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19998000000068

第68章 学佛就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

2009年9月17日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让我们和俗人不同:剃个光脑袋,穿一身特别的服装,非常引人注目?——你自己管不了自己,就让大家来监督你。只有你与众不同的时候,大家才可能监督你。所谓的“丛林四大事”——上殿、过堂、出坡、坐禅,这四件事你适应了,你做和尚就成功一大半,解脱一大半了。为什么有些出家人过得很辛苦,没几年就还俗了?他就是没有适应丛林这四件事。

上殿: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对常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如果你改变了心态,接受了这个理念,适应了这样的作息时间,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不到四点,不需要打板,你就醒来了。就这一项来讲,你这一辈子就超越了,你就不会觉得痛苦了。

坐禅:一个修行人一到晚上不打坐,浑身都会不自在,没有力气,打呵欠,流眼泪,就像吸大烟上了瘾一样。当腿一盘,腰杆子一挺,马上就有精神了。

当初我刚出家,听到老和尚讲丛林四大事的时候,我就分析自己是不是能适应这四件大事,我一直问自己:是当几年的和尚,还是当一辈子的和尚?如果是当几年的和尚,就按几年的计划去做;如果是当一辈子的和尚,就按一辈子的计划去做。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当一辈子的和尚。所以很快就让自己适应了丛林四大事,如果一天没做这四件事,感觉就好像有未了之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功夫谁也看不到,除非对方开了第三只眼。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对方的言行举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身口意”。身口意就是我们内心的显现,就是我们内在的外化。祖师曾经告诉我们三句话,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把这三句话当做我人生的座右铭,今天不妨做一次法布施,希望大家也能把这三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相信只要你做到了,你就会活得很自在,你的人生就不会偏离轨道,所做的一切自然就符合道。第一句是“身教重于言教”。第二句是“责任大于利益”。第三句是“把握当下,注重未来”,意思是我们做人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只看到今天,还要看到明天,要看得更长远。

东华寺是个新建的道场,需要大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座的很多法师和菩萨们都走了很多丛林,可以说都是见多识广。大家都知道,在诸多布施之中,除了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是最高的布施了。

用佛门的话来讲,我们出家人代表三宝,三宝每到一处,都是来加持这个地方的,而不是把这个地方当旅馆,休息一两个晚上,屁股一拍就走了,什么都不管。也不是来这里淘金,捞一把就走人。出家人到任何地方都要把心安下来。只有一个心安的人,才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人。

我们东华寺从创建的那一天开始,每个月都开两次例会,初一是大众会,十五是执事会。大众有什么事情和想法,寺庙有什么事情,都是在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之后再作决定。执事是大家共同商议推举的,谁退谁上都是彼此配合,互相对换。班首原则上不变动。其他执事每年都会作调整。每次请职,决定八大执事人选的时候,通常都由几个班首讨论决定,所以请职的牌子上就应该写“班首议和”。

在座的这么多法师将来个个都是大和尚,只不过谁早一天,谁晚一天而已。只要能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祖师大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十年、二十年下来,我们不是圣僧也是贤僧了。古人讲“圣贤”、“圣贤”,圣是在果位上已经成就了。贤是正在修行的途中,正在修炼,还缺火候。可以说在座的个个都是贤僧。我不敢称自己为圣僧,敢称自己是贤僧。因为处在修行阶段,正在努力。

佛教到了二十一世纪,出家法师们在呼吁改革,居士们也在呼吁改革。但从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开始我就表了态,我说佛法无论怎么改革,时代无论如何开放,我们的三皈、五戒、十善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的三皈、五戒、十善改变了,佛法也就不存在了,三宝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至于规矩和程序,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改变,但是核心的东西、灵魂的东西,是佛祖,是历代祖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思想体系,我们有责任把佛祖智慧的种子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代表了我们的品质,代表了我们的能力,代表了我们的修养和境界。做普通人也是一生,做祖师也是一生,做佛也是一生,那么,你是想做普通人,还是想做祖师大德,还是想做佛呢?你以什么为目标,就拿什么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修行人通常是这么想的:如果跟人比,可能觉得自己还可以,基本上都达标,甚至还比别人略胜一筹;如果跟祖师比,那还差得远,很惭愧;如果跟佛比,那真的不敢比,想都不敢想。可是这样的想法恰恰是错误的。我们信佛,出家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成佛、做佛。信佛、学佛只是我们的一个过程,只是我们一生当中一个很短暂的阶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必须完成。前半生做人,后半生就必须做佛。如果前半生、后半生都做人,我们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出家学佛就是为了做佛。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拿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我们拿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此生没有白白度过,才能享受到做和尚的乐趣,享受到做佛的自在和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