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54

第54章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2)

古人修行很少是通过打坐。因为打坐的时间太有限了。在座的大家,谁能一天打坐5个小时,或者至少2个小时?谁能做到?今天可以,明天可以吗?能保持吗?如果你每天都能坐2个小时,我也权当你这2个小时是在修道,那么还有22个小时在打妄想,你这2个小时的用功,怎么能战胜22个小时打妄想的力量呢?

相反,如果你学会了一心一意对一境(一境指的就是一件事),那么你一天24小时都在一心不乱之中:吃饭的时候,一心一意地吃饭;说话的时候,一心一意地说话;听开示的时候,一心一意地听开示;砍柴的时候,一心一意地砍柴;睡觉的时候,一心一意地睡觉……

你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不就是为了达到一心一意吗?你通过砍柴、种菜达到一心一意,跟你通过诵经、拜佛达到一心一意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一意,根本不需要再拜佛、诵经、打坐。

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讲到,现在的人修行都形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模式,把每天念几万声佛号,诵几部经当作一种任务,这些做完了,一天的修行任务也就完成了。实际上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做得越多,我执越大,离道越远。不要认为自己在诵经、拜佛、打坐就是在修道。从形式上看,你是在修道,可是你的内心并没有入道。

另外一种人,你看他从不诵经、打坐,也不拜佛,但他借助做事达到了一心一意对一境。这与你一心一意地诵经、拜佛毫无区别。所以祖师们讲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禅,都是禅,都在禅。这是三个层次。尤其是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念十万声佛号,把它当作任务,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念佛仅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不是目的。我们最终要的不是“念十万声佛号”,而是通过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大家听了今天的开示,对修行有一个新的认识。

就我个人而言,我发觉越做事,越容易集中思想。往往不做事的时候,坐在那里没事干的时候,反而容易胡思乱想。因为做事的时候是住在一个境上,这时候就不会有更多的境出现。比如种菜,当我们住在“种菜”这个境界上时,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产生其他境界。因为妄念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你不要怕境界产生,无论什么境界,产生多少,你只要能住在上面,就说明你的杂念很少。如果你的杂念多,就不可能住在境界上不动。

而我们的问题是根本做不到执著在境界上。如果大家现在真的执著在境界上,我还要恭喜你们呢!我们现在是处于散乱之中,而且是高度的散乱,怎么可能住在一个境界上呢?如果真的住在一个境界上,我们每个人的脑门都是在放光,目光都是炯炯有神的。可是大家现在的眼神都是暗淡无光,那么迷茫、彷徨、散乱,看上去根本没有自信,毫不坚定。原来“执著”也是一种定!实际上念佛号首先是培养我们的执著心。如果你没有借助念佛把自己的执著心培养起来,说明这个方法对你根本没有用,你应该采用另一种方法。

当一个人走钢丝的时候,下面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欢呼、鼓掌。可是对于走钢丝的人来说,一个人也看不见,一丝声音也听不到。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话题留给大家去参。你们说,此时走钢丝的人是处于哪个层次的禅定功夫上?

你们听完后,内心一定要有答案,不能听完了就把它放下了,忘掉了。要学会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不搞明白,觉都不想睡,饭都不想吃。一件事情没做完,心里也不放下。等到把事情做完了,心里的这股气才舒展开。你有这种执著的劲头,才能修行。

如果你的个性是:今天事情干不完,明天干;明天干不完,后天干。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这一生修行,注定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你有这种记忆。什么记忆?一是生理的记忆,二是心理的记忆。再深一点,还有灵魂的记忆。你有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记忆,促成了你现在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进去,明天修;30岁修不好,40岁再修;50岁修不好,60岁再修;这一世修不成,下一世再修。以这样的方式,你永远都修不成。

如果你做事的方式是:今天的事,今天必须做完。如果今天做不完,觉都睡不好,饭都吃不下。你有这种个性和执著精神,一旦转向修道,同样会采用这种做人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好,饭都不吃,觉都不睡。什么时候修好了,身心才放松,才把这股气吐出去。

所以,学佛、做事、做人,第一步首先是培养执著心。好多人学佛没有搞明白这个道理,结果把自己给学废了。本来做事很有执著精神,很讲究原则,很有效率的。可是学佛以后,什么都随缘,什么都顺其自然,什么都不执著了。这是修行成就以后的圣人的境界。一个凡夫俗子就是要执著,不能随缘,不能顺其自然,否则就学废了。

佛门里为什么要打“禅七”?禅七又名“禅期”,是为了克期取证,不达目的不罢休,功夫没有培养起来就不放弃。就像打架一样,要么不打,要么就把对方打倒,要么干脆躺下,让别人打你!在座的都是年轻人,可是我看大家身上都没有这股劲。为什么说学佛修道是大丈夫所为?何为大丈夫?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成,还要把它做好,不成不好,就不放弃!

我们天天都是闭着眼睛装模作样,也诵诵经,也拜拜佛,可是内心却像一窝蜂子一样吵个不停。你们每天在工地上砍砖头的时候,是否返观内照:我现在砍砖头,是否比我打坐的时候妄念少?如果少,以后就不要打坐了,不妨去砍砖头。

但是大家都不会这样做,因为砍砖头身体很累,坐在这里打坐身体不累。正因为不累,才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而这个多余的力量在砍砖头的时候都被消耗掉了。为什么呢?因为砍砖头的时候你要用心,否则一不留神,砍刀就把你的手指头给砍了。

鸡鸣禅师是怎么开悟的?他在自己头上悬一把刀,天天盯着这把刀。刀一掉下来,就会把他的头砍成两半。所以他盯了三天就开悟了!香严禅师又是怎么开悟的?他坐在悬崖上打坐,不敢打妄想,不敢打瞌睡。一打妄想,一打瞌睡,就掉下悬崖了!现在我们坐在床上,床宽宽的,你知道摔不下去。想起古人的修行方法,你不得不佩服。现在谁敢这样做?好了,不讲了,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问:请问师父,有为法、无为法之间有什么质的区别?

师:开悟以后就没有区别。就像开悟的人修身就是修道,修心也是修身;妄念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妄念。没有开悟的人,妄念还是妄念,菩提还是菩提。有为与无为、烦恼与菩提、身与心,都是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而讲。因为妄念也是真心的显现,也是菩提的投影;身体也是心的显现,也是心的投影;有为也是无为的显现,也是无为的功能、无为的发挥;山河大地都是心;飞禽走兽都是心。概括起来,飞、潜、动、植,无非都是心的显现。从广义的角度讲,念头也是心,六根六尘都是心。

你们说一说,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每个人回答一句。

……

你们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这说明你们每个人将来的成就都不一样。这就叫见地。“见”是认识,“地”是层次。你认识的深浅、高低,就意味着你将来果位的大小。见地非常重要,见地说明了大家的根器,也可以说预示着你将来的果位。将来是什么果位,现在就可以知道。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你改变了见地,才意味着你未来的果位也改变了。就你们目前的见地来说,现在就可以定出你们将来的果位。当修行到一定果位后,你们的见地又会改变。

大家的回答可以证明我今天讲的开示,大家还没有消化。我问的主题就是今天晚上反复讲的一句话,很明显地强调的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是精神分裂者,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谁是一个完整的人?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是人在这里,心就在这里。一个成就的人永远是一心一意对一境。一个没有成就的人,永远是一人多心对多境。

大家都想求法,我书上讲:“单用一心做万事,莫把一物万心思。”大家没有真功夫,总听开示,嘴皮子的功夫也应该有了。问题是嘴皮子功夫也没有练出来!

从今天讲的几个故事中,你们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