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低年级的男孩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尚未形成自我完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世界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家长要一步一步地来培养男孩的竞争意识。家长在培养男孩竞争意识的时候,首先要端正男孩的态度,让孩子正确地认识“竞争”,让“竞争”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一条通道,而不是去伤害他人。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男孩的竞争意识。
1.培养他正确的自我意识,让他对“自我”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与定位
竞争意识是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连的。自我意识关系到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因此也关系到一个人自信心的培养。男孩是否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能够看得出来的。男孩的成长发育期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个性与心理,他们往往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社会体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而男孩这些与他人相区别的行为正是他们竞争意识的萌芽表现。因为他们需要竞争意识来完成他们的心理需求,来突显出自己的独立人格。
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男孩在这一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可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表现为助人为乐,他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强大、高能力等;消极行为则有表现出过分的孤傲,从而导致与大家相处不融洽的局面等。这都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即过分地强调自己而忽视了周围的人。因此,完美个性的培养与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从而端正男孩的竞争心态。父母要在这一时期让男孩积极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并多交朋友,多多助人为乐。这样他们才能以公平、诚实的标准和心态与他人竞争。
2.家长要端正男孩的竞争心态,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如果家长发现男孩的竞争欲望过于强烈,就应该先帮孩子端正竞争心态。家长要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向他人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因此要以从容、坦然的心态看待竞争中的超越和被超越,而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家长要让男孩正确认识参与竞争的意义:参与竞争的意义是多重的,首先是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与体验,锻炼了自己面对竞争时的心态,此外很重要的是,正确地对待成败得失是培养一个人完美个性与阔达心态的重要条件,因此要让男孩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样:“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家长要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如果家长能够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那么孩子的感受与理解会更加深刻。
3.家长要多多鼓励男孩相信自己,这是培养他的竞争意识的重要条件
要知道,有自信的人才会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和动力。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男孩的自信心。要想培养男孩的自信心,父母就要适当地鼓励他们。当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多加鼓励,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件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男孩在做事情的时候,家长还可以通过鼓励,让他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是非,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男孩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可以提高男孩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
总之,家长要在适当的机会多多鼓励男孩,还要让他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即使是失败,自己也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个意思。
4.培养和发展男孩的完美个性
有些男孩的潜能需要在外界竞争的刺激下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地把握这一点,那么竞争意识就可以成为孩子完成任务的动力。在这一方面,也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常常与人的竞争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那些拥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方面的问题时,会表现得更加理智与积极。
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这样一来孩子的竞争力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强。同时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能让名利完全占据孩子的内心。对于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父母不妨让孩子做出一些适当的让步,这样表面看来孩子可能暂时吃亏了,但是却可以帮助孩子维系好一个不错的人际关系网。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如果孩子太过于争强好胜,事事都要争第一,不给别人留出路,这时候他就有可能失去很多朋友。让那些原本可以相处得很好的人成为陌路人,甚至是敌人。
总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不能够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得失,不要把自己困于和别人不停地争夺高下的漩涡中。关键的是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竞争之道。
他的事情由他决定,且由他负责
很多父母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和责任心。他们常常会在孩子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比如,对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父母可以把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的决定权交给他。然而在国内,一些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家中的权威,总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很少顾及孩子的想法,因此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只能对父母言听计从,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将会无所适从、一脸迷茫,只能依赖父母。
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有时候他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从而产生一个错误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几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选择尝试中逐渐提升的。因此,家长不要向孩子强加自己的意志,要让孩子自己试着做一些决定。此外,孩子在每次做选择的同时,也会锻炼他的辨别能力和独立决断能力。男孩只有在小时候就学会独立决断,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自我决策;男孩只有在小时候就养成一定的辨别能力,才能在未来事业决策的时候避免独断专行。
美国的父母就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男孩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更加强调自我的责任感,如此他才能够在将来成为一名敢于担当的男子汉。当他成年之后就能够从容地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需要进行抉择的十字路口。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很少得到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通常会缺乏判断力、选择的能力、责任感,他们往往缺乏起码的责任意识,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选择和责任。
父母在培养男孩自己做主的能力时,也应注意让他自己做选择。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二选一,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选择
譬如问“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你想穿哪种颜色的鞋子?”对于这种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孩子可能会找一些家中没有的颜色,这时候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在欺骗自己。这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家长应该这样问孩子:“宝贝,你今天是想穿这件绿色毛衣,还是那件红色的毛衣呢?”或者可以直接让他自己到衣柜面前去挑选自己想穿的衣服。
2.不能让那些有潜在危险的事情成为孩子自由选择的对象
因为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深刻,如果这些事情成为孩子的备选项的话,他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父母不应该在冬天的时候问孩子想不想穿毛衣或羽绒服。因为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孩子选择了不穿毛衣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被冻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冬天的时候就没有自行选择的机会,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这件棉衣是由妈妈帮你穿,还是由你自己来穿呢?”而不是问他:“你今天要不要穿棉衣呢?”在男孩的认识能力不够成熟时,面对危险的选择与有害的选择,家长要帮助他们做出选择,同时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与传输。
3.当男孩做决定的时候,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
孩子有时候会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选择,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提醒或者帮助。尤其当孩子由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后,导致自己遇上了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更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这时候父母要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孩子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方法,最后和孩子一起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地学会怎样从全局出发,客观地把握事物。碰到问题时让孩子自己做决策,从小让他自己有这种独立的意识去决定某一个问题,将来他也就有能力决定自己人生的发展。
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时,也会逐渐培养他的责任心。责任心是自觉承担责任的品质,是积极的精神。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的小大人,这是多数父母的共同目标。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脱离家长扶持的过程,就是他自己逐渐强壮、逐渐独立的过程。对父母的依赖越小,孩子自己的责任心就越重,他就能越快地学会独立、学会成长。
要想让你的男孩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并且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的人,就离不开父母的榜样的作用。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父母对家庭和社会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责任心,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心。他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做出一系列的事情。而没有责任心的父母恐怕永远也不会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来。
当孩子的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父母当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尤其是男孩,他们常常把父亲当做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模范,因此,父亲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同时,父母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主见、有责任心的人。当父母做到以上几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变得更加独立,也变得更加有责任心了。
强化男孩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程度。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自我价值感”这个词,其实它指的就是个体对自身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它是每个人在形成了对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于自己的态度与情感。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是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和接纳程度,它还是个体的价值意识和能力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人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价值感常常与人的心理能动性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就会喜欢自己并尊重自己,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就产生了努力上进的想法和动力。而当一个人缺乏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他就会厌倦生活,瞧不起自己,继而导致破罐子破摔的不负责行为。
21世纪的人才面临的是日趋繁复的世界,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人才,而不是情绪消极、行动迟缓、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相关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家长应该培养男孩的自我价值感。
完成任务、劳动是实现与增强自我价值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著名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曾经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比较喜欢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加深对自己的肯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可见,让孩子多做家务是帮助他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不错的方式。在国外,父母都很注重让孩子从小做家务,譬如给花园除草、倒垃圾或者修剪草坪等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往往身体比较健康,生活得也很幸福。因为,从小就做家务的孩子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每完成一项工作又是多么让人成就感十足。此外,孩子学会了为家庭奉献,父母和孩子都会从中受益。
伊丽莎白·邦得里还认为,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的时候都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家长通常会以为孩子的年龄还小,低估孩子的行动能力。为此会常常出现分配的家务量不得当的问题。研究表明,适当的家务量会让孩子快乐。其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家长让孩子做不当的家务量,难免会损其身心,不利于孩子正常的健康成长。但是反之,如果家务量太少,可能对孩子起不到什么作用。让孩子参加劳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劳动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可是如果家长不能够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能力的话,那么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