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善用其心
19998000000051

第51章 昼夜一如方证道

2009年2月30日

问:具备了实相般若,可以讲法吗?

师:佛门里说,即便你证得了实相般若,不具备文字般若和语言般若,你一样没办法讲佛法。即便你具备了文字般若和语言般若,没证到实相般若,你讲的法也如同炒菜没放盐一样,没有味道,深度不够,不能像禅宗祖师的风格那样:一竿子到底,一针见血,一步到位(三个一)。

由于我们的知识太浅薄,太贫乏了,心里明白,但说不明白,表达不清楚,缺乏语言和文字的组织能力。可是我们还不尊重知识,说什么“世智辩聪”、“口头禅”!东华寺常住一百来人,还没有一个称得上会“口头禅”,还没有一个在语言文字上能自圆其说!

为什么你想写,写不好;想说,说不明白?因为你语言文字的功底太差了,没知识,没文化。但是,你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说明你的心灵的确有智慧。也就是说即便你得到了根本智,没有后得智,你也起不了用,只能是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说不出来,没办法替佛宣说佛法。

你不要以为你证到了实相般若,语言般若和文字般若就畅通无碍了,那是自欺欺人。六祖惠能是证到了实相般若的祖师,他为什么不进皇宫去讲法?为什么神秀敢进皇宫讲法呀?为什么《坛经》还要请他的大弟子法海禅师来写呢?法海禅师本来就已经开悟了,只是没有六祖惠能悟得究竟。他本来就是翰林学士。也就是说,法海禅师的文字般若和语言般若已经达到了顶峰,只是欠缺实相般若,所以师徒两个才合作了一部著作。

问:修行人一定要阅读大藏经吗?

师:作为一个修行人,或一个出家人,一辈子没有阅过大藏经就是你的缺憾;一辈子没有闭过关,也是你的缺憾;一辈子没有接过法,更是你的缺憾。当和尚本来就这三件事,一个是阅藏,一个是接法,一个是修法。

有时候我们读一本书,接触一个人,并不是他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能受益,可能其中一句话让你受益了,你就超越了,就不会再困惑了。读书真是一本万利的事。古人有一首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座的有谁背过这首诗?前两句是什么?

问:锄禾田下农,市井店上商。

师:好!非常好,这就是一本万利!过去你读过,背过,现在你就受益了。这就是知识,知识在关键时刻也能当智慧用。在座的你们是不是都开智慧了?是不是都开悟了?是不是都得到根本智了?

悟也开不了,书也没有读。开不了悟,读一点书,增长一点见识,拓宽一点视野,也显得灵光一点。智慧本身就是知识的累积,知识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智慧。

任何一个人拿出十年的精力去攻读大藏经都会深受裨益。但是,你们在座的谁有这个精力?谁有这个毅力?

实际上每天学习两个小时足够了。所谓的“闻思修”,你看两个小时的书,再思考一个小时。如果你只看,不去思考,你看的东西输入不进去,你也没办法悟道。

为什么你们不会思考问题呢?一是没有信息来源。一个没有信息来源的人,脑袋空白,怎么思考问题呢?二是你们整天胡思乱想,尽想一些庸俗的事,不去想佛教经典的道理,不会正知正见地去思考问题,整天看的、想的都是俗人的七情六欲,哪里会抱着大藏经去读,抱着佛的一句话去参呢?

一个人的素质不是三两年就能提高的,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你的素质是很难提高的。十年磨一剑——任何一个成就的人都是这样。如果素质高,可能十年就成就了。可是像我们这种素质低,从小没受过正规教育,家境贫寒,父母又没知识文化,内因和外因都不具备的人,注定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

问:师父,可不可以一边打坐,一边听大藏经?

师:那你打坐不是白打了,仅仅是练腿子?那还参什么,悟什么?如果你是为了练腿子,那还可以。

佛教讲:“凡是用心皆是禅,凡是用心皆是道。”你对你的专业是否用心投入了?你是否和它融为一体了?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晚上做梦还在读书。白天做不出来,没做完的作业,晚上睡觉梦中还在做。当我闭关的时候,白天参禅,晚上盘着腿睡觉时还在参禅。现在建庙,晚上做梦还在建庙,还在看图纸,讨论图纸。你干什么都要和它融为一体,心里都要装着它,想着它。你要如此参,才能如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