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32

第32章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宗的“花开见佛悟无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密宗最高的法为“大圆满法”,古时候所传的“大圆满法”,与现在所传的截然不同。净宗和禅宗的法,与现在的也不一样。今天要讲的是古时候的三种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说净宗所谓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先放下“花开见佛”不讲,来谈“悟无生”。究竟到了哪种境界才叫“悟无生”?悟到什么才叫“悟无生”?如何做才能悟到“无生”?大家都知道“无生”意味着“无灭”,“有灭”意味着“有生”。

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何为“心”?何为“性”?讲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讲的是我的答案与见地,未必能代替你们的知见。“心”究竟是什么东西?“性”又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说“性”是“见”,“心”是“明”?实际上“心”也可以“见”。如何见自己的心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的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心”。只是因为没有明心,见到了也如同未见,这叫“见而不明”。

“性”是通过明心而见,如同“水中盐”“色里青”。如果没有我们的心,那么山河大地中的飞、潜、动、植都不存在。佛祖说得非常到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明白这八个字的含义呢?天天都见到自己的心,但从未明白。

如果自己的心不动念,不去分别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它们是否还存在?六祖说:“风未动,幡未动,乃仁者心动。”我曾问过一个和尚,如果心不动,风和幡是否还在动?也有人会问我:不去分别桌子、山洞,它们是否还存在?在座的是否也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直到好多年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如果不去分别,根本不存在。

“心”能让我们明白,是借助外界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为心动了念头,接着它们才存在。也就是说:“聚色唯心,无心亦无色。”心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虚幻不实的为“心”,不增不减的为“性”。有形的被无形的主宰,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心是相,性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花开”指的是明心,“无生”指的是见性。所谓“即身成就”,指的就是当下“悟无生”,悟到生灭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减的“性”。

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圆满法。当唐朝汉传佛教传入藏地以后,为了在当地落地生根,逐渐吸收了当地苯教(巫教)的法术。而当地苯教为了不被佛教吃掉,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就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不被中国的儒教、道教吃掉,便“入乡随俗”,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一样,否则就会被排斥。

又如同你们来到这里,如果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也会被环境所淘汰;如果没有把这里当成家,也会很快走掉一样。佛门中有一句话:“有缘同住,无缘走人。”出家人称为“云游僧”,没有固定的家,处处为家,心安就是家。如果没把这里当成家,你难受,常住也难受。

佛教中有“三不管”:“学法不管”,想学哪种法,没人管;“拜师不管”,想拜哪个师父就拜哪个师父,没人管;“还俗不管”,你想还俗,将衣钵交给一位清净比丘(比丘尼)就算还俗了。如果偷偷摸摸回家,衣钵没有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因果要自负。如果交给了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并诉说原因,就意味着把戒舍掉了。拜师学法(也就是参学),都没有人限制你,佛门里非常民主。

唐朝的佛教传到西藏以后,也是如此。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把佛教带到了西藏,但并未要求藏人学习佛教,只是把教理进行了传播,藏人逐渐接受了佛教。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的鼎盛时期,所以藏传佛教带有汉传佛教的特色。藏人要想学习禅宗,必须有“大圆满法”的基础。

实际上最高的法是禅之一法。一个人能“即身成佛”,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亲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如果想达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能“净念相续”,又如何达到呢?当净念相续,不再散乱时,才能见到心性。“净”是清净无染,“相续”是永不间断。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时刻觉照,没有间断。只是各宗各派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同一个事物、同一种境界。比如中国人叫“桌子”,英文则叫“table”,所用的名词不同,实际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如果相同,就无宗可分,也无民族可分了。

净土宗的“都摄六根”,禅宗的“六根关闭”,密宗的“中脉打通”,都是一个境界。只有六根关闭,才能达到净念相续、制心一处,进而开通中脉,达到开顶,出神入化。因为从未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才各执一端,都说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门修通,则门门通达,法法平等。正因为哪个法都没有弄明白,所以给你任何法,你都觉得不相应,不究竟。

正如佛门所讲:“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心不清净,则国土不清净。”如果你的心不安,来到东华山也不会安;如果你的心安,到任何地方都会安。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就是阿弥陀佛把你接到西方净土,你也不会清净,也会认为是五浊恶世。如果在娑婆世界解脱了,到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世界。

有的人讲“有禅,有净,如虎添翼。”其实讲的人不懂,禅与净并没有区别。还有人说,禅为上智之人所行,密为中智之人所修,净为下智之人所依——这是凡夫之见,果地圣人没有三者之分。所谓法有区别,是因为心性未修圆满,还在途中。如果到了源头,又有什么两样呢?无论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来都在谈论“学佛就是修心”,通俗点讲,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就如同建高楼没有打好地基。

究竟修好了是什么状态?是慈悲,是博爱。但这仅是我们的境界。佛是什么?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正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形状的模具里冷冻,就变成什么形状的冰块。他会根据外在环境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刚才讲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就如同一棵树木开花结果,是一种现象。如果没有树根的存在,怎么可能开花结果呢?所以心犹如开花结果的现象,性如同树根。为什么说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

至于“自性”的名称,佛教中有几十个、上百个,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我们的心性。就像一个人今天穿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了无数套,人有没有变呢?同理,本来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各宗各派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个宗教都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是我们现在连最基础的身体都没有修通,更不用说修思想,修心性了。

为什么好多出家人身体都不好,越修,身体越不好;而整天晃荡混日子的人,身体反倒还好?都说“学佛消业障”,身体不好说明业障很重,又如何教化别人?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实际上修行修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魔或违缘。只有当一个人曾经入过定,对病魔的考验才能有所抵御。但是,只有能随时进入四禅八定,才能彻底降伏病魔。能随时入定,就能坐脱立亡。而出四禅八定就如同死而复生的过程。

好多修行人都想要一个方法,喜欢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东西。可是给了他,他又觉得没有用。因为有为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心性上下手。据我这两年的观察,好多人连有为法都没修好,就想放下有为法去修无为法。当把无为法给了他,他又根本不受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比如出坡劳动,挖菜地、种树、种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为一体,就是在定中,就是“无为法”。如果挖菜地时,突然想到要到街上买东西,三者就没有融为一体。

你们会想:这是不是一种执著?最初的“定”就是一种“执著”。能执著,说明你降伏了心,会使用心了。如果你没有一颗贪心,修道也没有力量。因为修道也是贪。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想成佛,获得整个宇宙,难道不是贪吗?既然如此,念佛的时候,你能否做到身、心、佛号融为一体?坐禅观空时,能否做到身、心、空融为一体?修密时,能否身、口、意同一体?

世间事与出世间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连“一毛”都得不到,就想要“九牛”,怎么可能呢?大家做事都做不好,行为这么粗糙,将来转到修行上,怎么用功呢?每个行为都是“心性”的显现,做任何事都与修道一样。

好多人念佛、打坐都是抱着“随缘”(随大流)的心态:大家上天堂,他随着去;下地狱,他也随着去。真正开悟的人“随缘”是另外一回事。凡夫因为愚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随缘”。真正知道了,怎么可能“随缘”呢?既然随缘,为什么还要讲正知、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呢?

你一听,可能又会说:“我不随缘,坚持自己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地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实际上一个凡夫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薄地凡夫是前念、后念,念念不同。圣人是今念、明念,念念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