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63

第63章 一心不乱做事就是修行(2)

为什么理上明白了,落到实际生活中、言行中又做不到呢?因为你仅仅是理解了,并没有感受到,实证到。在世间做过事的人都知道,当一个问题出现又无法解决的时候,你哪有机会胡思乱想?当你整个身心都扑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与你整个身心扑在念佛、念咒语上,有什么区别呢?

古时候经常有人举办“般舟佛七”,就是七天七夜不睡觉,不坐下,不停地走,不断地念佛、绕佛。念到最后几天,身心极度疲惫,身体都僵硬了。你们可以想象,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慢慢地走,不停地绕佛,甚至连饭都不吃,身心高度紧张,绷得紧紧的,哪有机会打妄想?当身心高度紧张的时候,头脑里的杂念自然会停止。一旦头脑的力量停止了,灵性的力量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但是现在的人很少走这条路线,也不适合走这条路线。目前大家常走的路线是什么呢?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者诵经。这种方式是不紧也不松。你们是否想过“不紧不松”这句话?它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什么境界?不紧就应该松,不松就应该紧,又不紧又不松,那么身心的力量在哪一边呢?肯定两边都不在,而是在中间。既然在中间,你就无法入道。

道不是在紧当中,就是在松当中,不在紧中找到,就在松中找到。你不想在紧张中找,又不想在轻松中找,肯定哪里都找不到。因为一个人在高度放松时没有杂念,在高度紧张时也没有杂念。杂念在什么时候产生呢?就是在不紧不松的时候,这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

密宗修行从身、口、意同时下手,就是为了让人处于高度紧张、高度忙碌、高度专注的状态。他们是从紧张的一面获得一心不乱的定力。而汉传佛教的念佛、参禅,是从“松”的一面获得一心不乱的定力。一直松下去,松到最后无法再松了,身心的力量一旦反弹过来,就会有一个大转变。

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一个凡夫的思想,如果能通过一种方法把它像钟摆一样完全摆向左边,就意味着它很快会摆向右边。佛门里讲“不疑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用不紧不松的心态去做事,去用功,就像钟摆处于中间,既没有摆到右边,也没有摆到左边,结果是很难悟道的。

一个人通过做世间事能集中思想,一旦把这个力量转向修道,也一样能集中思想。如果你连做世间事都无法集中,当你把力量转向修道,同样也无法集中。你能在一件事中学会集中,你把这个记忆、这个方法用来做任何事,带到任何领域,都能集中。不存在你做世间事能集中,把这个力量转过来修道,就忘记集中了。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的开国十大元帅是俗家人,如果他们能出家修行,每个人都是一代宗师。”因为他们对世间事能全心全意忘我地投入,这种力量一旦转移到学佛修道上,同样也会全心全意忘我地修道。

一个能全心全意修道的和尚,即便还俗了,在世间法上也一样会有一番大成就。在世间法上有成就的人,就是出家当了和尚,也会是一个大和尚。因为他们都能把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地做事。而有些人在家做事成就不了,出家学佛也成就不了;出家成就不了,还俗做世间事也成就不了。因为他无法把力量集中起来,一心一意地做事,只能带着非常散乱的心做事。

专心做世间的事与专心做佛门的事,没有丝毫区别。做事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能一心不乱,就是修道。

我经常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银行的会计、出纳在数钱的时候,都是高度集中,他们平时就养成了随时能高度集中的习惯。掌握了这种技巧,有了这种记忆和惯性之后,一旦把这股力量转过来参禅、打坐,他们的思想也会如同数钱时一样高度集中。

力量只有一种,不存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你把这个力量用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成就。问题是你是否驾驭得了这种力量?在这里住得久的人都知道我讲过训练专注力的方法:晚上打坐时,把灯关掉,点上一支香,眼睛一直盯着这支香,每天晚上观一支香,一个月下来,你的杂念自然会减少许多。

当一个人散乱心很轻的时候,做事就会很清醒,方向会很明确。不至于吃完饭还不知道该干什么,到了现场还在发呆,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从何下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散乱心太重了。

祖师们开辟道场的时候,哪有时间天天打坐?为什么越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就的越多;当道场建成后,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成就的反而更少了呢?因为第一代建道场的人,整个身心都扑在道场上,每天都在忙,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第一代把道场建好了,第二代不需要操心了,优哉游哉,自由散漫。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开始丰收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有利可图可争的时候,就更不会有心修道了。

你们只要细心查阅寺庙的资料就会发现:寺庙的开山和尚多半都成就了。为什么第一代建寺的人没有时间修炼、诵经、打坐,早晚课都没有时间做,反而会成就;而后面几代人条件好了,不用建庙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诵多少经,念多少佛,静坐多少个小时,几年下来仍然没有成就呢?因为他没有压力。

就像把一副很轻的担子放在你们肩上,你们还有多余的力量东张西望,摇头晃脑,摆来摆去。如果把二百斤的担子放在你们肩上,你们连走都走不动,哪里还有机会打妄想?更不用说摇头晃脑了。这时候你的思想和你肩上的担子已经合二为一了,这才是真正的“心、法合一”,这个担子就是法门。如果你达不到心、法合一,要想成就,绝无可能。什么时候你修到心与所修的法合一了,成就才有希望。

就像弹琴,刚开始学的时候,听不到自己弹琴的声音;弹久了,熟练以后,就能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过教我弹琴的老师,她说:“你猜猜看,为什么自己弹琴自己听不到,别人弹琴你能听到呢?因为你的手指不灵活,弹琴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都集中在手指上,所以听力就会减退。”

当你弹熟以后,你的手指形成了神经记忆、肌肉记忆,是自然而然地弹了,你的身心就放松了,思想也就跳出来不再放在手指上了,这时候你就能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佛门里常讲的观照者、旁观者,实际上跟弹琴的道理一模一样。

为什么你现在观照者不出现,旁观者找不到呢?因为你既没有高度紧张,也没有高度放松。学习弹琴,一开始都是高度紧张,身心绷得紧紧的,弹上两个小时,累得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不会放松。等你弹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身心、手指自然放松了,弹起来就一点都不累了。

学开车也是如此,刚开始,一上车,抓住方向盘,整个身心绷得紧紧的,开上几个小时就累得要死。等你熟练以后,两只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就可以了。掌握以后,才知道根本不需要花力气。我刚刚学开车,有这个体会。

这就是大家刚开始学打坐时,坐上两个小时,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累得又僵又硬,想赶快躺到床上去休息的原因。因为你不会利用打坐来放松,必须下座,通过睡觉来放松,或者通过散步来放松。

而老坐禅的人、有功夫的人可以通过打坐来放松身心,当身体很累时,把腿盘上半个小时,身体就放松了,体力就恢复了。这时候越坐,身体越舒服、越轻松,精力越充沛,根本不需要躺下睡觉来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