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20026500000015

第15章 积极心理学与成功:找到飞翔的起点(5)

心理启示录

生活中,一些人由于长辈一直以来过度地关爱,或者成长经历太过顺利,使得自己缺乏独立意识,为获得成功埋下了消极隐患。当面对困难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积极寻找方法,而非等待援助;当作选择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遵循自己的心意、果断抉择……这样,独立意识就会慢慢地被树立起来,而成功也会更触手可得。

运用专注的力量去成功

埃伦·兰格——久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在其所著的《专注力》一书中写道:“关于‘专注力’这个词,中国的文化中早有与之同义的‘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词。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专注力’这个词具有比‘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更加广阔的内涵与更加深远的意义,通过西方的许多科学实验,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发现,‘专注力’不仅带给人们平静的心态和成就感,而且能够让人们充满热情与活力,帮助人们有效适应自己的生活与境遇。”

“在研究中,我发现,‘专注力’的好处实在是很多,如压力会随着专注力的不断增加而减弱;从事务中获得的乐趣会随着专注力的提高而增加;在做事的时候,如果足够专注,我们能够将任何事情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由此可见,专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想要真正专注地做事往往并不容易。太多的干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时时来袭的心中杂念……都是我们获得专注力的阻碍。

有感于专注力的重要,《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针对如何提高专注力这一问题采访了两位效能专家——戴维·艾伦与托尼·施瓦茨。他们都强调提高专注力对做事的效能与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且有效地提高专注力的方法。

艾伦认为,列出事务清单,然后逐项推进能够有效提高专注力,获得高效能。这种被人们称为“GTD”的方法的主要原则是:有效地记录头脑中各种让人挂虑的事务,从而将头脑清空,进而规划好下一步行动,以做到心无挂念,集中精力做好手头的事务。

艾伦说:“当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务缺乏切实的认知——既没有明确自己要做的事务,也没有具体落实的时候,人们就会非常缺乏专注力。这种情况下,既耗费精力,又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进而导致专注力的进一步丧失。因此,切实地把握事务是提高专注力的关键,而GTD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列出清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务思考、预估、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脑中的杂念清除的过程。接下来规划事务,将事务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任务,然后集中精力一一落实,这不仅能够将事务落实,而且能够让我们从一个个较小的任务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强自信,更加有动力地去进行下一步实践。专注力就这样随着过程的深入而逐渐得到提高。

另一位效能专家施瓦茨指出,合理地运用自身的能力是提升专注力的关键。他认为:作为蕴涵着能量的有机体,人体通常包括身体、情绪、思维、精神4个基本层面。根据人体的本能,能量平衡更有利于提升专注力,因此,人们最好在高度专注一段时间后适当地休息、放松,以达到人体能量的平衡。施瓦茨将从事各种事务比作是一段一段的“短跑”,他反对将从事的事务弄得像“马拉松”一样。在他看来,人是有生理节律的,能量是有限的,像“专注”这种颇为消耗能量的活动一定要“一紧一松”,在能量消耗后及时地补充,这样才能够维持专注力。他鼓励人们使用专注力90分钟后休息片刻,等能量得以恢复后再专注于手头上的事务。

同时,施瓦茨还提出“建立一套积极的程序对提升专注力非常重要”的观点,他鼓励人们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比如合理安排时间,将专注程度深的事务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时间段,而将对专注程度浅的事务安排在精力不是很充沛的时间段。不合理的安排必然导致人们对自己的专注力失去信心,进而影响专注力的提高。而他本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最重要的工作放在一早做,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人一天中能量最充足的时候,注意力能够轻易地集中起来。

艾伦与施瓦茨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我们提升专注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起来运用,相信我们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进而更加接近成功。

心理启示录

就像埃伦·兰格在其著作《专注力》中极力阐明的那样:只要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你就能扫清一切障碍,体验到成功和幸福。在正文中,我们讲述了《哈佛商业评论》中所介绍的从事具体事务时提升专注力的方法。如果将专注的高度提升、范畴增大,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具体事务而是人生,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呢?

关于这一点,埃伦的几个观点很值得大家参考:第一,节奏过快是导致人们压力过大、效率失衡、心不在焉的罪魁祸首;第二,专注于享受乐趣、达成目标的过程,而不是专注于规则、惯例,要知道,规则与惯例是领悟和创意的天敌,专注于它们往往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懊恼、无奈、纠结之中,进而无法专注;第三,专注于人生与生活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它们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当你专注于完美、抗拒不完美时,你不仅无法专注而且会离完美更远;第四,真诚地生活。

坚定你的人生目标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目标,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但没有目标,肯定什么都实现不了。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前提是这些学生当时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从未树立过目标;

60%的人目标不明确;

10%的人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暂;

3%的人目标明确且长远。

25年后,哈佛又对这批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目标明确且长远的人,几乎全部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暂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自己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

60%目标不明确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安稳,只是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那27%从未树立过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为此,他们总是在无休止地抱怨,抱怨上帝,抱怨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根本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人做事情前先给自己制订一个目标,这能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个心理压力可以激活一个人的行动,促使人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这就是“目标定律”。

目标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目标远大才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斗志。

首先,心中拥有目标,会给人带来生存的勇气,能够赋予我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使目标具体化可以减少人的挫折感,因为比起伟大的目标,人生途中的挫折会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拥有科学的目标能够帮助人们优化人生进程。

其次,因为目标存在于脑海之中,即使我们从事其他工作,潜意识依然会思量对策,因此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近目标,最后实现梦想。拥有目标的人成功立业的概率无疑要比缺乏人生目标的人高得多。

最后,实现目标就像是在攀登阶梯,应该循序渐进,尽管前途充满艰难险阻,也要学会自我勉励。当时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往往在几年之后却出乎意料地做到了。

当然,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也要经历磨难。然而,无论遇到多少打击,都不能气馁,要坚持到底。

既然目标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用目标来优化人生的进程。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计划想象成一座金字塔,塔顶是人生最终的目标。而制订的每一个计划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指向这个人生的最终目标的。

人生目标的金字塔由五层组成。顶层最小最突出,是核心。这一层存放着人生的总体目标。依次往下,每一层是为实现上一层的大目标而要逐一实现的小目标。对于人生目标金字塔的表述大致如下。

顶层:人生总体目标。这里包含着人一生中所要达到的第二到第五个大目标,如果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它们,就说明你尽了全力去实现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

第二层:长期目标。这是为实现人生总体目标而制订的阶段性目标。一般而言,这些就是你计划要用十年时间来做到的事情。虽然我们能够规划超过十年的事情,然而这样分配时间却并不明智。目标越是遥远,就越是模糊,越是不具体,而且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制订适当的长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长期目标,执行者就会经常出现短期的失败感。

第三层:中期目标。这是为了达到长期目标而制订的相对具体的能够看到效果的目标。一般而言,这些是五年至十年内计划完成的事情。

第四层:短期目标。这些目标是为实现中期目标而制订的。实现短期目标的时间一般为一至五年。

最底层:日常规划。这是你为实现短期目标而制订的,一般要具体到每月、每周,甚至每日。

虽然,奋斗者都将制订短期目标当做人生的主要策略,但是具体如何制订目标,人们却仍然不得要领。短期目标需要界定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不必要的。短期目标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基本工具,它能够让我们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阶段的每一个具体目标。

要用明确的语言说明自己的短期目标。例如,堆积如山的工作需要我们马上行动,否则就无法完成,于是有人竖起一块牌子提醒自己:“现在就做!”但是,匆忙仓促之下不见得能够将事情做好,我们不如先坐下来放松一下精神,认真思考一下行动目标。这样一来,我们的效率会更高,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显然,拥有短期目标会比轻率行事更明智,也更能提高做事效率,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心理启示录

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大都拥有坚定的目标:比尔·盖茨以“成为IT业的领军人物”为目标,因此他从哈佛退学投身IT业,即使亲友强烈反对,也没有动摇他的目标;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引领国家走向世界巅峰为目标,因此即使半身不遂,也没有击败他。他连任4届美国总统,引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在战争中崛起……可是,我们呢?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拥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否也将目标作为指路明灯,始终朝着它行进、再行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