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19998000000067

第67章 终点就是起点

2009年9月9日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用有限的能力为大众做事,要感恩。做事出了问题,不要为自己辩护,要用事实来说话,用行动来证明。

大家彼此之间不存在谁是领导,谁是被领导的关系,只是分工不同。大家都是同事关系,都是平等的关系,只不过一个团体需要有人出面牵头。在一个团体里面,大家要倾听彼此的心声,了解对方的想法,才能把事情做圆满。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听三个人的想法、建议,心里就有主张了;你拜三个明师,就知道怎么修学佛法了。你们是否接触过三个明师?你们是否读过三个大师的教理?

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都不能错过。当下都把握不住,离开了境,你还能把握什么呢?离开了境,你又如何修道呢?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意味着我们在修行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基础。一个人连基础都没有建立起来,又怎么能进入核心呢?我们身上体现不出佛子的形象,闻不出道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功没有建立起来。说得再直接一点,就是我们的恶习太多了,良好的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古人讲,要经过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同样,在我们身上要体现出一个佛子的气质和风范,没有二三十年的磨练是体现不出来的。内在的气质流露不出来,你仍然是俗人一个。尤其是我们穿着这身衣服,如果内在的气质没有改变,会显得更俗,也就是所谓的“不伦不类”、“四不像”。

学佛不分先后,不分老少。尽管万行出家比较久,但很多方面都赶不上你们在座的。也许万行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在很多方面还要向你们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之所以投胎为人,闻到了佛法,能够学佛,必然有某一方面具备了人的素质和超人的素质。当然,我们身上存在着恶习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就是在人的基础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一个居士对我说他迷失了方向。一个学佛的人怎么可能迷失方向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你一生的方向和目标!要以佛为榜样,以祖师为榜样,以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指导。一个修行人,不论你采用哪一种修行方法,首先要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首先是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其次是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

一个能驾驭自己起心动念的人,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了的?天下还有什么事能难得住他呢?之所以你想不到,之所以你想到做不到,都是因为你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主宰自己的身口意。当一个人的菩提心、大悲心、爱心生起来以后,一定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有强大愿力的人,他为他的愿力活着,能为他的愿力去生,去死,去做一切。有此愿力,一定能做自己身口意的主。

我们常住不是有一句话:“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吗?我宁可得罪你一个人,也要维护三宝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得大利益!可是我们有很多人宁可丢掉三宝的利益,也不伤害某一个人的尊严——这真的是丢十得一啊!你们看万行有时候像个“阿修罗”,但他很多时候都是丢一得十。为了三宝的利益,丢掉个人的形象,丢掉个人的尊严,造一点儿口业,得罪一个人,这些虽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无形中你得到了更大的利益。维护了三宝,维护了佛法,你不知道得到了多大的利益!本身修行就是要破我执。既然这样,你还有什么是不敢想,不敢说的?如果你的发心是正的,你还顾虑那么多干什么呢?什么叫造恶业呀?你发心不正才是造恶业。尽管你把事情做错了,但只要你的发心是正的,一样有功德,有福报。功德福报是从发心中得来的。你的智慧不够,虽然发心,但做错了事情,这只能说你的无明没有破。但你发了这份心,起了这个善念,还是有福报和功德的。

关起门来不见人、不见物、不对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常心;打开门去面对人、事、物、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就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既有慈悲、博爱的品质,又有贪婪、愚昧的恶习。如果一个人能长期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借事炼心,借人炼心,他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看得很清楚。

既然我们是学佛的,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每起一个心念,每做一件事都要拿佛的标准、佛的要求来对照和衡量。人是基础,佛是方向和目标。基础是成就目标的根本力量。如果你的根本力量和基本素质没有培养起来,是无法深入到佛的境界和佛的领域里去的。我们和佛的差距,是我们俗的一面还没有除掉,我们身上既有神性(就是我们佛教说的佛性),也有人性。人性是中立的,它可以朝魔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佛的方向发展。魔就是我们不好的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大家每天都要自省所想所说所做的,是和佛靠在一起,还是和魔靠在一起啊!

布施当中最高的是“无畏布施”。如果你不能为你的信仰忘躯,不能为法忘躯,永远脱不了俗,永远不能和道和佛融为一体。

人与佛、佛与魔的区别就在于境界的不同。境界会随着心态和思想的转变而转变。我们时常说:“一念之间入佛道,一念之间入魔道。”一天之中反复无数次在六道中进进出出。当我们贪婪、嫉妒的心生起的时候,就在畜生道;当我们讲义气,尽职尽责,按规矩办事的时候,就在人道。

佛教讲有一种修行人叫“自然外道”——自修、自悟、自证,不以佛经为指导,不以明师的思想为指导。这种人极为罕见。佛教有一个千古不变的思想:没有开悟,靠经典来指导;开悟以后,靠经典来验证。所以说佛菩萨的经典和明师的语录从始至终都不能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