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19997700000020

第20章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修行,起初最大的困难是难以降伏杂念。怎么办呢?不仅是现代修行人,古代修行人也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古人是怎么降伏杂念的呢?大家都读过《六祖坛经》,经中有“无念”二字。真正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不住。既然是念念不住,有念又何妨?若有一念住其上,即是障道法。有念不住,即是六祖讲的无念。

如何做到有念不住呢?禅宗里有个词叫“七觉支”,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觉念”,随时随地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曾经说过:第一秒——产生杂念,第二秒——觉知,还未延续到第三秒,杂念已经消失了。再产生杂念,还是这样去念念觉知。如果有了妄念未觉察到,说明心已随念头跑了,也即被念头所转,而未转念头。佛门里讲的“转念”“转变习气”,实际上只是一个觉知而已。

倘若做到了每个念头都能觉知,新的业障就不会产生。之所以又造了新业,就是因为心随着念头跑了,未念念觉知。所谓的“守本真心”,也就是在一念之间能觉知。“做得了主”也是一念觉知,“临终不迷”还是一念觉知,“悟”与“迷”之间同样是一念觉知。无论你属于何宗、何教,乃至修何法,在起步修行时,都是妄念纷飞,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觉知训练出来。

通常大家都是把事情做完了才觉知,才悔恨。也即“事后诸葛亮”。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有了因。因延续之后,就会有果出现。凡夫是当因出现时,看不到未来的果。而觉者通过这一念的起因,就能看到未来的果。有因必有果。如果能在念头产生的同时,觉知也跟上,这一念的因就不会延续成果。因为这一念觉知就意味着没有把种子种进阿赖耶识。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和明天。实际上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大家今天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会有果。

至于果呈现的方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我们的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虽然有时它处于苏醒状态,但你又不会利用它。在座的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几十年来都是用头脑思考问题,现在修学佛法还是用头脑去修。灵性的东西不是靠头脑修出来的。头脑只是灵性的一个影子,就如同水中的明月只是天上明月的投影一样。

曾经有人问我:觉知是不是本来面目?觉知不是本来面目,但也未离开过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佛性)。实际上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只在“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随着习气走,圣人是由觉知带着走。

你什么时候把自己训练到能随时随地觉察到自己的念头了,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如果你还不能随时随地觉知自己的念头,即便师父教你一个方法,你用起功来也很困难。因为你整天都在妄念中度过,无法熄灭妄念。

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要先把身体治好才能工作一样。一个妄念多的人,修法是修不进去的。只有先修掉妄念,上升一个台阶后,才能修法。降伏了妄念,才是修法的开始,才能借助一个法修下去。再进一步,才能入道。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三步曲:觉念、择法、修道。如果一上来师父就给你一个方法让你去修,你会感到无从下手。

过去在传统修学的这条路上,在师父教弟子修法之前,会先让他诵一部经或持一个咒。一般一部经要诵几万遍,一个咒语要持几十万遍。目的是借助诵经、持咒,把弟子散乱的心收摄回来。密宗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也一样。过去的修行人在禅堂里一坐就是几年,不讲修行,只让你参话头,或者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你的心太散乱,再好的方法传给你,你也无法与这个法融为一体。

但现在的修行人都求快,巴不得一年、二年就能开悟成佛。好多人以为开悟或成佛后就大功告成了。什么叫开悟成佛?从最平实的角度讲,能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算觉悟,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算成佛(此见是心眼见,非肉眼见)。

没有明心见性,看不清自己的习气毛病,不知业力所在,是很难下手修炼的。通常所说的盲修瞎练,就是指心眼没有打开前的修炼。如果心眼打开了,见到了自己的佛性,你的所想所做自然符合道。按宗下讲,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才能让生生世世的习气毛病一步一步地拔除。若按教下讲,明心见性后,修行就可告一段落了。

什么是宗?什么是教?宗是教的核心,教是宗的阐述与延伸。或者通俗点讲,宗是指实践,教是指理论,宗是灵魂,教是肉体。对于一个全面实修实证的人来说,必须既通宗又通教。有些修行人之所以宗上的功夫修不上来,就是因为教理上没有通达;之所以不能踏踏实实地修行,就是因为偏重于理,落到了口头禅上。

如果你在教上下的功夫多,你在言行上一定很浮。如果你在宗上钻得很深,就不太乐意出去弘法利生。因为从教上看,每个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圆满。从宗上讲,虽然每个众生的佛性都是圆满的,但他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把佛性的力量吞没了,纵然有佛性也找不到,如同没有。

六道众生确实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与释迦佛的一模一样,绝对没有差别。无论你修与不修,都与佛一样,不多不少。修到最后,你会发现什么也没有修。你说你修,并不比佛多一点;你说你没有修,也不比佛少一点。但是没有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折腾”,你就不知道自己原来与佛一模一样,不多一点,不少一点,修与不修都没有区别。修行是从不能修到能修,再从能修到不需修。实际上就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修行就是走过程,感受过程。最终的,就是最初的。

但是就目前来讲,你敢承认你是佛吗?从本质上讲,你具备了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有的,你也有,可是你不会用。而佛没有的,你还有。有什么呢?有业障,有贪、嗔、痴、慢、疑。

当你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按一个方法修下去,入了道,最后还要从道里走出来,目的是为了让道起用。佛教讲“开智慧”“解脱”,实际上就是为了生妙用。否则,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我们这些信佛的人既不会做人,又不会做事,怎么会对佛法生起信心呢?大家要真开了智慧,为什么不会做人做事呢?心里都想开智慧,但成果并未出现。这就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了:方法对不对?方法若对了,再问:心态对不对?心态是根本,方法是枝末。正因为抓不住根本,才依赖枝末。但是,要想开智慧,必须把握根本。把握了根本,也就把握了枝末。因为枝末是从根本里延伸出来的。

你们好多人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有到农村去看过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在好几米长的藤子上长着一个西瓜,小孩子晚上去偷西瓜,看不到西瓜,就抓住藤子“顺藤摸瓜”,从枝末找到根本。虽然是枝末,但也是从根本上长出来的,与根本原本是一体。当心没有降伏的时候,真的也是假的;当心降伏以后,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一切唯心造”是对大修行人而言,初学佛者根本达不到。所谓“唯心造”是因为降伏了心。所谓“被物转”是处于起心动念的阶段。一个人妄念多,心散乱,与他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一个刚学佛的人,环境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现在很多修行人都要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修行呢?因为面对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红尘,他无法当下切断六根,只能通过清净的环境来切断六根。

无论你是处于清净的环境,还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刚开始所要做的,都是把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叫动?什么叫念?动是指波动,在止的基础上荡漾了一下。念是延续的意思。只有让念头由粗变细,由细变无(念是粗,动是细),你的内心才会变得如同一面平静的湖水,清澈见底。

之所以你无法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因为你没有完全放下自己的身心。怎样才算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放下呢?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再想其他事。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杂念就会逐渐减少。

另外,一个人的念头多,与没有放松也有一定关系。实际上把两条腿盘起来是最好的放松方式,而且能持久。绕佛、散步虽然也是放松的方式,但不持久,时间一长,就容易使身体绷紧,产生杂念。你说盘腿很累,那也是因为你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只能通过睡觉来放松。

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不需要睡觉,都是通过盘腿静坐,完全放松身心而得到休息。只有身心完全放松后,才能察觉到微细的念头和刚刚荡漾而产生的动。动,对修道来说并不可怕,因为它还没有力量形成因,也就不存在果。一旦念头产生,就构成了因。因是种子,既是种子,早晚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有些学佛的人总担心:头脑不思考问题,是否会越来越迟钝?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人反应慢是由于妄念多,太散乱。如果平时不考虑问题,一旦出现事情,就会和这件事情紧紧地扣在一起。如果总有杂念,思想就会顺着杂念溜走,哪怕是一两秒的开溜,你对眼前事情的处理也会变得缓慢。

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进入耳根,再渗透到心灵。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默诵)。因为这时耳根已经降伏了。为什么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大声地念,高声地朗读呢?就是为了通过耳根渗透进心灵,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家之所以学佛修道这么久,还没有亲身感受到什么是道,根本原因就是心太散乱,连半分钟的一心不乱都不曾出现过。哪怕是出现了半分钟,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古人所讲的万物一体是什么感受。有了这半分钟的感受,下次用功时,就能回忆起这半分钟的感受,并再次走进去,将这种感受延续下去。这就是记忆的作用。经历过一次就会有记忆,下次再经历时就容易了。

造化为什么给了我们记忆?就是为了让好的事情延续下去。因为你有记忆,就会把好的东西带到未来。但是世间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既然有记忆,同样,坏的东西也会带到未来,带到生生世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不让信徒做坏事的原因。只要有记忆,就会带到临终,带到来世。

基督教讲,临终时上帝会审判你,实际上是自己审判自己。临终时,这一生所有的经历都会一幕幕地浮现。之所以你现在有福报或者有报应,都是你自己前世种的因,你把过去的好事坏事都带到了现在。这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除非你像刚才所讲的:觉念,修道,再走出来(超越了五行,跳出了三界),才不受世间规律的束缚。从道里走出来,就超越了五行,不存在记忆与非记忆。“洗业障”就是把头脑里过去输入的不好的念头清洗掉。

好多学佛的人说最好不要有记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享受,看你怎么用。入道的感受,哪怕是一分钟、半分钟,下次用功时同样还会出现。如果你真的有心修炼,这种感受随时都会出现。只要出现一次,下次还能捕捉到。几次三番下来,你就能随时捕捉到,你也就随时都在道中,随时都能修道。有“记忆”就能捕捉“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但是掌握了这个方法,也未必能管住你的习气毛病。只有八地的菩萨才能念念入道,才不需要“善护念”。

如果你真的渴望入道,七天就能掌握这个诀窍。古人有七天就开悟的。那是因为通过记忆捕捉到感受,七天中通过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把方法掌握了,几天就把四禅八定走完了。不一定是从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八定可以在刹那间走完,佛经中把它叫做“狮子迅三摩地”。目犍连尊者进入狂龙的鼻孔,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心念,而心念超越了时空。过去大家认为光速最快,现代科学证明:念头的速度是光速的几亿万倍。

你们住在这里,如果细心观察,会感觉到在很远的地方放炮,你屋子里的玻璃也会震动。因为空气是一个整体。当你修炼到和宇宙融为一体,就能与六道众生沟通。但是,因为你的心太散乱,把自己和整体(宇宙)隔离开了。

记笔记很容易养成思想集中的习惯。因为一打妄想,就记不住,跟不上了,甚至连续不下去。只有思想高度集中,才能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密宗对治散乱是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到丹田,停住半分钟,既不呼也不吸,慢慢地捕捉这种感觉。一天训练几十次,很快就能捕捉到入定的真实感受。因为快入定时,也是不呼不吸。

入定时,如果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像被掀动了一样,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