做出选择,有的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当面做出选择,所以要留给对方一定的思考空间。

总之,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言之有据,晓以利害是成功说服别人的关键。要想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精彩口才或精彩人生,就不要忘了这一说话技巧。掌握了它,你的前途可能会比别人更光明。

设问,是说服对方的好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确实,因为爱问,所以人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

说话中,“问”也能帮我们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理有据,例如长于辩论的孟子就善于问,并且善于设问,因此他总能成功地说服别人。

事实上,设问是一种成功说服别人的好方式,聪明的人能够巧妙地利用设问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发别人的思考。而在设问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言之有据。

战国时期,庞恭陪同魏国的太子前往邯郸做人质。为了防止魏王听信别人污蔑自己的流言飞语,于是对魏王说:“如果现在一个人跑进来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猛虎,大王,您会相信他说的话吗?”

魏王说:“不信。”

“这时,假如来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会有所怀疑。”魏王说。

“那假如有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街上出现了猛虎,您会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相信。”魏王回答说。

于是,庞恭就对魏王说:“大街上不会出现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要是三个人都这样说,那就好像真有其事。现在赵国的邯郸离魏国的大梁,要比这里的街市远得多。但是议论我的人,又有很多。希望大王能够明察这件事。”

魏王回答说:“这个我自然知道。”

庞恭设立了一系列的问题,寓理于事,言之有据,最终让魏王明白了“三人成虎”这个道理。古人尚能如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向古人学习,说服别人的时候,也可以先“设问”,把对方引入一定的情境中,然后再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这样别人就能更轻易地接受。

在关键时候设问,还能引起别人的共鸣,这不就达到了说服别人的目的了吗?

林肯在当律师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可怜的老太太请求林肯的帮助。她向林肯哭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原来,这位妇女是美国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现在老态龙钟,每个月的生活来源全靠政府的抚恤金。

就在不久前,她像往常一样去领取抚恤金的时候,一位出纳员竟然要求她出一笔手续费,然后才能发放抚恤金。更气愤的是,手续费几乎是老太太抚恤金的一半,如果交了手续费,那么老太太的生活就会面临困难。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变相勒索。

法庭审理这个问题时,被告却坚决否认这件事。原来这个狡猾的出纳员,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勒索,并没有留下证据,也没有证人在场,于是这件案子变得很棘手。

在法庭上,轮到林肯发言的时候,听众席上几百双眼睛盯着他,大家都想看看林肯要怎么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

林肯发言了,他首先讲述了美国的独立战争,让大家都陷入回忆中。然后又说了战士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如何竭尽全力去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血。

最后饱含深情地说:“现在所有的事实都已成为历史。那些战争中的英雄们早已经长眠在地下。但是他们的遗孀,却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现在这位战士的遗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请我们为她申诉。曾经她也是一位妙龄少女,她的家庭幸福和睦,然而她的丈夫为了战争牺牲了自我,使得这位太太变得一无所有,孤苦无依,不得不请求我们这些享受着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自由的人给予帮助。面对这位老人的不公正待遇,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林肯的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让在座的听众都很感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句,激起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也激起了他们对出纳员的愤怒,有些人甚至当场冲过去要殴打被告。最后法院给予了老太太公正的判决。

林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诉讼的胜利,就在于他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用设问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最终让人们痛恨出纳员勒索的行为。这就是设问的魔力。当然,前提是设问本身是有理有据的,是我们凭着自己的常识或思维能准确做出判断的。如果不能做出判断,这样的设问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总之,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会采用设问的方式。言之有据的设问,往往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否则,就可能会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